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楼宇的缝隙间,在院坝的烟火里,南岸区海棠溪街道学苑社区党委书记梁诗凤的脚步从未停歇。她用沾满泥土的步履丈量网格,以真情为墨、创新为笔,将党的声音化作春风细雨,浸润社区每一寸肌理。
在楼宇的缝隙间,在院坝的烟火里,南岸区海棠溪街道学苑社区党委书记梁诗凤的脚步从未停歇。她用沾满泥土的步履丈量网格,以真情为墨、创新为笔,将党的声音化作春风细雨,浸润社区每一寸肌理。
从“红色合伙人”的共治协奏,到“流动课堂”的烟火宣讲,梁诗凤以网格为田,以创新为犁,将晦涩的条文翻译成邻里的暖言,将宏大的愿景具象为生活的点滴。当理论根系深扎基层,社区治理的枝头,终结出了党群连心的累累红果。
网格里的“流动课堂”:
把政策讲到百姓心坎上
学苑社区地处学府大道沿线,居民结构复杂、诉求多样。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梁诗凤的答案是:让宣讲走进网格、贴近生活。
去年冬天,老旧小区推进电梯加装工程,部分低层住户因费用分摊问题产生抵触情绪。梁诗凤蹲点网格,白天在楼道口摆起“政策咨询台”,晚上挨家挨户用“算账对比法”讲解政策:从房价增值到出行便利,从政府补贴到后期维护,一本“经济账”算得明明白白。最终,这个曾因意见分歧而被搁置的项目顺利落地。“梁书记讲政策不绕弯子,句句都戳中我们的顾虑。”住户王大爷感慨道。
这一年来,网格宣讲的“多元化”更体现在形式创新上。梁诗凤联合辖区学校开展“交通安全警示课”,邀请交巡警以真实案例剖析交通法规,让学生从“被动听”转为“主动学”。此外,她还将宣讲融入节日活动,端午节包粽子时聊惠民政策,植树节栽新苗时讲生态文明,“院坝会”“楼道课堂”“商铺微宣讲”等形式,融入了居民生活场景。
日常工作里的“政策翻译官”:
让理论照进现实
“宣讲不能停留在嘴上,更要落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这是梁诗凤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她的工作日志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增进民生福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关键词,被细化为一条条具体任务:孤寡老人送餐服务覆盖率提升至100%、电动车充电桩新增50个、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超98%……
今年春节,社区某小区因水管破裂导致多户居民家中漏水。梁诗凤赶到现场后,一边协调物业紧急抢修,一边召集受损家庭开起“临时调解会”。她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的要求谈起,结合民法典侵权责任条款,用“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道理化解了剑拔弩张的气氛。最终,受损住户与物业达成和解方案时,有居民打趣道:“梁书记这哪是调解会,分明是法治宣讲现场课!”
针对社区商铺密集的特点,她将安全生产宣讲与日常巡查结合。今年春天,一家餐饮店因违规存放燃气罐被责令整改,老板老张不服气:“我做餐饮二十年都没事,你们就是小题大做!”梁诗凤一边耐心讲解,一边掏出手机给他看了一个又一个消防安全视频。当看到近年来全国餐饮场所燃气爆炸的案例视频时,老张额头冒汗,当场签下整改承诺书。
“红色合伙人”品牌:
凝聚基层宣讲合力
如何让宣讲工作从“独唱”变“合唱”?梁诗凤带领社区党委班子打造“红色合伙人”党建品牌,整合辖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23家单位资源,组建起了涵盖政策专家、文艺骨干、技术能人的“宣讲人才库”。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会客厅”里,“合伙人议事会”热闹非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讲解医保新政,邮政储蓄银行职员剖析养老诈骗套路,退休教师用川剧唱腔演绎乡村振兴故事……这种“专业人讲专业事”的模式让宣讲更具吸引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红色合伙人”机制催生了群众自我宣讲的内生动力:重庆康达医院提出为老人免费体检,她便组织健康讲座;南岸电信支局想推广网络服务,她策划“智慧社区”体验日。通过“资源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做”机制,“红色合伙人”联盟累计开展服务项目超过25个、共建活动40余场,惠及居民上千人。“宣讲是桥梁,一端连着政策,一端系着民心。”梁诗凤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句话。从网格到联盟,从理论到实践,梁诗凤用身体力行诠释了基层宣讲者的坚守与创新,以“宣讲+”模式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在梁诗凤看来,每一次政策宣讲都是党群连心的桥梁,每一次理论传播都是基层治理的基石。如今,学苑社区的宣传栏里,“红色合伙人”的logo愈发鲜亮,梁诗凤步履不停的身影依然穿梭在楼栋之间,她用最朴素的方式,让党的声音在社区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
来源:南岸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