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做增程!长城汽车的生死赌局:技术偏执还是市场自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22:44 2

摘要:要知道,如今国内每卖出10辆新能源车,就有4辆是增程式,理想、问界、零跑这些新势力靠增程式车型疯狂抢市场,而曾经的中国SUV老大却在这时候“唱反调”,甚至放出“打死不做”的激烈言论。

“长城永远不做增程!”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长城董事长魏建军面对镜头再次撂下狠话。这句话像一颗炸弹,瞬间在汽车圈炸开了锅。

要知道,如今国内每卖出10辆新能源车,就有4辆是增程式,理想、问界、零跑这些新势力靠增程式车型疯狂抢市场,而曾经的中国SUV老大却在这时候“唱反调”,甚至放出“打死不做”的激烈言论。

更讽刺的是,就在魏建军表态的同一周,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社交平台隔空喊话:“有些企业现在嘴硬,但最后都得向市场低头。”

两年前,李想就预言长城迟早会转向增程式。一边是销量狂飙的行业新贵,一边是死磕混联技术的老牌巨头,这场口水战背后,藏着传统车企转型路上最残酷的生死选择题。

长城去年在海外确实风光——俄罗斯市场贡献了20多万辆销量,哈弗H6在莫斯科卖得比国内贵一倍,直接推高全年净利润冲到127亿元,毛利率甚至超过特斯拉。

但翻开国内成绩单,却是另一番景象:新能源渗透率只有24%,连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哈弗、WEY等主力品牌销量全线下滑。

反观对手阵营,理想靠增程式一年卖出56万辆,问界M9单月交付3.6万辆,零跑同比暴涨41%。更扎心的是,比亚迪去年卖出的302万辆新能源车里,有三分之一是混动车型。

这些数字像一记记重拳,砸在长城“技术至上”的牌桌上——市场根本不关心热效率是41%还是45%,老百姓只想要一辆没有续航焦虑、价格实在的新能源车。

第一重:被困在“硬汉”人设里
长城这些年拼命给用户洗脑“越野=长城”,坦克300卖得再好,也改变不了它只是个小众市场的事实。

当比亚迪用海豚、元PLUS抢占家庭用户,理想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汽车时,长城还在一门心思研究怎么让SUV爬更陡的坡。有车主吐槽:“总不能天天去阿拉善沙漠上班吧?”

第二重:技术精英的傲慢
魏建军引以为傲的Hi4混联技术,确实比增程式省油15%,但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增程式结构简单、成本低,还能挂绿牌,这些实打实的优势让理想们疯狂收割市场。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长城研发Hi4投入的钱,够新势力开发两代新车了。

第三重:船大难掉头
作为年营收千亿的传统车企,长城的决策链条长得吓人。欧拉芭蕾猫上市时,用户想要更大续航,工程师却在纠结车灯造型;WEY牌新能源车搞了五年,销量占比还不到5%。反观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用户上午在APP提建议,下午产品经理就拉会讨论。

可能性一:打不过就加入
如果Hi4车型下半年销量再扑街,长城很可能偷偷研发增程式。但这条路风险巨大——李想早就放话:“现在才转型,至少落后三年。”更尴尬的是,一旦转向增程,就等于承认魏建军当年的豪赌全盘皆输。

可能性二:死磕越野赛道
把坦克系列新能源化,搞“带电的越野车”,再联合摩托车、户外装备搞生态圈。听起来很美,但中国有多少人愿意花30万买辆带电的越野车?看看牧马人纯电版惨淡的销量就知道,这条路注定是羊肠小道。

可能性三:all in海外市场
俄罗斯、东南亚现在确实吃长城那套,但地缘政治风险越来越高。巴西工厂延期、土耳其加征关税的消息已经给长城敲响警钟。把鸡蛋全放在海外篮子里,搞不好就是下一个传音手机——国外称王,国内查无此人。

这场赌局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当魏建军在实验室里死磕热效率时,竞争对手早就用增程式+智能座舱的组合拳,把20-40万价位段的市场瓜分干净。有车主直言:“我买新能源车就图个省心,谁关心发动机直驱还是串联发电?”

更致命的是,华为、小米这些科技巨头正在杀入汽车行业。问界M9搭载的华为ADS 3.0智驾系统,让用户宁愿多花五万也要买;小米SU7的智能生态,直接把汽车变成“带轮子的智能手机”。而长城引以为傲的越野性能,在这些降维打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魏建军的坚持让人敬佩,但汽车行业的生存法则从来不会同情悲情英雄。诺基亚坚持不用安卓系统的时候,也以为自己是技术信仰的捍卫者。当增程式车型以每月10%的速度侵蚀市场时,留给长城试错的时间,或许真的不多了。

这场豪赌的结局,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残酷——要么成为技术偏执的纪念碑,要么在妥协中失去灵魂。但无论如何,消费者已经用真金白银投出了票。当时代的车轮碾过时,从不会问你是否准备好。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