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晓昱(右二)与晓坤(右一)以策展人的身份,邀请到艺术、设计、收藏等三个领域的大咖周力(左三)、琚宾(左二)、杜杰(左一)担任策展学术委员会委员,成就“深藏者”大展。
组图:《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场景及藏品。
晓昱(右二)与晓坤(右一)以策展人的身份,邀请到艺术、设计、收藏等三个领域的大咖周力(左三)、琚宾(左二)、杜杰(左一)担任策展学术委员会委员,成就“深藏者”大展。
策展团队与艺术家、收藏家及部分嘉宾在开幕现场。
“真正的收藏家是艺术家的平方。他精心挑选画作,将其挂在墙上予以展示,换言之,收藏本身就是他的创作。”这是杜尚的话,瑞士著名收藏家希克借用这句话,向物质生活艺术中心的深圳首次收藏者大展发来祝福。时间回到2021年9月, “深藏者”首次在《另一种注视-深藏者们》亮相。时隔三年多,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晓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发起人、物质生活创始人、中国杯帆船赛创始人)与晓坤(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发起人、G&G创意社区主理人)组成的“绝代双晓”,以策展人的身份,邀请到艺术、设计、收藏等三个领域的大咖周力、琚宾、杜杰担任策展学术委员会委员,从而成就了《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并于2025年3月22日至4月26日再次“横空出世”,以松弛的姿态,为深圳艺术圈呈现了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大展。
“深圳艺术生态的一次集体再现”
在蛇口G&G创意社区步行不到5分钟的附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标语就在眼前,这是深圳这座城市的DNA,务实与奋斗一直都刻在每个深圳人的基因里。有意思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来,走在精神生活前面的深圳人,是懂得松弛的,是知道要慢的。阳光洒在社区的植物与花上,猫猫狗狗自由地在这里穿梭,咖啡的清香无处不在,在这里,虚度光阴都显得如此之美。
走进二楼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沉浸在艺术与美的空间里,拿着香槟,与有共同精神追求的老友交流共处,时间就变得分外迷人了。一楼旧工厂巨大空旷的空间里,藏着“二手时间”的物证,他们是油画、装置、衣服、椅子、摄影作品等,他们是“使用过的时间再次被利用”。
“我们收藏,是在收藏时代、创作者、上任藏家的思想、语言、气息,传递的是时间、文化、回忆、温度。”这是展览前言里的话,站在对面,记者深深共鸣于策展团队对此次大展精神性的归纳:所谓“深藏”,既是向时光纵深处打捞,亦是对深圳这座“无根之城”文化自觉的温柔抵抗。当宏大叙事退场,或许透过光阴打磨的物件,可以留住一些永恒,那是爱,是希望,是梦想,是永不熄灭的人性之光。
谁能不为此动容呢?晓昱这些年来在纽约和深圳两地生活,与深圳保持物理意义的距离时,那种爱的感觉就更加强烈,她更加想为城市的文化艺术做一些加分项的事。在开幕发言中,她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收藏家,每个人也可以是自己的策展人,我们从来不需要别人来定义什么才叫真正的收藏,我们可以自己去定义!”
在整个展览的策划过程中,策展人晓昱、晓坤一直在思考“深圳特色”究竟是什么。在他们看来,这个展览最能体现深圳精神的几个关键词是:自发性、自主性和自由度。这个展览完全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项目,是一个公益性质的艺术活动。藏家们自愿提供藏品,策展团队自由策划,展览内容没有任何功利性。深港双年展总策展人之一、艺术家沈少民在观展后说:“这是深圳艺术生态的一次集体再现。”
与以往在美术馆看到高大上的展览不同,这次私人视角的群展反而显得艺术性与趣味性都非常高级。38位藏家,198件藏品,在艺术、设计、传家等三个线索里,每个人果然都是自己的策展人,每一个分享的时间里,就像让我们看到了对方的生命剧场,看到了这些年走过的路,在某一刻某一个阶段分外发光的样子。
以艺术的“局外人”身份来观察这个展览,记者看见了其中的时间性、故事性与温度,更看到每一个参与者自发自主自由的双向奔赴的姿态,而组合式、场景化的展品呈现更是与以往在美术馆或画廊中看到的展览大不同,其中的视觉对比、内在的情感联结非常动人。这些作品,如无数个充满魔力的小星球,连接在一起,形成闪闪发光的艺术星空。
一场松弛自由的展览,完全去中心化
3月22日的开幕现场,打破边界与世俗规则,非常自由,完全是去中心化和去权威。每位参展艺术家、收藏家、设计师、文化学者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非常有影响力,几乎都是大咖,但大家共聚在蛇口这个有城市记忆的旧厂房空间里,都保持着平常心与平等姿态,都如此谦卑,每一个人都非常真诚地表达着私人视角收藏故事,个人的审美与趣味,对城市的情意,以及因着作品而连结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浓度……
艺术家梁铨老师以藏家的身份呈现了他收藏的一位老师的油画作品,他写道: “创作者汪诚一教过我一年的油画,给我带来的终身经验是难忘的。他很认真。无论是从上课画油画的前期准备工作,还是到下课后刮干调色板、清洗油画笔及把洗干净的油画笔用报纸包好的收拾工作。”这个有画面感的细节,带给梁铨先生的创作影响是持久的。
