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峰塔,这座因为《白蛇传》而声名远扬的古老建筑,更是成了这段爱情悲剧的“见证人”,法海和尚把白娘子压在了雷峰塔下,让无数人唏嘘不已。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
每当这熟悉的旋律飘进耳朵,白娘子和许仙那浪漫又曲折的爱情故事就像电影一样,在我们脑海里一幕幕展开。
雷峰塔,这座因为《白蛇传》而声名远扬的古老建筑,更是成了这段爱情悲剧的“见证人”,法海和尚把白娘子压在了雷峰塔下,让无数人唏嘘不已。
这座神秘兮兮的雷峰塔究竟是谁建的?雷峰塔下真的有白蛇吗?
雷峰塔压根儿就不是法海建的,它的“亲爹”是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钱俶。
钱俶原本叫钱弘俶,是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的第九个儿子,他出生在五代十国那个乱糟糟的时代,不过打小就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
吴越国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就处在一个偏安东南一隅的小角落,地方不大,但文化和历史非常独特了。
吴越国的历代君主都特别信佛教,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佛教在吴越国蓬勃发展,吴越国也因此有了个响亮的名号—“东南佛国”。
钱俶从小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对佛教那是相当虔诚,在他心里,佛教可不只是精神寄托,还是治国安邦的方式,这种信仰贯穿了他的一生,对他的治国方略和文化建设影响非常大。
关于为何要建雷峰塔,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钱俶为了供奉佛螺髻发舍利,求个国泰民安,就决定建雷峰塔。
佛螺髻发舍利是佛教的圣物,传说有神奇的力量,钱俶就盼着供奉这舍利,能给吴越国带来和平繁荣,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另一种说法就浪漫多啦,说是钱俶的宠妃黄氏生了个儿子,他高兴坏了,为了庆祝这喜事,感谢老天爷,就决定建一座佛塔,这塔就是雷峰塔。
不管是出于对佛教的虔诚,还是对爱妃和皇子的深情,雷峰塔的建造都寄托着钱俶的美好愿望。
公元971年,雷峰塔正式开始筹建,在那个年代,建这么一座宏伟的佛塔,那可是个超级大工程,得花好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得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严格的管理。
钱俶可舍得花钱了,把当时最厉害的工匠和建筑师都召集起来,精心设计,从选地方到打地基,从建塔身到装饰塔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一砖一瓦地堆砌,把钱俶的愿望和信仰都融进了这座建筑里。
经过6年的努力,雷峰塔终于在公元977年建成了,这座高耸入云的佛塔,成了当时杭州城的标志性建筑。
雷峰塔是楼阁式的建筑风格,塔身有七层,每层都有飞檐斗拱,造型优美,气势恢宏,它的设计精巧,结构也稳当,把当时建筑艺术的精华都融合进去了。
登上雷峰塔,极目远眺,就能将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陶醉得不行。
塔里还供奉着珍贵的佛螺髻发舍利和好多佛像,香火那叫一个旺,信徒们一个接一个地来朝拜祈福。
在当时,雷峰塔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一座文化的丰碑,见证了吴越国的繁荣和辉煌。
不过,雷峰塔的命运却十分坎坷,北宋1120年,浙江一带爆发了方腊起义,起义军和北宋军队在杭州城打得非常激烈。
雷峰塔在这场战乱里遭了殃,塔身部分结构受损,木构檐廊也被烧毁了,往日的辉煌一下子就没了。
1200年,南宋朝廷为了恢复雷峰塔的往日光彩,对它进行了重修,这次重修虽然尽力还原了原貌,但因为历史变迁和技术限制,和最初的建筑还是有点不一样了。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杭州城又陷入了战火之中,雷峰塔这次还是没躲过去,倭寇怀疑塔里藏着明军的伏兵,就下令放火烧塔,把雷峰塔的木质结构都烧没了,就剩下个砖砌的塔身。
从那以后,雷峰塔没了往日的金碧辉煌,只剩下一座残垣断壁的塔身,孤零零地矗立在西湖边,看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日子过得贫苦,这时候,民间传说雷峰塔的砖有“辟邪”、“宜男”、“利蚕”等特异功能。
好多人一听,都跑来偷雷峰塔的塔砖,想沾点好运,雷峰塔在长期的盗挖和风雨侵蚀下,塔基慢慢松动了,塔身也摇摇欲坠。
终于,在1924年9月25日,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和无数传说的雷峰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
那一刻,尘土飞扬,西湖都好像失了颜色,人们心里满是惋惜和悲痛。
雷峰塔的倒塌,可不只是一座建筑没了,更是一段历史的终结,成了人们心里永远的遗憾。
说完雷峰塔的建造者,再来聊聊法海,历史上还真有法海这么个人,他的俗名叫裴文德,出身于唐朝的名门望族—河东裴氏。
裴氏家族在唐朝可是人才辈出,簪缨不绝,是当时响当当的世家大族。
裴文德的父亲裴休,更是官至宰相,在朝廷里那可是举足轻重,他不仅在政治上很有成就,对佛教也特别虔诚,和当时的高僧大德往来密切。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裴文德从小就接触佛教文化,对佛法有独特的感悟。
可命运就喜欢开玩笑,让他的人生来了个大转弯,唐宣宗大中三年,皇子得了重病,找了好多名医都治不好。
当时民间有说法,说童子身的人可以当代替皇子出家,给皇子祈福消灾,裴休出于对皇室的忠诚和对佛教的虔诚,就决定让自己的儿子裴文德代皇子出家。
