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虚云和尚年谱》、《南华寺志》、《曹溪大师传》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虚云和尚年谱》、《南华寺志》、《曹溪大师传》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圆寂后一千多年,一代高僧虚云老和尚重振南华禅寺道场的佳话在佛门广为流传。
虚云和尚被誉为近代第一高僧,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他重振六祖道场的这段传奇经历。
为何六祖会在虚云老和尚的禅定中现身?
二人相隔千年又有何因缘?
一句“时至矣,汝当回去”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禅机?
虚云老和尚,俗姓萧,福建泉州人,少年时曾身居高位,育有二子。后因生母生前嘱托出家,终于剃度为僧。他静坐念佛三年有余,后云游四方,朝礼名山大川,传法度众无数。
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是我国著名的千年古刹,也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道场。
该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由天竺高僧智药三藏始创,原名“宝林寺”。
到唐高宗时期,慧能大师在此弘法三十七载,为禅宗开创了灿烂的一页。
宋太祖赵匡胤曾敕赐“南华禅寺”,此名沿用至今。
民国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南华禅寺日渐衰落,一度沦为军队驻扎之地。庙宇倾颓,佛像损毁,香火冷落,昔日的禅门圣地已难觅往日风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的一个夜晚,年逾六旬的虚云老和尚在福建鼓山涌泉寺打坐时,在似梦非梦之间,看到六祖慧能大师端坐在莲台上,身披袈裟,头顶光环,对他说:“时至矣,汝当回去!”
次日清晨,虚云老和尚将此事告知弟子观本,说道:“看来我住世的因缘不久了,昨夜梦见六祖诏我回去。”
观本听后安慰道:“师父您龙钟之年却仍精神矍铄,还不到时候,早着呢。”
虚云老和尚微微一笑,不再多言。心想自己已年过花甲,世事无常,生死有命,或许六祖是来接引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到了同年四月的一个夜晚,虚云老和尚在禅定中,竟然一夜之间三次梦见六祖慧能大师催促他“回去”。每次梦中,六祖的脸上都流露出急切的神情,仿佛有什么紧要之事亟待处理。
这让虚云老和尚颇感奇怪,心中不解:六祖为何三番五次前来托梦?难道真的是我寿命将尽?还是另有深意?
正当虚云老和尚思索这个问题时,几天后忽然收到一封电报,是他的皈依弟子、广东西北区经靖专员李汉魂将军发来的。电报中,李将军恳切地请虚云老和尚前往广东曲江,住持南华禅寺,重振这座千年古刹。
读完电报,虚云老和尚恍然大悟:原来六祖不是要接引我往生,而是诏我回到他的道场——南华禅寺!
“回去”二字,所指非是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六祖的道场啊!虚云老和尚感叹因缘之妙,便决定接受李将军的邀请,踏上了前往南华禅寺的旅程。
抵达曲江后,虚云老和尚亲自前往南华禅寺察看情况。
眼前的景象令他心痛不已——这座昔日香火鼎盛的千年古刹,如今已破败不堪。
大雄宝殿损毁严重,经堂坍塌大半,佛像残缺不全,僧人寥寥无几,曾经的禅宗圣地已沦为野狗出没之所。
最令虚云老和尚感到心痛的是,六祖慧能大师的真身宝塔也年久失修,危在旦夕。他站在六祖塔前,双手合十,眼含热泪,向六祖大师默默祈祷:“弟子虚云,定当尽己所能,重振南华禅寺,弘扬禅宗正法,不负祖师所托。”
经过细致考察,虚云老和尚向李汉魂将军提出了四个条件,其中第四条是“所有出人赀财、清理产业、交涉诉讼等事,概由施主负责”。李将军欣然应允。
1935年秋,虚云老和尚正式离开福建鼓山,前往南华禅寺主持重建工作。他亲自监督工匠兴修大小殿堂楼阁,装塑佛像,整理寺产,建立清规,恢复早晚课诵,使这座古老的禅宗道场重新焕发生机。
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经过虚云老和尚和众多信众的不懈努力,南华禅寺焕然一新,共建成房屋三百余间,装塑佛像七百多尊,能容纳一二百僧众常住。南华禅寺再次成为了广东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
在重建过程中,虚云老和尚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修复,更重视禅门清规的建立。
他严格依照唐代高僧百丈怀海所制定的《百丈清规》,在南华禅寺实行十方丛林制度,使这座古刹不仅在外观上恢复了往日风采,在内涵上也充满了禅宗智慧的光芒。
重建工作接近尾声的一天黄昏,虚云老和尚独自一人来到六祖慧能大师的真身宝塔前。夕阳西下,塔影婆娑,整个寺院笼罩在一片金黄色的光芒中。
虚云老和尚面对六祖真身宝塔,双手合十,闭目禅定。就在这一刻,他再次在禅定中见到了六祖慧能大师的身影。而这一次,六祖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六祖慧能开口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虚云老和尚瞬间热泪盈眶,潸然泪下……
六祖慧能在虚云老和尚的禅定中微笑着说:“法脉不断,曹溪再兴,善哉善哉!”
这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对虚云老和尚重振南华禅寺的肯定,也表达了对禅宗法脉得以延续的欣慰。虚云老和尚深深明白,六祖并非要他去往西方极乐世界,而是要他延续禅宗法脉,重振曹溪道场。
在佛教中,法脉传承犹如灯灯相传,从释迦牟尼佛到迦叶尊者,再经由达摩祖师东传中土,一直到六祖慧能,展开了中国禅宗的盛世。千年之后,虚云老和尚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在动荡的时代中守护禅灯不灭。
这种传承不仅是形式上的仪式,更是心灵的契合与觉悟的相续。
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虚云老和尚正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禅宗精神,他不执着于外在的寺院建筑,而是注重心性的修持与禅法的弘扬。
在重建南华禅寺期间,虚云老和尚多次举行千佛大戒,受戒者数以百计。
他还设立讲堂,亲自讲经说法,使更多人能够领略禅宗的精髓。
从1935年至1949年,南华禅寺在虚云老和尚的主持下,不仅恢复了外在的庄严,更成为了禅法弘扬的重要中心。
曹溪禅法的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不拘形式,强调的是心性的觉悟。虚云老和尚深谙此道,他常对弟子们说:“参禅不在形式,而在明心见性。”这正是对六祖慧能所传禅法的最好传承。
六祖慧能曾在《坛经》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虚云老和尚则以“念念不住,即是解脱”来诠释这一禅理,他的禅法简明直接,却又深入浅出,使众多学人得以契入禅门。
在虚云老和尚看来,六祖慧能的显现并非神通异象,而是心性相契的自然呈现。正如《华严经》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六祖与虚云隔千年而相见,正是因为心性契合,法脉相续。
虚云老和尚晚年曾对弟子们说:“老僧一生行脚,所见所闻,无非是心。心净则佛土净,心安则众生安。”这一句话,正是他毕生修行的总结,也是对六祖禅法的最好传承。
南华禅寺在虚云老和尚的主持下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近代佛教的重要道场。虚云老和尚在此弘法度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禅门学人,直至今日,南华禅寺依然是禅宗重要的圣地,六祖慧能的法脉也得以绵延不绝。
这一切的开始,就是那一句“时至矣,汝当回去”的指引,以及虚云老和尚的悲心大愿与实践。禅宗法脉的传承,就是这样在动荡的时代中得以延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正如虚云老和尚圆寂前所留下的遗言:“反对我的人,不要反对了,我马上就要走了;舍不得我的人,不要舍不得了,我去去就来。”这正是禅宗“生死一如,来去自如”的境界体现,也是对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禅法的最好诠释。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