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轰隆——”1946年6月26日深夜,大别山的暴雨砸在泥泞的山路上,一支浑身湿透的部队正悄无声息地撤退。
“轰隆——”1946年6月26日深夜,大别山的暴雨砸在泥泞的山路上,一支浑身湿透的部队正悄无声息地撤退。
旅长皮定均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对身边的政委徐子荣说:“这一仗,要么全军覆没,要么让老蒋的三十万大军成瞎子!”
他的声音淹没在雷声中,但眼神里的狠劲,连暴雨都浇不灭。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将中原解放区6万官兵围困在不足200公里的狭长地带。
党中央急令突围,但突围需要“断后部队”拖住敌人。
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找到皮定均:“你们旅的任务是扮主力,吸引敌军三天,掩护大部队西撤。”
末了又补一句:“三天后……你们自求多福吧。”
皮定均的旅仅7000余人,面对的是国民党4个正规军和数支地方武装的铜墙铁壁。
旅部会议上,有人提议化整为零逃命,皮定均一巴掌拍在桌上:“老子带的兵,死也要死出个名堂!”
他咬咬牙:“向东走!敌人以为我们必死,老子偏要活给他们看!”
6月26日晚,暴雨倾盆。
皮定均的部队刚与敌军激战一整天,阵地已摇摇欲坠。
突然,他下令:“全体后撤!一团留下打掩护,其余人跟我走!”
士兵们懵了:“往哪撤?四面都是敌人!”
皮定均指了指东面:“去刘家冲!”
刘家冲是白雀园附近的一片黑松林,仅六户人家。
皮定均早年在刘伯承手下养成了记地形的习惯,他曾对部下说:“这地方藏得住千军万马,因为敌人根本不信有人敢在这儿躲!”
部队冒着暴雨急行军,泥浆灌进草鞋,血泡混着雨水,但无人吭声。
抵达刘家冲后,皮定均下令:“骡马扎嘴!不生火!不抽烟!谁出声,军法处置!”
6000人蜷缩在黑松林中,连咳嗽都用布捂住嘴。
一名小战士哆嗦着问班长:“咱能活过今晚吗?”
班长压低声音:“信旅长的,他能带咱钻出阎王殿!”
27日天亮,雨停了。
黑松林外两条公路上,国民党军的卡车、坦克轰鸣而过,最近时距离林子仅几百米。
一名老兵回忆:“地面震得像打鼓,我攥着枪的手全是汗,生怕骡子打个响鼻!”
皮定均趴在草丛里观察敌情,警卫员赵元福光着脚凑过来:“旅长,鞋还你……”
皮定均瞪他一眼:“穿上!老子还要你跑腿传令!”
赵元福低头一看,脚上的血泡早已磨破,混着泥水溃烂发白。
他鼻子一酸,旅长却已转身爬向另一处哨位。
整整一天,三十万敌军从林边掠过,竟无一人察觉。
直到夜幕降临,皮定均突然跳起来:“该我们上场了!”
部队连夜向东穿插,直扑敌军防线最薄弱的商城。
7月1日,当国民党军发现“皮旅”消失时,皮定均已带队突破五道封锁线。
最惊险一役发生在大牛山:战士们两天没吃饭,端着刺刀与敌军肉搏。
团长钟发生急得骂街:“皮老虎!再不歇脚,老子先被你累死!”
皮定均头也不回:“停下就是死!走!”
24天后,“皮旅”7000余人奇迹般抵达苏皖解放区。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惊呼:“这是军事史上的神话!”
而国民党战报上,三十万大军的“战果”栏只写着四个字:颗粒无收。
76年过去,黑松林依然郁郁葱葱。
当年蜷缩在此的战士或许早已离世,但皮定均那句“敌人越觉得不可能,我们越要干”的狠话,至今仍在山林间回响。
他告诉我们,有些胜利,不仅靠枪炮,更靠敢在绝境中赌命的智慧与胆魄!
注:本文并非时事政治新闻类报道,而是以革命前辈的事迹为素材,旨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播正能量的原创性文章。文中内容主要来源于公开资料、历史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不代表对任何时事政治事件的实时评论或官方立场。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