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元朝虽灭南宋,但对中南半岛的军事入侵受阻,遂改以外交手段巩固影响力。周达观虽非正式使节,却因精通地方事务或语言能力被选入使团,开启了其传奇的航海生涯。
周达观(约1266-1346年),字达可,号草庭逸民,出身浙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望族。
元贞元年(1295年),他以元使团随员身份奉命出使真腊(今柬埔寨),这一使命源于元廷对真腊的招抚政策。
当时,元朝虽灭南宋,但对中南半岛的军事入侵受阻,遂改以外交手段巩固影响力。周达观虽非正式使节,却因精通地方事务或语言能力被选入使团,开启了其传奇的航海生涯。
1295年6月,使团从温州港启航,途经福州、泉州、广州、琼州,穿越西沙群岛,沿湄公河逆流而上。因逆风与内河水浅,航程延宕数月,直至1296年7月才抵达真腊都城吴哥。
使团在吴哥滞留约1年,周达观借此机会深入考察当地风土人情。他结识了在吴哥居住35年的温州同乡薛某,在其协助下遍访城郭宫室、市集庙宇,甚至记录了当地语言、宗教仪式与农业技术(如浮稻种植)。
1297年6月,使团趁西南季风返航,8月抵达宁波,完成历时一年半的使命。
归国后,周达观以亲历为基础撰成《真腊风土记》,全书约8500字,分40则,详述真腊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
地理与交通:记录从温州至吴哥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提及指南针导航技术,成为研究元代航海的重要史料。
文明图景:描绘吴哥王朝的鼎盛风貌,包括王室礼仪、建筑艺术(如吴哥窟)、宗教信仰(印度教与佛教融合)及市集贸易。
经济交流:记载中国商品(瓷器、丝绸)输往真腊,以及真腊特产(沉香、象牙)返销中国的贸易网络。
文化互鉴:纠正欧洲学者关于“浮稻19世纪传入东南亚”的谬误,证实中国与柬埔寨的早期农业技术交流。
此书不仅是现存最早全面介绍柬埔寨吴哥王朝的专著,更因19世纪被译成法文,直接引发欧洲寻找吴哥遗迹的热潮。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据此书发现吴哥窟,使这一人类文明瑰宝重见天日。
外交与文明的桥梁
周达观以“非正式使者”身份,通过实地考察弥补了元代官方史籍对真腊记载的缺失。《真腊风土记》成为研究吴哥文明及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文献,其价值被后世誉为“唯一性、真实性和无可替代性”。
实证精神的先驱
较郑和下西洋早百余年,周达观以“走向世界”的实证精神,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树立典范。当代学者评价其“以个体经历对接中国与世界”,堪称“蒙古帝国时代中国人对外部观察的一大成就”。
文化基因的传承
周达观被视为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象征。2023年海上丝绸之路会议发起“寻找周达观”倡议,强调其精神对当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激励意义。柬埔寨荔枝山的传说(周达观播撒中国荔枝种子)更成为中柬友谊的象征。
后世评价与纪念
学术价值:《真腊风土记》被译成法、英、日等多国文字,成为国际东南亚研究的基础文献。
文化符号:周达观被列入温州重点文化基因,其故居、航海路线及著作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精神遗产:其“实证与开放”的精神,被赋予连接历史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时代内涵。
周达观的一生,是个人探索与文明对话的缩影。他以笔为舟,跨越时空界限,为后世留存了一部关于吴哥文明的“绝唱”,也为中国航海史与中外交流史书写了璀璨篇章。
【来自:浙江周氏宗亲联谊会】
来源:嘉兴正春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