就这样,年轻的裴文德告别了繁华的尘世,进了佛门,拜在禅门沩仰宗创始人灵祐禅师门下,剃度为僧,法名“法海”。
刚进佛门的法海,可没因为出身名门就得到特殊待遇,反而开始了艰苦的修行生活。
灵祐禅师知道修行得磨练意志,就让法海给常住劈柴3年,运水3年。
这6年的苦行生活,对曾经养尊处优的裴文德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但他没抱怨,也没退缩,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把每次劳作都当成对自己身心的磨练。
在劈柴担水的过程中,他慢慢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明白了世间万物都有因果,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修行,才能摆脱尘世的烦恼,达到心灵的解脱。
苦行结束后,法海禅师又进行了为期3年的闭关修行,这,3年里,他白天看经念佛,晚上趺坐观心,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佛法的世界里。
他把外界的一切干扰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专心研究佛经,领悟佛理。
这种极度专注的修行方式,让他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净化和升华。
据说,3年期满的时候,法海都没亲自打开关门,还是他师父灵祐禅师亲自到闭关之门外高声唤他的法号,他才循声而出,而且闭关之所的门窗一点都没坏。
这事儿被看成是他修行忘我、到了无人之境的标志,也说明他已经功德圆满,修成了佛法正果。
出关后的法海,开始游历四方,传播佛法,他先到江西庐山参佛,后来又到了江苏镇江氐父山。
当时的氐父山荒无人烟,一片荒凉,但法海看中了这里的宁静和清幽,决定在这儿驻锡苦修。在荒林里,他无意中得知这儿是东晋泽心寺旧址,还在荒草密林间找到了残佛。
这一发现让他觉得佛缘太奇妙了,于是他燃一指发愿,要重修道场,他的决心和毅力感动了周边的僧众,大家都跑来帮忙。
在重建寺庙的过程中,法海禅师和僧众们一起掘土筑基,不怕辛苦,有一次,他们在挖掘地基的时候,在镇江之滨挖出了好多黄金镒。
面对这笔巨大的财富,法海禅师一点都没动心,他把黄金全交给了镇江太守李琦,李琦把这事儿禀报给唐宣宗,唐宣宗大为感动,就下旨把挖掘得到的黄金镒当成朝廷的香仪,重新拨给寺院,助力寺院的修建。
同时,唐宣宗把寺院命名为“金山禅寺”,法海禅师也因此成了金山禅寺的开山祖师,被尊称为“开山裴祖”。
在法海禅师的努力下,金山禅寺慢慢发展壮大,成了佛教禅宗的重要道场之一,他在这儿弘扬佛法,广收弟子,培养了好多优秀的佛教人才。
他的修行事迹和高尚品德,在佛教界传颂不衰,也赢得了广大信众的敬仰和爱戴。
清高宗乾隆皇帝还题诗称赞法海禅师掘金不昧、佛心坚定,山西闻喜《裴氏世谱》也把这位“头陀相公”收录纪念。
法海禅师创建的金山寺,弘传禅宗南派临济宗佛法,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备受尊敬的高僧,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却被塑造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在《白蛇传》的故事里,法海成了破坏白娘子和许仙爱情的“恶僧”,他无情地拆散了这对恩爱的夫妻,把白娘子压在了雷峰塔下,让他们饱受分离之苦。
这一形象的转变,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那法海的形象到底是怎么从一位得道高僧变成反派角色的呢?
这和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变迁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爱情一直是人们追求和歌颂的主题。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他们的爱情跨越了人妖的界限,代表了人们对自由恋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法海作为这段爱情的破坏者,自然就成了人们情感宣泄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人们在讲述和演绎的过程中,不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慢慢地就把法海的形象夸张和丑化了。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创作者往往会塑造鲜明的正反角色。
在《白蛇传》里,白娘子和许仙是善良、美好的代表,而法海就被塑造成了一个固执、冷酷的对立面。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
在不同版本的《白蛇传》里,法海的形象不断被强化和固化,渐渐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反派形象。
特别是在1992年版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乾德门饰演的法海,以他严肃刻板、不通人情的形象深入人心,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法海的负面印象。
雷峰塔和法海的故事,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传说和历史在里面相互交织,虚虚实实,让人分不清。
传说虽然美,但它终究不是历史,当我们站在雷峰塔前,看着那巍峨耸立的塔身,心里涌起的不仅是对传说的遐想,更是对历史的敬畏。
参考资料:
钱江晚报:2025-05-08:晚潮|金山寺有个法海洞
杭州史志:2024-05-22:史话杭州·秀水明山:雷峰塔
来源:闻小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