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危急关头屡立功勋的叶剑英元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9 11:26 4

摘要:有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元帅,他在漫长的岁月中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责,既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也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键人物。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凭借非凡的贡献与崇高的品格,深受人民敬仰,更是党、国家与军队中极为杰出的领袖人物。

有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元帅,他在漫长的岁月中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责,既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也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键人物。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凭借非凡的贡献与崇高的品格,深受人民敬仰,更是党、国家与军队中极为杰出的领袖人物。

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诸多紧要关头,他总能勇挑重担、临危受命。他的英明决策与果敢行动,不仅挽救了无数革命志士的生命,更为国家的命运带来了重大转折。在国际舞台上,他同样声名远扬,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与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赞誉,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具深远影响力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

他,正是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叶剑英元帅以非凡的智慧与坚定的信念,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不朽功勋。毛主席曾对他赞誉有加,评价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

一 力挽狂澜,叶剑英护孙记

一九二二年,风云突变,一场惊天危机如汹涌的潮水,骤然扑向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陈炯明,这位曾受孙中山先生信任与倚重的粤军总司令,竟公然背叛革命,其麾下叛军悍然炮轰总统府,妄图将孙中山先生置于死地而后快。

一时间,广州城陷入血雨腥风之中,熊熊火光映照出叛军的狰狞面目,百姓们在惊恐中四处奔逃,整个革命阵营岌岌可危,仿佛一艘在暴风雨中即将倾覆的巨轮。

叶剑英听闻此消息,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深知,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旗帜与灵魂,倘若孙中山先生遭遇不测,革命事业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叶剑英没有丝毫犹豫,他当机立断,与陈策迅速率领部队,如同离弦之箭般奔赴总统府。一路上,他们冲破叛军的重重阻碍,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旁轰然炸响,但他们毫不畏惧,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接应孙中山先生脱离险境。

终于,叶剑英和陈策成功抵达总统府,见到了身处危险之中的孙中山先生。他们迅速护送孙中山先生登上“宝璧”舰,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转移至“永丰”舰。

在这艰难而危险的转移过程中,叶剑英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像一只敏锐的猎豹,密切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他亲自部署防御,精心安排士兵们的站位,确保孙中山先生的安全万无一失。他深知,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紧接着,叶剑英率部跟随孙中山先生挺进白鹅潭。白鹅潭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陈炯明的叛军早已在此严阵以待。叶剑英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手持机枪,如同一位勇猛的战神,与士兵们并肩作战。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果敢,毫不犹豫地向敌军猛烈还击。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他们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面对叛军的疯狂进攻,叶剑英沉着冷静,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在战场上从容布局。他仔细观察着叛军的进攻态势,分析着敌人的弱点,巧妙地指挥士兵们击退敌人的冲锋。

每当叛军发起新一轮猛烈的攻击,叶剑英总是能迅速做出反应,他大声呼喊着,指挥士兵们调整防御阵型,集中火力进行反击。在他的指挥下,士兵们紧密配合,如同一个坚固的堡垒,让叛军的进攻一次次无功而返。

同时,叶剑英还同云南讲武堂的同学等十余人秘密集会。他们深知,仅仅依靠军事上的抵抗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舆论上对陈炯明的叛逆行径进行有力的谴责。于是,他们通电海内外,义正言辞地声讨陈炯明的叛国罪行。

在通电中,他们揭露了陈炯明的丑恶嘴脸,痛斥他为了一己私利,背叛革命,背叛孙中山先生,背叛广大民众的信任与期望。他们坚决表明拥护孙中山先生的立场,呼吁各界人士共同声讨陈炯明,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这份通电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众多正义之士的响应与支持。

在叶剑英和众多革命志士的共同努力下,陈炯明篡夺革命政权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斗争,孙中山先生终于脱离了险境。

这场惊心动魄的护孙行动,不仅展现了叶剑英的英勇无畏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彰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坚定。他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为革命事业保留了希望的火种,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二 助力起义,开启革命新篇章

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义前夕,叶剑英身处国民党阵营,却心系革命。当他得知汪精卫阴谋加害叶挺、贺龙等革命将领时,毅然决然地冒着巨大风险,找到叶挺、贺龙,将这一危险信息告知他们,并共同商量对策。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叶挺和贺龙指挥的部队迅速向南昌开进,从而使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为南昌起义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

起义军撤出南昌后,叶剑英深知革命力量的珍贵。他巧妙地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极力劝阻张发奎对起义军的追击,为起义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同年,叶剑英兼任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他精心培养这支革命武装,使其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

同时,他积极促成警卫团扩编,并介绍共产党员梁秉枢担任团长,让警卫团也成为广州起义的重要武装力量 。

到了年底,叶剑英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他担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在起义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指挥起义军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尽管广州起义最终因敌众我寡等原因失败,但这次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连接,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开端 ,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叶剑英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坚定信念、无畏勇气和卓越智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

三 中流砥柱,长征途中的叶剑英

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叶剑英出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征途漫漫,艰难重重,部队进入广西山区后,空袭如影随形。

