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5师两位,分别是343旅旅长陈光,344旅旅长徐海东;120师两位,分别是358旅旅长张宗逊,359旅长陈伯钧;129师也有两位,分别是385旅旅长王宏坤和386旅旅长陈赓。
抗战开始后,红军改编为了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六个旅,一共有六位旅长。
115师两位,分别是343旅旅长陈光,344旅旅长徐海东;120师两位,分别是358旅旅长张宗逊,359旅长陈伯钧;129师也有两位,分别是385旅旅长王宏坤和386旅旅长陈赓。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六位旅长在之后的发展却各不相同。其中一位名扬天下,还有一位发展非常不顺利,竟然还有撤职的经历。
陈光旅长,其实他在抗战期间表现也非常不错,甚至还在林彪受伤后,代理了师长一职,这是其他几位所没有的。只不过他这个“带”字一直没有取消,还在山东经历了一段时间低谷。
徐海东在抗战期间,因为伤病问题处于休养状态,并一直持续到了解放战争。即便是建国后,他也长期休养。但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因此也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张宗逊,他是和陈赓一样曾在黄埔学习,参加过秋收起义,并且一路护送主席去了井冈山。后来,他更是长期担任主席的警卫,被称为“禁卫上将”。
王宏坤是大将王树声的堂弟,红军时期级别不低,担任过红四军军长、军政治委员。只不过改编完成后,他留在了大后方,担负起了保卫陕甘宁边区任务。因此,留给他的机会并不多。之后,成立了一个新的385旅,旅长为陈锡联。
还有两位旅长,他们的发展也各不相同,其中一位名扬天下,而另一位却经历了高开低走,这是怎么回事?
386旅旅长陈赓
陈赓出身将门,也是一位老资格了,他1922年受革命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1927年,陈赓参加了南昌起义,随部南下中左腿受伤,在卢冬生的帮助下,经香港转往上海治疗。后来,他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暴露后被派往鄂豫皖苏区,担任过师长一职。然而,他因为再次受伤,在治疗后去了中央苏区。
在长征途中,陈赓先后担任各种重要职位,1935年,被任命为红军一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陈赓担任386旅旅长。
陈赓在抗战期间,带着386旅的确是出了名,在《亮剑》中有个情节是,日军的装甲车上写着“专打386旅独立团”的标语,其实这个并非完全虚构的。386旅也的确让日本人恨得牙根痒痒。此后,陈赓率部又转战于鲁西北、冀南、豫北等地。1940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次年任太岳纵队司令员,参与领导创建晋冀豫根据地。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陈谢大军同样威名远播,陈赓率部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配合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进攻。1949年,陈赓任人民解放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横渡长江,参与了解放大西南的作战。
当然了,陈赓之所以如此出名,还真的不仅仅是他战场的贡献。
一方面,陈赓的经历很传奇,他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在校期间就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东征的时候还冒死救过老蒋。而且,在革命生涯,涉及到他的故事非常多。另一方面,陈赓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个性,让他在各个方面都如鱼得水。
相比于陈赓,另外一位旅长就有些暗淡了,那就是359旅的旅长陈伯钧。
359旅还是很出名的,尤其是在王震的带领下在南泥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但其实王震在抗战之初仅为副旅长,首位旅长便是陈伯钧。
陈伯钧早年间参加过秋收起义,也是一位老井冈。他是红军时期的高级将领,在1930年就担任过军参谋长。要知道,这个时间很多上将也只是刚刚加入红军而已。1933年,陈伯钧还担任过红5军团参谋长。
想一想,能够超过王震,可以说陈伯钧实力也是不弱的。要知道,359旅的前身是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王震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不过在后期,陈伯钧也担任过六军团的军团长,这也是他能够担任旅长的原因之一,可惜的是陈伯钧在旅长任上并没多久。
事情是这样的,在抗战之初,陈伯钧刚刚被任命为旅长,这个时候可以说事务繁忙。一天,陈伯钧派旅部的会计去购买战士们所需的棉衣,因为搭车的问题,与司机发生了争执,结果陈伯钧知道了,冲动之下打了司机一巴掌,闯下大祸。
事情传到延安后,便让陈伯钧暂缓去前线,没多久更是把他给撤职了,并把他留在延安,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担任训练部部长。一直到四年后,他才调到120师358旅担任副旅长。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抗战已经到了后期,而且担任副职,这对他影响非常大。
解放战争开始后,陈伯钧去了东北,但主要还是负责军事教育工作,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一直到后期才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他发挥的机会了。
来源:深更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