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探寻之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13:08 3

摘要:“建阳,宋代北苑贡茶之地”,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建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时光的沉淀与岁月的故事,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我,作为建阳的本地人,与建盏的缘分,却是在一场意外的任务中悄然开启。

作者/王小艾

“建阳,宋代北苑贡茶之地”,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建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时光的沉淀与岁月的故事,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我,作为建阳的本地人,与建盏的缘分,却是在一场意外的任务中悄然开启。

那是一个阳光微煦的清晨,我接到文联的任务,前往贵稀堂采访,撰写一篇通讯报道。起初,我对建盏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古老的陶瓷器具。然而,当我踏入贵稀堂的那一刻,内心便像是被一股古老而神秘的力量轻轻触动,建盏那独特的魅力瞬间将我包围。

在贵稀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建盏的奇幻世界。展架上,形态各异的建盏整齐排列,从敞口到敛口,从兔毫到鹧鸪斑,每一件都宛如一段尘封的历史,诉说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匠心。我轻轻地抚摸着那些建盏,感受着它们表面的质感与温度,仿佛能听到岁月在指尖流淌的声音。

在采访中,我深入了解了建盏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建盏,是建阳的,也是历史的,它承载着宋人点茶的风雅,见证建阳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些在窑火中诞生的鹧鸪斑、兔毫、油滴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匠人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们就像是建阳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文化果实,带着独特的气质与韵味,成为了建阳的骄傲与象征,也成为了我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一扇窗。

这次任务促使我对建盏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读。我从古籍中探寻建盏的起源与兴盛,感受它在宋朝的辉煌与荣耀;得知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鼎盛于两宋,元代式微,明代停烧,直至近代复原制作工艺,复烧品种广受欢迎。建盏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其珍贵的艺术性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从现代的传承中,看到了建盏文化的复兴与希望。建盏,不再是冰冷的陶瓷,它是建阳文化的“代言人”,是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是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在研读过程中,我发现了诸多文人墨客对建盏的赞美诗篇。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 而在其《宫词》中更有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的佳句,描绘出用兔毫建盏烹茶的美妙场景,仿佛那香云缭绕的茶汤,能令在旁的美女都陶醉进入梦乡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诗中写道:“建安瓮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 赞美建安(今建阳)所产的鹧鸪斑盏,斑纹令人眼花缭乱,犹如山谷里的水帘中的流水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

近年来,关于建盏的书籍出版日益丰富,为建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由谢松青、廖文彬创作的《中国建盏文化》,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首部从文化视角解读福建建窑建盏文化现象的书籍。全书近20万字,作者通过收集和解读历史文献、宋元明清诗词歌赋、古人笔记、历代绘画中关于宋代建盏的记载,以及深入研究宋、明时期宋代建窑建盏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做了系统性的梳理。

张鸿编著的《建盏风韵》详细介绍了建窑建盏的概念特征、釉色器型、考古研究、文献评述、兴衰历程、工艺流程、烧制难度、技艺恢复、斗茶斗盏、文化价值、品质评判、选购须知等方面的知识和个人感悟。这本书旨在使读者对建窑建盏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领略到建窑建盏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今的建阳,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盏产业不断深挖文化底蕴,将朱子、宋慈、建本、白茶等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盏文化创意园内,建盏工作室、店铺星罗棋布,点茶文化风靡全城。全区注册建盏企业和个体突破 9500 家,从业人员超 6 万,产值约 70 亿元,拥有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1 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 个。这里的企业通过 “非遗 + 科技” 模式改进釉料配方与烧制工艺,如电窑技术使成品率从传统龙窑的 30% 提升至 60%,同时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极简风茶盏,价格带覆盖百元级至万元级。这些创新工艺不仅提升了建盏的品质,也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此外,建盏,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弘贤书院成立 5 周年表彰优秀学员的活动中,我得到了南平市建阳区杨家匠建盏陶瓷有限公司老板杨赞芳,福建省鼎吉建盏陶瓷有限公司老板赵敬红的支持,他们把精美建盏赠送给书院作为奖品。我特地为建盏写了一首七绝诗:“古韵悠悠宝盒装,文人墨客赞非常。与君衬伴添儒雅,志向弘贤秀锦章。” 这不仅体现了建盏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也展现了建盏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

我的办公室案头摆放着几只精美的建盏。每当有客人来访,我都会用建盏泡茶,向客人介绍建盏文化的美好。看着客人品茶时脸上露出的欣赏与陶醉之情,我心中满是自豪。为了更好地宣传家乡的建盏,我还会带着来访的文人墨客前往建盏产区参观。在那里,他们可以看到建盏从选料、成型、上釉到烧制的全过程,了解建盏背后的故事与工艺。每当我看到文人墨客们对建盏的惊叹与赞美,我都深感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仿佛自己也为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这场与建盏的邂逅中,我找到了作为建阳人的自豪与使命。我深知自己有责任将建盏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建盏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建盏,已然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它承载着我的家乡情,象征着建阳的根与魂。我会带着这份热爱与敬畏,继续在建盏文化的传承之路上坚定地前行。

建盏,这颗瓷坛 “黑珍珠”,正在建阳这片土地滋养下重新焕发生机,它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也将陪伴它,一同走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时代传媒1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