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阴市长泾镇蒲市村原是无锡市经济相对薄弱村,自2021年被赋予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的重任以来,长泾镇党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红色蒲市 绿色家园”主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互融共进新路子。2024年,蒲市村村级总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较试点前
江阴市长泾镇蒲市村原是无锡市经济相对薄弱村,自2021年被赋予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的重任以来,长泾镇党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红色蒲市 绿色家园”主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互融共进新路子。2024年,蒲市村村级总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较试点前增长43%。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称号。
主要做法
1.厚植红色底蕴,凝聚乡村振兴“精气神”。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活化红色资源,使红色成为全村村民的精神内核。在掌握红色家底上,同时,提档升级新四军六师师部驻地旧址,挖掘整理《新四军在长泾》的100个红色故事,开展新四军六师苏南抗日足迹调查,通过拍摄红色纪录片、制作微党课视频等多元形式,全方位丰富红色蒲市内涵。在讲好红色故事上,突出体验式“游”学、沉浸式“忆”学、互动式“研”学,构建“七个一”红培课程体系,建设铁军课堂、红色影院等红色实景课堂,设计“薪火益传”青少年红色研学等教育路线,让红色文化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聚人气。在传承红色基因上,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队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队,分众化、个性化开展红色文化展、红色故事会等红色活动,推动红色精神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
2.强化制度保障,探索乡村振兴“新把式”。以党建为纽带,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探索多元共治路径。丰富党群连心形式,深化党员联户“1+10+N”、大走访、党群议事等制度。坚持决策前问需于民,新农村建设期间走访群众1350户次;坚持决策中问计于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期间收集村庄建设意见77条、共性需求38条;坚持决策后问效于民,村委每月和各生产队至少谈话1次。延伸精网微格触角,设立“党员联万家·党群心连心”制度,按照“就近、就便、就熟”原则,组建党员小组15个。依托村级供销社,设立积分兑换礼品制度,以“小积分”释放“大动能”,2024年发放村民福利2200份,有效地变“村里事”为“家里事”。创新数字治理形式,打造“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数字平台,搭建智慧党建、智慧农业、智慧生活等场景模块, 推动党建引领精准化、农业生产智能化、民生服务便捷化。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建设水稻种植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智能灌溉、无人农业等数字技术推动农业量质并举,水稻平均亩产较试点前提升20%。
蒲市村乡村音乐节
蒲市大米直播销售
3.聚力强村富民,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依托党建联盟,丰富经营形式,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共同富裕。打响农业品牌,依托1800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联手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共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打造集稻种研发、稻谷收储、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农事综合服务中心。2024年,“蒲市大米”销售量破5万斤。拓展产业链条,成立蒲市供销合作社,设计新小军、蒲小妹等IP形象,开发锅巴、米酒等特色饮食,发布创意T恤、红色书签等文创产品。2024年,供销合作社销售额达158万元。发展农文旅产业,探索“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培训研学”等发展模式,建设江南民俗馆、铁军广场、红星菜园等景观节点,招引咖啡轻食、农家书屋、非遗手作等消费业态,举办乡村音乐会、农民丰收节等农旅活动。2024年,蒲市文旅矩阵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
蒲市集市夜景图
实际成效
1.红色品牌影响力有效提升。蒲市村通过“红色文旅圈”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底蕴,全面提标红色阵地建设,扎实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成功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新地标,既赓续了红色血脉、又实现了富民增收。
2.乡村善治体系初步形成。蒲市村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3.产业发展呈现新态势。明确了“红旅+农旅+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打造教育研学、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多元场景业态,有效激活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作者:薛建国 系江阴市长泾镇党委书记;钱浩 系江阴市长泾镇党委副书记;浦益锋 系江阴市长泾镇蒲市村党总支书记;张之恒 系江阴市长泾镇综合办公室一级科员
来源:江苏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