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7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8位来自新津区的优秀职工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美好生活
都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
光荣属于每一个
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5月7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8位来自新津区的优秀职工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从左往右依次为:徐小龙、杨文艺、郑育虎、王恒、张华川、段宁海、袁良明、张立新
鱼塘边、沃野里、工厂车间中
实验室内、校园课堂里
……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却用点滴坚守与创新突破
编织出一幅充满温度与力量的
新津劳动者群像
今天,一起看看
他们践行劳模精神、挺膺担当
攻坚克难
奋发有为的故事
↓
1
四川省劳动模范
王 恒
成都长客新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转向架产线综合工位长
80后焊工王恒,如同“钢铁裁缝”般在火花四溅中“绣”出了别样人生。从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的油货轮船体焊接到北京鸟巢的钢铁脊梁,从京沪高铁的声屏障立柱到穿梭于成都、重庆、北京平谷线的多条地铁线路……这位成都工匠用焊枪丈量过中国制造的多个地标。
工作中,王恒可不是只会闷头干活,还特别爱琢磨。他总结出一系列 “优秀操作法”和“五小发明“ 10余项,带着工作室成员"变废为宝",自制改制工装100余套,节约成本100余万元。
焊花飞舞的车间里,这个爱琢磨的"钢铁裁缝",正带着团队继续编织着轨道交通的"中国梦"。
张华川
成都鲁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工
张华川就像一位“材料魔法师”,多年来,他始终扎根产品研发一线,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他主导研发的耐超低温树脂(-269℃,4.2K)及其核磁共振用复合材料技术,成功入选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 年版)》,成为该领域国内的唯一供应商。
转身,他又在军工领域深耕,其研制的吸波隐身预浸料已应用于兵器某型弹类产品,默默守护国防安全。累计申请7项发明专利、取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开发的产品更是累计实现销售额近1亿元,他用实力证明了创新成果的价值。
张华川的实验室既是创新工坊也是人才摇篮。在被聘为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研究生产业导师的时间里,他培养了3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为医疗、军工等行业的功能性材料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杨文艺
四川省吉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这位75后"手艺经纪人",一头扎进农村手工艺文创研发的广阔天地,用一根根彩绳串起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同心圆,用双手编织出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他带领团队创作出1000余件兼具社会宣传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助力10名农村手工艺人建成成都市级、新津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活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他牵头培育 “安西巧姐” 等11支自组织,整合200余万元资金发展民俗文化村,让500余名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2.6万元,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乡村匠人们用双手编织出红火日子。
从乡村到国际舞台,他带领50余名手工艺人走出国门,赴西班牙、阿联酋等10余国开展经贸活动,实现文创产品销售额4.8亿元,用金丝银线编织着中国故事。
郑育虎
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
食堂班长
在食堂这片天地里,郑育虎始终秉持着 “用心做菜,用情服务” 的信念。他主动钻研营养师课程,精心定制营养配餐,菜品三天不重样、每月坚持出新菜,日均服务1500人用餐,满意度超90%,餐厨泔水长期控制在日均6.3公斤以下,成绩单背后,是他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为了让员工吃得健康又实惠,他带领团队自制烘焙、研磨豆浆、调配底料,每月为公司节省成本约10万元,堪称精打细算,实现了"舌尖上的节约"。
不仅活跃在食堂,他还积极投身于公司新品研发与老品改良中。凭借厨师的专业视角,他独创“辣椒炒制、烘焙办法及含量问题”,攻克“香辣热狗”系列产品口味不均的难题;在小酥肉研发中,他提供关键数据,助力“农家小酥肉”上市即破亿元销售额,用舌尖上的智慧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段宁海
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波尔村
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在新津的沃野上,段宁海用脚步丈量着兴义镇波尔村的振兴之路。
面对发展难题,段宁海总是冲锋在前。他带头攻坚克难,成功完成中国天府农博园地块拆迁,化解多起规模越级上访事件;仅用 1 个月,他便带动127户村民主动拆违186处,将波尔村打造成全市“无违建社区”。
在兴村富民的道路上,他积极探索,创新土地资源作价入股等5个发展模式,吸引惠丰芦笋、五八现代农业等总部经济项目落户,建成10余个村集体项目,让近300人实现就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高达880余万元,波尔村也因此获评 “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基层治理领域,段宁海同样成果斐然。他深挖“诚信不二”文化,设立“信义日”,首创村级事“诚列馆”,开发“信义积分”“信义存折”,打造不二乡贤超市等特色治理场景,让“诚信牌”亮在每家每户门前。波尔村的党建引领 “微网实格” 治理成效显著,获评全市优秀,相关经验更是登上《人民日报》。
袁良明
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在成都广通汽车的生产线上,总能看到一个身着工装的身影在车间穿梭。这位52岁的"汽车老兵"袁良明,用三十余载春秋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
自1991年投身汽车制造行业以来,袁良明便开启了 “升级打怪” 的进阶之路。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氢燃料车,再到智能驾驶车与特种车,他始终站在行业前沿,并不断成长为商用车制造领域的专家。
2020年疫情期间,他主动扛起P2+移动医疗车、P3高级移动医疗实验室车的设计制造重任,凭借过硬技术与严谨态度,让车辆高质量交付,为30多个城市的抗疫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在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任职期间,袁良明的创新能量全面迸发,接连取得多项专利,为产品注入核心竞争力。从车间一线到行业高峰,袁良明用实力赢得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等多项重磅荣誉,他就像永不停歇的 “创新引擎”,在汽车制造的赛道上,不断轰鸣向前。
徐小龙
成都市润水岷江渔业专业合作社
社长
在新津的鱼塘间,85后“鱼把式”徐小龙用科技笔触改写传统养殖的图谱。扎根水产10多年,他把实验室搬到了池塘边,自主研发的鱼苗孵化系统、微流水养殖技术等18项国家专利,为传统渔业插上智慧翅膀。
他主导推行 “四个统一” 管理模式,带领合作社450亩核心基地年产值突破1300万元,辐射50余户养殖户形成2000余亩产业集群,让水产养殖规模效应尽显。
他牵头制定 “新津黄辣丁”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给每条鱼都办了“身份证”;建成5家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让产品顺利进驻5家商超专柜,并建立全程溯源体系,为产品品质护航。其创新实践的“协会 + 主体 + 科研 + 市场”全产业链模式,三年内助力新津名优水产产值增长15%,成功打破传统养殖低效困局。
以创新为基,实干为径。这位皮肤黝黑、眼神坚毅的水产“追梦人”,将青春热血浇灌在新津的鱼塘沃野间,用行动诠释劳模精神的内涵。
2
四川省先进工作者
张立新
成都市新津区外国语实验学校
党委书记、校长
"教育是慢功夫,得用真心换真心。"从教师到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张立新始终保持着朴实本色。
他提出 “半岛学校、梦想启航” 的办学愿景,秉持 “以人为本、求实创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的办学思路,将 “鸿雁理论” 融入学校管理,全力打造 “党员领雁铸师魂” 的党建品牌,为学校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面对教育发展新趋势,他大胆引入“教育 + 人工智能”理念,创新提出“半岛学校 融创育人”实践模式,以“融”为基础整合资源,以“创”为路径激发活力,致力于实现“提质减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国家战略人才贡献力量。
在张立新的带领下,学校发展成果丰硕。2023年2月,学校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同年7月,成功授牌“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科技教育实力备受认可。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更是引人注目,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第5频道和第12频道。
汗水浇灌收获
实干笃定前行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
诠释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的劳模精神!
致敬奋斗者!
来源:水城新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