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特朗普在2025年重新入驻白宫之后,作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拜登也安然从历史的舞台上退下,从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自从特朗普在2025年重新入驻白宫之后,作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拜登也安然从历史的舞台上退下,从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直到最近,他才首次接受了BBC的采访,并于5月7日被放在了网站上。
在这次采访中,他也罕见地提及了特朗普,对他批评虽然犀利刺耳但是也一针见血。
那么拜登到底批评了特朗普什么呢?
在拜登卸任之后,他就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直到最近,他才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而这场采访也在美国的政坛上掀起了一番腥风血雨。
当他坐在BBC演播室里,用沙哑的嗓音说出"这届政府正在摧毁美国的国际信誉"时,标志着这场跨越党派的政治角力开始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这位向来以温和形象示人的前总统,为何在卸任后首次采访中就打破惯例,对继任者发起如此猛烈的攻击呢?这和特朗普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场采访中,拜登首先将炮火集中对准的就是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当他说出"现代绥靖政策"这个带有二战隐喻的指控时,我们仿佛看到大西洋两岸的政治家们集体打了个寒战。
这位经历过冷战的老牌政客,显然嗅到了国际秩序大厦将倾的危险气息。
在乌克兰问题上,拜登的焦虑更是肉眼可见,他反复强调"必须维持对俄罗斯的威慑",这种焦虑不仅源于特朗普要求乌克兰割让领土的提议,更来自欧洲盟友日渐动摇的信心。
当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将欧洲胜利日纪念活动比作"葬礼"时,这个成立于1949年的军事联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
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粗暴外交同样让拜登如坐针毡。
从威胁吞并加拿大到觊觎格陵兰岛,从把墨西哥湾改称"美国湾"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这些看似荒诞的言论正在瓦解美国经营数十年的盟友体系。
拜登痛心疾首的质问"哪个总统会这么说",实质上是在拷问美国价值观的根基——当超级大国开始扮演掠夺者角色,它还能继续号令天下吗?
这些言论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罕见公开批评白宫,墨西哥总统洛佩斯取消访美行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直言"需要重新评估跨大西洋关系"。
这些种种的事实都让拜登感到心焦。
拜登对特朗普的批评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们之间的矛盾早就由来已久。
特朗普执政百日内的580次"拜登"点名,就已经为这场前任与现任的战争埋下伏笔,当白宫发言人用"该睡觉了"嘲讽拜登健康状态时,这种人身攻击正在拉低美国政治博弈的下限。
在尖锐的矛盾之下,他对特朗普的批评更是毫不留情,特朗普"不像共和党总统"的更是指控堪称诛心之论,因为这不仅是在质疑特朗普的执政能力,更是在动摇其党派合法性根基。
他反复强调"共和党人正在觉醒",暗示特朗普主义正在被本党精英抛弃,这种心理战策略无疑在共和党内部投下重磅炸弹。
事实上,在特朗普要求乌克兰割让领土的消息曝光后,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罕见保持沉默,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麦考尔则公开表示"需要重新审视对乌政策"。
这种党内分歧的蛛丝马迹,都被拜登敏锐捕捉并转化为舆论攻势。
除此之外,拜登与另外两位民主党前总统的合围攻势,更加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奥巴马在汉密尔顿学院暗批"政府攻击高校",将学术自由议题与特朗普削减教育预算挂钩。
克林顿在俄克拉荷马城对比"社会分裂",巧妙利用1995年爆炸案纪念日唤起民众对团结的渴望。
拜登在芝加哥怒斥"破坏性政策",直指特朗普减税方案对中产阶层的伤害,这种错位发声的战术既保持了前任总统的体面,又形成了对特朗普政府的立体绞杀。
值得注意的是,三位前总统都不约而同避开直接点名,却通过"某个政府""某些政策"的暗示,让批评的针对性更加尖锐。
这场前任总统们的集体焦虑,折射出美国政治生态的结构性危机,当纳夫塔利教授将前总统们比作"美国人民的咨询委员会"时,实则暗示现行政治机制已经失灵。
三位前总统不约而同选择发声,恰逢特朗普政府推行联邦机构大裁员之际,这种时间上的默契也绝非偶然。
教育部40%的预算削减、环保署30%的编制裁撤、国务院15个海外办公室关闭,这些激进改革触及了民主党执政时期的核心遗产。
除此之外,特朗普引起的公愤还远超党派界限,共和党籍前总统小布什虽未公开表态,但其幕僚多次透露对特朗普的不满。
这种跨越党派的担忧,暴露出美国政治精英对民粹主义浪潮的集体恐慌,当克林顿发出"要把国家资产置于危险中吗"的灵魂拷问时,美国听到的是建制派对政治失控的深切恐惧。
这种恐惧在特朗普提议暂停宪法第22修正案(总统任期限制)后达到顶点,尽管白宫迅速澄清这是"个人观点",但已足够引发宪政危机讨论。
历史正在见证美国政治惯例的崩塌,前总统不批评继任者的潜规则被打破,总统卸任后签约经纪公司的高调复出,白宫对前任总统进行人身攻击……
这些"前所未有"正在改写美国政治剧本,拜登选择在此时出回忆录、办巡回演讲,显然是要把这场前任战争推向持久化。
当拜登说出"世界现代历史将发生改变"时,这位81岁的政坛老将眼中看到的,或许不仅是特朗普政府的四年任期,而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漫长黄昏。
这场前任总统们的集体发声,既是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更是对历史定位的争夺。
在政治极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这些打破惯例的举动究竟是民主制度的自我纠偏,还是加速撕裂的催化剂?
答案可能要到下个历史转折点才会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三位前总统同时拉响警报,美国这艘巨轮的航向确实到了需要全体船员警惕的时刻。
来源:董雯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