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摇篮到拐杖”,泸州开放大学这样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15:58 1

摘要:泸州开放大学在国家开放大学和四川开放大学的指导下,在泸州市教育体育局的管理下,强化党建引领,积极实施《泸州开放大学改革发展方案》,推进一体多元、融合发展,成为当地终身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泸州开放大学在国家开放大学和四川开放大学的指导下,在泸州市教育体育局的管理下,强化党建引领,积极实施《泸州开放大学改革发展方案》,推进一体多元、融合发展,成为当地终身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董栋

泸州素有巴蜀宝地、西南要会的美誉。“中国酒城•醉美泸州”是今天泸州响亮的宣传名片。基于自身优势,不断“内修外练”,泸州正在发展成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

泸州开放大学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汇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承担了当地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和文化研究等任务,是目前四川省面积最大、办学形式最多元的市州开放大学。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泸州开放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学校的社区教育始于2011年,当时学校便将“从摇篮到拐杖”的思想作为终身教育理念,并逐步形成“1573”的社区教育模式,即围绕“泸州学习型城市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一主线,聚焦党政主导、党派参与、资源整合、项目驱动、服务群众五大路径,构建了四级办学体系、六有标准体系、完整课程体系、活动引领体系、特色品牌体系、课题研究体系、合力推动体系等七大体系,打造了党派助力、机制保障、品牌引领三大办学特色。

学校党委书记张敬书表示,这一模式主要有两大优势。首先,有利于强化组织领导,并鼓励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到当地社区教育中。早在2012年,学校与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就已达成合作。10多年来,致公党给予学校百万余元的资金支持,双方合作建设了杜家街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开展了“致公圆梦大讲堂”等项目。“和美酒城•社区教育助力基层治理”等18个项目获国家级、省级终身学习品牌。其次,有利于整合资源、拓展培训项目。学校与市妇联以及有关单位合作开展各类活动,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就业技能提升等主题,通过课程项目、研究项目、阵地建设项目等项目驱动方法开展社区教育,为群众搭建终身学习平台,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

搭建了社区教育的骨架,如何填充其血肉?具体来看,学校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设了1个社区大学、7个区(县)社区学院、48个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和560个社区(村)学习中心,为50余万人提供了培训渠道。二是打造了“酒城六艺堂”这一特色培训品牌,以此为主题,开展“四渡赤水”“诗酒文化”等游学活动200余场,购置线上相关课程500多门,推出“移动课堂智慧助老微视频”等精品课程100余期,在线学习人数达10万人次。三是组建“川南渝西”社区教育联盟,与重庆市大足区签订《社区教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推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据张敬书介绍,在这些实践中,学校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社区教育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探索”项目获批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并带动29个子项目同步推进;“泸州社区大学传承非遗文化‘131’工作法”等3门课程获教育部优质课程案例。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是泸州开大“一体多元”办开放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于2015年并入泸州开放大学。并入后,对于学校与基地的发展都产生了“1+1>2”的效果。该基地是全国首批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主要为市内外中小学生提供研学实践教育,可同时容纳1200名学生参加活动,为开放教育“一体多元”发展注入新动能。

该基地大力统筹市级相关部门资源,建设了法治馆、非遗传承体验馆、市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等11个专题教育场馆,建成机器人教室等30多个多功能实践教室以及训练场、运动场、打靶场等高标准场地,开设非遗传承、科普教育、应急救护、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各类主题实践课程100多门,培训青少年近100万人次。此外,基地还构建了生命、生活、生存的“三生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乐享驿站PBL创业实践”项目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生活情境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经济、化学等不同学科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基地还成立了“乐享公益基金”,倡导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所得自愿捐赠,引导学生主动关爱特殊儿童、消防官兵、环卫工人等群体,培养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多年来,泸州开放大学一直依托社区学习中心开展老年教育。2024年,国家老年大学(四川)泸州分校在泸州开放大学挂牌成立,7个区(县)老年教育分院同步授牌成立,这标志着泸州开放教育体系的老年教育迈入了新阶段。2024年,学校直属社区学习中心开办了79个班次,老年学员达1800余人。根据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学校开设养生保健、形体、中西器乐、使用智能手机等各类课程,以及老年理财、法律知识、智能购物等600余门“移动课程”,并打造不同主题的康养游学路线,创新老年教育方式。今年2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泸州开放大学天立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开展老年教育的情况。

办老年教育成效可见,但困难和问题也摆在面前。其一是基层的老年教育需求旺盛,培训供给却严重不足。有些地方开放了2000个老年教育学位,但报名人数就达5000多人,最后只能通过摇号方式入学。尤其是县区和乡镇(街道)及村(社区)严重断层,老年教育难以下沉到老年人家门口。其二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老年教育机构分属于不同管理主体,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模式开办老年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缺少专门针对老年教育的师资和管理人员,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完备。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老年教育的发展。

对此,张敬书表示,在学校下一步工作中,一方面要理顺社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市、区县、镇街及村(社区)办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制定出台泸州市推进终身教育实施方案,加强市、区县、镇街和村(社区)老年教育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探索老年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发展路径。

泸州开放大学“和美酒城•社区教育助力基层治理”项目获评2024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年初,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并入泸州开放大学。作为历史文化研究机构,该中心主要承担着挖掘、整理、传播泸州2000多年历史文化,实施名人、名镇、名城、名酒“四名工程”,打造泸州城市文化名片等职责。泸州开放大学借助文化研究中心这一平台,积极推动当地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

一是围绕泸州历史、地理、文化和艺术等主题,从典籍整理、学术专著与科普创作等方面入手,实施大型文化工程——编纂《泸州全书》。目前《泸州全书》已出版17册,浓墨重彩地展示了泸州的历史文化。二是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高峰论坛等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扩大泸州文化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三是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现已完成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南方丝绸之路及其出海通道研究”,出版80余万字专著《中国西南陆海走廊——先秦汉晋南方丝绸之路东线出海通道研究》,并在《文史杂志》《中华读书报》《重庆日报》等核心期刊、主流媒体上发表10余篇蜀道研究专文。四是出版文化产品,目前已出版《中国同题诗歌三人行》《四川历史名人青少年绘本》《泸州历史百人百事》等,并整理汇编《枇杷熟时江景绿》。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及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文化人。”张敬书强调,未来学校还要结合《教育强市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大学西南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健全市、区县、镇街和村(社区)四级办学体系,加强终身教育保障;继续塑造特色品牌,深入探索家庭教育体系化、课程化、专业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新模式;打造主动健康教育品牌,做大做强老年教育;大力建设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以数字赋能终身教育,持续性地“内修外练”,为开放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3月刊(总第112期)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