一次,敌机的轰鸣声骤然打破平静,紧接着炸弹呼啸而下,爆炸声响彻山谷,弹片横飞。叶剑英在此次轰炸中不幸负伤,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引领部队前行的重任,此刻绝不能倒下。他强忍着伤痛,面色坚毅,简单处理伤口后,便迅速回到指挥岗位,继续带领部队行军、作战,每一步都迈得坚定有力。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期间,叶剑英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他深知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与领导理念,能够引领红军走出困境,走向胜利。

在会议上,他积极发言,分析局势,为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贡献力量。在这一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叶剑英的坚定立场,为党和红军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月,因战事需要,叶剑英调任三军团参谋长。他迅速适应新的岗位,深入了解部队情况,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积极参与作战指挥,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三军团的战斗胜利付出努力。七月,叶剑英担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他日夜操劳,精心规划行军路线,协调各方力量,保障部队的行动高效有序。

八月,党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决定部队分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甘南。然而,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却心怀不轨,妄图分裂党和红军。他拒绝执行党中央的北上方针,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一时间,革命事业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叶剑英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识破了张国焘的阴谋。他深知事态的严重性,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一紧急情况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得知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之策。最终,党中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以摆脱危险。

叶剑英在这场危机中,犹如定海神针,他的果断行动,让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成功脱离险境,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革命失败的巨大灾难。毛主席后来屡次称赞这是叶剑英在关键时刻为党为革命建立的一个大功,他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成为了长征历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

四 临危受命 粉碎四人帮

一九七六年,三位伟人周总理、朱德、毛主席相继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叶剑英和党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一道,根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以下是相关具体过程。

九月二十一日,叶剑英到华国锋住处,商讨解决“四人帮”的方式,两人初步商定“采取隔离审查措施”。之后华国锋又向李先念、吴德征求意见,最终三人就“隔离审查”的方式达成共识。

九月二十五日,叶剑英再次到华国锋住地,分析“四人帮”活动的动向和情况,研究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办法。

九月底,叶剑英敏锐地预感到,“四人帮”就要行动了,必须立刻采取措施。叶剑英又与华国锋、汪东兴经过几次个别接触和交谈,决定经过充分准备,在适当时机以召开会议形式对“四人帮”实行“隔离审查”,然后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向全会作报告。

十月四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署名梁效的文章《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发出了他们要篡夺最高领导权的信号。叶剑英当机立断,立即去找华国锋紧急磋商,提议六日或七日下决心“一破一立除四害”。经过商议,决定六日晚上八时开始行动,改变了原先设想在国庆节后准备十天再动手的方案。

十月六日晚,按照事先部署,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名义,通知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到会。在他们先后到达会议室时,分别宣布对他们实行隔离审查,同时派人到江青的住所宣布执行同样决定。对“四人帮”在北京的其他帮派骨干,也实施了隔离审查。

叶剑英以加强战备为名,和军委总部的杨成武、梁必业等个别领导人打招呼,要求掌握好总部机关、陆空军和海边防,提高警惕。华国锋根据叶剑英的提议,亲自找耿飚交代听候命令带人进驻中央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的“特殊任务”,防止“四人帮”余党利用舆论进行反扑。

十月八日至十五日,中共中央又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上海的局势,使“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策划武装叛乱的阴谋未能得逞。

叶剑英在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在这场斗争中,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 砥柱中流 关键抉择

十年动荡的阴霾尚未散尽,中国航船在历史的迷雾中亟待引航者。叶剑英以非凡的政治勇气与战略眼光,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擎起明灯,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注入强劲动力。

面对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困局,叶剑英展现出破局者的魄力。他不惧阻力,率先提出"启用久经考验的老同志",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邓小平、陈云等革命家复出的必要性。

当部分声音仍存犹疑时,他直言:"这些同志的经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正是需要他们站出来的时候。"在他的不懈推动下,一批老同志陆续回归领导岗位,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为即将到来的变革筑牢组织根基。

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中,叶剑英展现出坚定的正义担当。他深知,那些被尘封的案卷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缩影,更关乎党和国家的公信力。

在主持军委工作期间,他亲自过问陶铸、贺龙等同志的冤案复查,要求"必须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当有人提出顾虑时,他态度坚决:"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无法真正团结全党、凝聚民心。"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无数蒙冤者重获清白,为社会注入重建信任的关键力量。

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叶剑英以独特的政治智慧发挥重要作用。他敏锐意识到这场思想交锋的深刻意义,不仅指示《解放军报》参与讨论,还专门安排理论文章在《人民日报》转载。

当讨论遭遇阻力时,他明确表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动摇不得。"正是这种支持,让解放思想的浪潮冲破教条主义的桎梏,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叶剑英既是重要决策者,也是坚定推动者。他与邓小平密切配合,在会议筹备阶段就提出"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关键主张。

会议期间,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阐述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闭幕会上,他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讲话,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指明方向。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叶剑英依然保持着开拓者的热忱。在特区建设遭遇争议时,他力排众议主持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以立法形式为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他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改革开放政策,向世界传递中国坚定发展的决心。直到晚年,他仍心系国家发展,在病榻上关心经济特区建设进展,展现出对事业的执着坚守。

从力促干部复出到推动思想解放,从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到助力改革开放,叶剑英在每个历史关键时刻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中国走向复兴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功绩与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叶剑英元帅凭借着坚定的党性原则、过人的智慧与胆识,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一次次做出正确抉择,拯救无数生命,改变国家命运。他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功绩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敬仰。

来源:风尘客天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