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村名文化——解家坡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10:22 2

摘要:全村36户,160口人,耕种着600亩土地,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苹果。该村原址东与庙西交错种地,西与乌苏接壤,南和汉薛镇杨树沟毗邻,北和鸭儿沟、南牛池相望。居民居住面积约100余亩,房舍百余间,窑洞70余孔。地理位置较高,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站在村西沟口极目

——解放

解家坡,位于皇甫乡东北部,因地处坡地,以解姓人家居住得名。属皇甫乡乌苏村村民委员会管辖的一个自然村。

全村36户,160口人,耕种着600亩土地,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苹果。该村原址东与庙西交错种地,西与乌苏接壤,南和汉薛镇杨树沟毗邻,北和鸭儿沟、南牛池相望。居民居住面积约100余亩,房舍百余间,窑洞70余孔。地理位置较高,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站在村西沟口极目四望,吕梁、稷王、中条、孤峰尽收眼中,风光无限,令人心旷神怡,悠远而旷达。

说起解家坡的村名和村史,该村退休干部解根柱,借我一本《解家坡家谱》。其中写道:明嘉靖年间,在陕西韩城芝川一带生活的解氏家族中的兄弟三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携家东迁。他们渡过黄河,沿途乞讨,来到山西晋南,兄弟三人商议分开,一支到稷山,一支到安邑(今运城盐湖区),一支到万泉县城北门外二里许的王佛村(这个村名是根据属里村同学王国宝提供的资料考证出来的,现已消失),后来他们都在那儿落了户。

落户到万泉县的解氏家族,传到景仁、景义兄弟后,又搬迁到东文村,在那儿开荒种地,生息繁衍,一脉相承。前后历时二百多年,到清乾隆年间,景义的后裔解国玺,不甘久居山中,为摆脱贫困,丢下妻和三个儿子,到异地谋生。景义精明能干,又有经济头脑,不几年手中有了积蓄,就在当地娶朱氏为妾,生子二,长名季春,次名元春。正当他们生意不菲、衣食有靠之时,国玺却偶染小恙,久治不愈,命丧异乡。朱氏不得不变卖家产,同归故里。

朱氏不愿与丈夫原配薛氏及其子共同生活,就托人在乌苏村买了块宅基和二百亩土地,其中一百亩在乌苏东坡,归长子季春所有,一百亩在乌苏西坡,归次子元春所有,朱氏和元春一起生活,长子季春为耕作方便,便在东坡选地块,截崖打窑、凿井、喂养牲口,后来就安居斯地。从此,在乌苏村东二里许的介山庙半山腰,平添了一个小村庄,这就是解家坡。

解氏家族代有人才。清嘉靖初年,该村的解正义,州试得中举人,因而使这个村名声显赫。民国期间,村里还出了一位山西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解放后,南下干部解忠勇成为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一直以来,解家坡就没学校,村里的孩子只好到外村就学。那时,村里虽然有一个所谓的“私塾”,那还是几家有钱人家集资为自家子弟办的,贫苦人家子弟只能望校兴叹!解放后,解炳奎等几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干部,共同商议为村办一所小学。村里选他和解全林去找县政府,县政府有关领导告诉他们,凡人口不满一百的村不能办学校。他们苦苦哀求,说孩子要求读书心切,学不下文化将来怎么建设新中国。经不住三番五次,不厌其烦的申述,县政府终于破格的批准了他们的要求,成立了解家坡初小,并派去优秀教师任教。还是这座学校,为他们村培养出一批批人才打下基础。后来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教授、总工程师、省人行行长、一级警佐、专科主任医生、北大图书管理员、品酒师、中小学教师、科局级干部。

解家坡人还乐道他们村的抗日民族英雄解文胜的事迹。

解文胜身强力壮,机敏灵活,八九尺高墙他能一跃而过。抗日战争时期,他被晋绥军抓去当兵,每逢和日寇作战,他总是冲锋在前,异常勇敢。有一次,他的部队和日军拼刺刀,小日本见他伟岸形象吓了一跳,恐一人对付不了,就五个人一齐围上,他左冲右刺,鬼子兵就你上他下,直到他刺刀都拼弯了,浑身多处受伤,血迹斑斑,仍毫不退缩。虽然他最后牺牲了,但他那种同仇敌忾、宁死不屈的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2005年,解家坡根据国家移民政策规定,全村搬迁到乌苏村东南。新村牌楼高耸,巷道宽敞,屋舍俨然,绦树成荫,人心欢畅,村民无不赞叹改革开放为他们带来的欢乐、幸福!

注:文中的举人解正义《万泉县志》中无记载,待考。

作 者 简 介

解放,万荣县万泉乡庙后村人,出生于1936年,2025年2月去世。曾任《万荣县志》副主编、总纂、《万荣人》报编辑,出版了《万荣史话》、《万荣古今名人》、《万荣笑话ABCD档案》、《万荣笑话探源》、《万荣村名文化》、《嵋岭走笔》等书籍,他还是万荣笑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