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初的莫斯科,细雨与阳光交织在红场的砖石上,这座见证过无数历史时刻的城市,正为一场庄重的纪念活动紧张筹备——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演变的当下,新华社推出的纪录片《莫斯科的朋友们》宛如一帧穿越时空的剪影,通过镜头与对
2025年5月初的莫斯科,细雨与阳光交织在红场的砖石上,这座见证过无数历史时刻的城市,正为一场庄重的纪念活动紧张筹备——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演变的当下,新华社推出的纪录片《莫斯科的朋友们》宛如一帧穿越时空的剪影,通过镜头与对话,向世界追问:为何这场纪念始终不能被忘却?
一、历史坐标上的精神灯塔
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红场的花岗岩地面,那里镌刻着苏联士兵的足迹,也倒映着当代人凝视历史的目光。在卫国战争博物馆的陈列前,俄罗斯历史学家伊万诺夫轻抚勋章展品:“1945年的胜利,是2700万苏联人民用生命铸就的和平丰碑,更是人类反抗法西斯暴政的共同记忆。”他的话语点出了纪念的本质——这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牺牲的缅怀,更是对全球反法西斯阵营共同信念的致敬。当镜头扫过中国军人2015年在红场阅兵的影像时,历史的纵深感油然而生:从东方战场的艰苦卓绝到欧洲平原的浴血奋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来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脚。
二、现实迷雾中的清醒之音
面对当下国际局势的波谲云诡,纪录片中的受访者给出了各自的思考。莫斯科大学教授阿列克谢耶娃在校园长椅上坦言:“当冲突的阴云再次笼罩欧洲,纪念活动便成为一面镜子,照见和平的脆弱与珍贵。”她提及的数据令人警醒:全球对二战历史的认知偏差正以每年12%的速度上升,年轻一代对战争的记忆正随亲历者的凋零而模糊。而《真理报》资深记者马尔科夫则在红场的无名烈士墓前强调:“否定历史的声音从未消失,这正是我们每年5月9日必须列队前行的原因——用脚步丈量记忆,让警钟长鸣于耳。”
三、未来征途的启示录
纪录片最动人的段落,是在普通莫斯科家庭中拍摄的场景。85岁的退伍军人后代安娜,向镜头展示祖父的日记:“他在最后一页写着‘不要让孩子们经历我的恐惧’。”这句跨越时空的独白,成为贯穿全片的精神内核。当镜头转向中国观众熟悉的天安门广场,2015年胜利日阅兵的画面与莫斯科的筹备现场交织,传递出一个朴素却深刻的真理: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筑牢防止战争的思想防线。正如片尾字幕所言:“当不同肤色的人们在红场共同默哀,当不同语言的国歌在胜利广场上空回荡,我们便懂得——和平,是人类最应当守护的共同遗产。”
在俄乌冲突持续、全球治理面临挑战的今天,这部纪录片的播出恰逢其时。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下的清醒叩问:当纪念成为对抗遗忘的武器,当历史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我们每个人都该明白——那些定格在黑白影像中的年轻面孔,那些永远停留在战地日记里的未竟心愿,从来都不是“过去时”,而是需要我们用行动续写的“进行时”。正如红场无名烈士墓前永不熄灭的长明火,这场纪念的意义,在于让和平的信念,永远燃烧在人类文明的征途上。
来源:沐凡好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