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天爷这回可没跟咱们客气,南部信阳、驻马店、周口这些地方要率先吃上"暴雨套餐",中到大雨说来就来,街上骑电动车的老乡得把雨披裹严实了。
5月7日下午,河南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将由晴转阴,降水开始进入省内。
老天爷这回可没跟咱们客气,南部信阳、驻马店、周口这些地方要率先吃上"暴雨套餐",中到大雨说来就来,街上骑电动车的老乡得把雨披裹严实了。
北边焦作、安阳虽然头顶还是阴云密布,但雨点就像挤牙膏似的,半天才掉几滴,种地的老伯蹲在地头直叹气:"这点雨还不够浇透一垄花生地呢!"
要说这天气真是冰火两重天,郑州街头穿短袖的小伙子和穿薄外套的姑娘擦肩而过,互相看对方都像看外星人。
南部暴雨区温度倒是降到了24℃,可空气里黏糊糊的湿度,活像钻进刚蒸好的馒头笼屉。
黄河边摆摊卖凉皮的大姐最头疼,刚支起遮阳伞就被四级妖风吹得直晃悠,塑料碗差点集体"跳河"。
眼瞅着到5月8日,这场雨直接在南边玩起了"攻城略地",豫南全境被雨水包了饺子。
信阳人现在出门标配三件套:长筒雨靴、折叠伞、防水手机袋。
南阳菜市场的大妈们边挑菜边唠嗑:"这雨下得,小白菜都要泡成水煮菜了!"周口东新区刚修好的排水系统迎来大考,市政工人半夜三点还在疏通下水道。
郑州这天也终于舍得下点正经雨了,中雨浇在二七塔的琉璃瓦上叮咚作响,国贸360门口撑起一片彩虹伞的海洋。
最乐的要数花卉市场的老板,前些天蔫头巴脑的绿萝喝饱了水,叶子绿得能掐出汁来。
但苦了外卖小哥,电动车筐里套着三层塑料袋,送碗烩面汤都不敢骑太快。
北边许昌的果农蹲在葡萄架下直搓手:"好歹把地皮浇湿了,明早得赶紧追肥。
"安阳殷墟遗址公园的导游举着小旗子提醒游客:"石板路滑得很,您可扶好栏杆,咱这三千年前的文物经不起摔啊!"要说最刺激的还数林州太行大峡谷,五级妖风卷着雨点子往人脸上拍,戴眼镜的游客得两手抓着帽檐才能走路。
捱到5月9日,老天爷总算哭累了。
郑州人民早上推开窗,金水河畔飘来的不再是土腥味,而是带着水汽的草木香。
国棉厂退休的老工人们又聚在街心公园,石桌上冒着热气的胡辣汤配着油馍头,聊得眉飞色舞:"这场雨下得美,俺家阳台的月季蹿了半尺高!"
信阳茶山上采茶女的斗笠还在滴水,手指翻飞间把沾着雨珠的毛尖往竹篓里捋。
周口关帝庙门口摆摊卖泥泥狗的老手艺人,正忙着把淋湿的彩绘坯子搬到太阳底下。
要说最会抓商机的还得数洛阳老城的小贩,雨刚停就推着"牡丹晴雨伞"的流动摊位满街转悠。
西边三门峡的果农可没闲着,趁着墒情好,果园里施肥的拖拉机突突响成片。
焦作云台山的挑山工们扛着矿泉水往山顶运,石板台阶还泛着水光,走得比平时更小心。
要说最郁闷的当数开封夜市摊主,准备好的雨棚刚支起来天就放晴,只能骂骂咧咧地拆帐篷。
这场雨给河南来了个"冰火两重天"体验套餐:南部泡成了水乡,北部才解了三分渴。
农业专家连夜开了直播:"豫南老乡要抓紧清沟排涝,豫北的冬小麦还得看天吃饭。
"气象台的小姐姐在直播间被追着问:"说好的暴雨咋没下够?"她擦着汗解释:"云层跑偏了三十公里,咱明儿给您补上!"
要说这天气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晾晒场的老板。
郑州西郊的棉被加工厂,上百条棉花胎在烘干车间排成长龙,老板叼着烟算账:"这个月电费够买辆五菱宏光了。
"信阳南湾湖的鱼干作坊倒是因祸得福,潮湿空气让鱼干自然回软,省了人工加湿的麻烦。
走在街头你会发现,大爷大妈们现在出门都成了"移动气象站"——大妈手提袋里永远塞着折叠伞,大爷腰间别着湿度计,公园下棋都要先对着云彩品评半天。
最绝的是开封菜市场的商贩,卖菜的扯着嗓子喊:"雨后头茬黄瓜,脆得能当乐器敲!"
这场持续三天的天气变奏曲,把河南人的生活搅和得够呛,却也带来不少意外惊喜。
郑州北龙湖的荷花提前半个月打了花苞,洛阳地铁工地因降雨暂停施工,反倒挖出了唐代陶罐。
要说最该发锦旗的,还得是各小区物业——三天修了二十处漏水屋顶,师傅们练就了雨中高空作业的绝活。
气象局的老预报员端着保温杯感叹:"现在年轻人看天气预报,就跟拆盲盒似的刺激。
"他办公桌上摆着三台显示器,实时盯着雷达回波图,生怕哪片云彩溜号了。
要说这三天最辛苦的,还得数全省18个地市的环卫工,光郑州就清出280吨被雨水冲散的垃圾。
这场雨给中原大地来了次深度SPA,泡发了南边的稻田,滋润了北边的果园。
虽说局部地区没喝饱,但空气里总算有了初夏该有的湿润劲儿。
下次您要是看见大妈们组团去超市抢购雨伞,别犹豫——赶紧回家收衣服吧!
来源:铃风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