摘要:林岫出生于浙江绍兴,这方人文荟萃的江南水乡,赋予了她与生俱来的灵秀气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1967 年,她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此后便在文学与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从大兴安岭克伊河林业局霍都奇林场的艰苦岁月,到北方工业集团 210 研究所的工作经历,再到中国新闻
林岫书法作品
林岫出生于浙江绍兴,这方人文荟萃的江南水乡,赋予了她与生俱来的灵秀气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1967 年,她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此后便在文学与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从大兴安岭克伊河林业局霍都奇林场的艰苦岁月,到北方工业集团 210 研究所的工作经历,再到中国新闻学院、新华社培训中心的古典文学教学岗位,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她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也塑造了她坚韧不拔、勤奋钻研的性格。
作为一位诗人,林岫的诗词创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她的诗词作品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她的笔下,既有对山川湖海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神奇;也有对日常琐事、人情冷暖的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息。她的诗词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格律严谨却又能自如地表达情感,在传统诗词的框架内,融入了现代的思想与情感,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魅力。例如她的一些咏物诗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将自己的志向与情怀巧妙地寄托于所咏之物中,让人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她在诗词创作领域的深耕,不仅丰富了当代诗词的宝库,也为传统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林岫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同样令人瞩目。她的书法以行草为主要表现形式,其行草作品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展现出极高的书写技巧与艺术表现力。她深入研习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对《书谱》以及黄庭坚、王铎、米芾等大家的行草用功颇深,从古人的笔墨中汲取营养,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临帖过程中,她注重趣、理、势的把握,并非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思考、欣赏与临写中不断感悟古人书法的精髓,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她的书法作品用笔精妙,笔画的粗细、轻重、缓急变化丰富,富有节奏感;结构疏密得当,开合有致,展现出一种和谐而又灵动的美感;章法布局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顾盼生情,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此外,林岫还涉足玉箸篆等书体的创作,尽管玉箸篆相对更注重工艺性,但她同样能以自己的理解与风格赋予其独特的韵味。
林岫的书学观点在当代书坛犹如一股清流。她极为重视书家的文化素养,大力提倡书写自撰诗词和题款等。在她看来,书法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书家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的外化。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书家,其作品往往会流于表面,难以具有深厚的内涵与持久的艺术魅力。她对当下书坛一些只重形式、忽视文化内涵的现象深感忧虑,呼吁书家们回归传统,加强对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她的这一观点切中了当代书坛的时弊,对于引导书法艺术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书法》杂志连载她撰写的《紫竹斋艺话》系列,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广泛的阅读量,这与那些只专注于毛笔技法而不注重读书学习的书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社会活动与文化交流方面,林岫也积极活跃。自 1984 年起,她十数次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书法交流及中国古典文学讲学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她将中国的诗词与书法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她也积极参与各类书法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推动国内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担任着众多重要的社会职务,如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大学中日诗歌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等,在这些岗位上,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培养书法人才、推动书法教育、组织书法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然而,对于林岫的艺术成就,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她的书法虽秀婉雅驯、行笔精致,但变化较少,空间感极弱,在情感表现上也不够强烈,缺乏能深深打动人心的力量。从学术研究角度看,有人指出她参与编撰的著作多为汇编、摘录型,在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上有所欠缺。但这些观点并不能掩盖她在诗、书、学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本就是多元且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与发展路径。林岫在传承传统文化、推动诗词与书法艺术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她的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林岫以其卓越的才华、不懈的努力,在诗词、书法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就。她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将古老的诗词与书法艺术传递到当代社会,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她的艺术人生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墨香的传奇,激励着无数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追求。
林岫,著名诗人,书法家。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大学学历,教授。1987年4月入党。1962年9月就读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88年5月任中国新闻学院古典文学副教授、教授。北京市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第五届副主席、中国国际艺术家研究院艺术顾问、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中日诗歌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林岫的书法以行草为主要表现对象,她多遍临写《书谱》中黄庭坚、王铎、米芾的行草,汲取古人的营养。她在临写中有所“悟”。她对帖的“势”,有较高的体会和研究。
她临帖注意趣、理、势,对照原帖,在思考中欣赏,在欣赏中临写。林岫认为,在书法这片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应有自己的心声。林岫说:“我爱书法,因为它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书写心声,用点线抒发文学情感乃平生一大快事。”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处。她的书法风格端庄大气,高雅秀丽。林岫的书法诗作魂,书作骨,诗书合壁,在中国书坛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来源:江浙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