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7日,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突然成为舆论焦点——14篇SCI论文、3项国家发明专利、初中便参与科研的“开挂”履历,让网友直呼“科幻照进现实”。然而,随着知网和ResearchGate数据的曝光,“学术天才”的光环背后,疑云重重。
2025年5月7日,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突然成为舆论焦点——14篇SCI论文、3项国家发明专利、初中便参与科研的“开挂”履历,让网友直呼“科幻照进现实”。然而,随着知网和ResearchGate数据的曝光,“学术天才”的光环背后,疑云重重。
知网专利检索显示,刘某乔参与的14项发明专利中,最早申请时间可追溯至2016年,彼时他年仅13岁,还在读初中。更蹊跷的是,这些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均为重庆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某华、刘某龙等人,而刘某乔仅列名其中。网友调侃:“初中生能参与大学实验室的专利研发?怕不是‘拼爹’拼到教授头上了?”
争议同样蔓延至学术领域。ResearchGate数据显示,刘某乔的14篇SCI论文均非第一作者,多篇论文的合作者名单中仍频繁出现刘某华、刘某龙等教授的名字。有科研从业者指出:“SCI二区以上论文对本科生已是天花板,但若长期挂名教授主导的课题,真实性就值得推敲。”
面对质疑,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办公室、教务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涉事教授刘某华的电话也被多次挂断。仅有学工部工作人员表示“已记录情况并上报”,但对网友追问的“专利为何初中生挂名”“论文是否涉及学术不端”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这种沉默反而加剧舆论发酵,相关话题阅读量一夜突破2亿。
刘某乔的履历中还有“托福97分、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等光鲜标签,但这反而成为质疑的催化剂。网友对比重庆大学其他“学术牛人”发现:博士生钱泉发表15篇SCI论文时强调“熬到天明的实验室日常”,直博生李航以第一作者发5篇一区论文并坦言“科研道阻且长”,而刘某乔的“轻松量产”显得格格不入。有评论尖锐指出:“当普通学生还在为保研卷绩点时,有人已靠教授资源‘飞升’——这不是天才神话,是教育资源的垄断游戏。”
“你认为本科生挂名论文是‘合理利用资源’还是‘学术不端’?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