香港设计师高少康于2002年参加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在香港的一个论坛分享。他回忆道,奈良美智当时开场就说:“我的创作没什么好讲的,不如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生活吧。”然后只是咔嚓咔嚓地播放他平日拍的幻灯片。“当时我有点不明觉厉,出于直觉,就用胶卷相机拍下了他背影的两张照片。几天后,我在铜锣湾取冲晒的照片时,居然在街上偶遇奈良先生。我赶紧拿出照片,请他签了名,他还即兴画了经典的小狗与小女孩。这种‘一期一会’的交集,奇妙而珍贵。画作和签名也许可以估价,但这种缘分却是无价的。”
收藏家葛亚曦在分享自己对毛焰作品的收藏时,言语间的喜爱与敬意无处躲藏,藏品显然如镜子般照出了藏家的审美与心境,甚至某部分表达了他自己。“从1998年开始,毛焰十几年如一日地重复画托马斯这个人物肖像,任由自己心无旁骛地做同一件事。他画的不是一个托马斯,也许是无数个托马斯。”
“无论我有多少藏品, 这件作品的地位都是绝对无可取代的”。深圳艺术家周力老师7岁的样子被父亲画了下来,这幅画叫《7岁的力力》。时间过去了几十年,父亲对女儿的凝视与爱,永远都是鲜活的。周力老师贡献的另一件藏品是影像艺术家王功新的《一粒沙》,反反复复看海水翻腾,会有无限的心灵触动。
藏家与艺术家共享艺术盛宴
深圳艺术家戴耘带来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黑青石石斧,从时间深处走来,别具稀缺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他的水磨石作品背后的禅意和诗意,是对“从前慢”时代的某种守望。戴耘去年在深圳两馆举办的个展“耘—戴耘的践行与见物”,他还因这场展览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被评为“2024年度艺术家”。
“这是一批深藏在深圳的人,一批深度收藏深圳的人,一批在深圳收藏的人,一批深藏不露、深信不疑的人”。
深圳文化学者、作家、藏书家胡洪侠的展览空间被他戏称“包房”,他来深圳33年,这个“展中展”里面有大量充满个人与城市一起成长、彼此见证的记忆,太丰富、多维、有趣了!他说:在每个人的家里和心中,其实都有一部“私人深圳史”。胡洪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把“深藏者”这个命名强化,在他看来,这个标签与拓荒牛、改革家、新移民、深圳主义者等并列在一起,为深圳再添新的维度与辨识度。
年轻藏家东鹏在纽约学习艺术收藏多年,长期关注同一位艺术家Austin Lee的作品。这次他提供了两件Austin Lee的作品,分别来自不同的时间段,跨越十年,展现了艺术家创作风格的演变,也映射出藏家自身收藏兴趣的变化。这种跨时间维度的收藏,正是“二手时间”展览中想要呈现的内容之一。
服装设计师、深圳大学教授苏芷庭用自己穿过的有感情的衣服做的装置作品,她站在作品前娓娓道来:记忆是人生永远无法抹去的经历,过往的呈现也许是我们当下的进行时。重构或许就是对旧物的另外一种诠释,它是旧的,也是新的,是昨天也是今天。而画廊主贾立巍先生的藏品、来自啾小组的霓虹灯装置《深圳大饭店》里,行为艺术家李燎老师现场包包子给大家吃(这也是开幕表演),如夜色下的大排档,大家都松弛地享用,现场排起了长龙,这是整个展览别具意味且分外有爆点之处。这个部分让展览充满烟火气,我们既追求精神生活,同时不忘吃好饭过好日子。
收藏家杨锋先生介绍了现场展出的托马斯·萨拉切诺的“飞行花园·空港城市”和陈侗老师的“无产阶级的歌”两件藏品,就像我们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的缩影。
设计师韩家英的收藏极为有趣,“时光之笔”是跨越近40年书写工具的集合,从精致的酒店客用笔到朴实的民间记录用笔,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年代封面则是不同年代的书籍封面;而食光签语则是不同颜色、质地、文字与设计的便携牙签封套。
据主办方介绍, “深藏者”的品味和眼界相当了不起,现场有黄永玉、张晓刚、何多苓、毛焰等国内当代大咖艺术家的作品,非常耐看。同时,展览作品多元而丰富,包括文明的扇面和宋代茶盏等古代藏品,还有现代艺术经典大师如高更的素描、毕沙罗的水彩,更有托马斯·萨拉斯诺、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尤安·卡波特等国际大咖艺术家的作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年轻艺术家的力量不容忽视,如于吉、郝经芳&王令杰、闫冰、李青等80后、90后艺术家的代表作令人惊喜。在展览现场漫步,价值百万的古董家具非常美,而贵州锡绣传承人王亨石年轻时的锡绣作品,同样让人感受到朴素匠人的手作艺术之美。收藏家杜杰说,希望观众通过这次展览感受到“深藏者”收藏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策展人晓昱表示,2021年举办“深藏者I”时,外界对深圳收藏家的了解并不多,甚至存在误读——要么完全不知道深圳有收藏群体,要么停留在对传统收藏的印象上,比如地产商收藏近现代作品等。“实际上,深圳的收藏家群体非常当代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因此,第一次展览更像是一次集结,呈现了一个群像。”收藏家杜杰感慨道,2021年,他参加了“深藏者”第一季。当时,团队对深圳藏家的收藏内容和深度还不够了解,整个展览处于摸索阶段。而三年多过去了,如今的深圳当代艺术生态已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深圳的美术馆、画廊和艺术空间加起来接近100个,其中社会艺术机构有六七十家,画廊有二十多家。“深圳的艺术氛围、收藏内容以及整体环境都变得更加成熟”。
记者:尹维颖
编辑:阎建伟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