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课题的当下,基层社区如何破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成为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桥头社区以文明创建为载体,通过“长者学堂”文化浸润、“结对共建”资源整合、“十大服务体系”精准护航等创新实践,不仅绘就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图景,更探索
在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课题的当下,基层社区如何破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成为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桥头社区以文明创建为载体,通过“长者学堂”文化浸润、“结对共建”资源整合、“十大服务体系”精准护航等创新实践,不仅绘就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图景,更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彰显制度优势的基层养老服务现代化新路径。
站位国家战略:以“养老+”回应老龄化
时代命题
面对我国老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实,桥头社区主动对标《“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养老服务融入文明创建全局。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家庭尽责”的多元共治格局,社区成功打造“长者学堂”“结对共建”两大品牌项目,形成可复制的基层养老解决方案。
在桥头社区养老小站,每周的课程表犹如一部“银发活力编年史”:从周一的自由飞翔舞蹈队到周五的太极班,从书画室的墨香氤氲到合唱团的天籁之音,长者们在文化滋养中实现“精神养老”。观景豪园服务站则以“快乐舞蹈队”为支点,通过每日不间断的文体活动,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成为现实。数据显示,该站点年均服务长者超2万人次,重阳节嘉年华文艺汇演网络直播观看量突破10万次,真正实现了“文化养老”的破圈传播。
创新治理模式:以“结对共建”撬动
资源整合杠杆
如何破解基层养老服务“碎片化”困局?桥头社区给出的答案是:以“结对共建”为纽带,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平台。通过与㘵心社区深度合作,新沙农村养老服务项目创新实施“资源整合+动态优化”机制,打造“顺、畅、养、舒、康、食、乐、安、颐、居”十大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健康监测、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维度的服务网络。
每周三上午,长者们总会迎来“服务专列”:志愿者携带智能体检设备上门巡诊,理发师提供义务剪发,社工送来定制营养餐……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让长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业照护。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动态匹配机制,实现服务供给与老人需求的精准对接。冬季防寒物资配送、雨季居家安全检查、节日主题慰问等活动,均体现出服务的人性化与精细化。
构建文明生态:以“常态化”机制
夯实治理根基
桥头社区的养老探索,本质上是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文明生态。通过整合西南公园党群服务站等阵地资源,社区每周三、六、日定期开展粤曲欣赏活动,让传统戏曲文化成为滋养长者精神的“源头活水”;与共建单位合作引入多元养老服务,构建全方位养老网络;设立“银发志愿岗”,组成一支300多人的退管志愿服务队,通过鼓励低龄老人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以老助老”的良性循环。
这种“常态化”机制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服务频次上,更体现在制度设计的可持续性上。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互助养老模式,让健康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既减轻了社会养老压力,又增强了老人的社会参与感。”数据显示,项目实施以来,长者服务满意度提升,桥头社区养老小站年均接待学习交流团队超20批次。
以“桥头经验”书写基层治理
现代化答卷
从长者学堂的欢声笑语,到结对服务的温暖传递;从十大服务体系的精准护航,到文明实践的持续深化,桥头社区正以“常态化”之力,托起幸福夕阳红。这里的长者们用行动诠释:晚年不仅是人生的尾声,更是文明社会最温暖的注脚。
在老龄化浪潮中,桥头社区以文明创建为舟,以创新治理为楫,正驶向“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的治理现代化彼岸。这里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小切口”,完全可以成为民生幸福的“大文章”。
来源:水韵西南
来源:三水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