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人不适、鱼群暴毙!南澳海滩发生了什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15:40 2

摘要:2025年3月,南澳大利亚的多处海滩上接连出现异象:大量鱼类、章鱼甚至珍稀的“海龙”——叶海龙搁浅死亡,不少冲浪者和游客也报告称出现喉咙刺痛、咳嗽、眼睛不适、头晕和类似感冒的症状。这些人中有的是刚刚游完泳,有的甚至只是待在沙滩附近,吸入了海风中的海水飞沫。这一

本文来源:“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2025年3月,南澳大利亚的多处海滩上接连出现异象:大量鱼类、章鱼甚至珍稀的“海龙”——叶海龙搁浅死亡,不少冲浪者和游客也报告称出现喉咙刺痛、咳嗽、眼睛不适、头晕和类似感冒的症状。这些人中有的是刚刚游完泳,有的甚至只是待在沙滩附近,吸入了海风中的海水飞沫。这一系列事件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后,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甚至引起了国际媒体的报道。

连海龙也未能幸免。图源:ABC新闻

起初,外界纷纷猜测这起神秘事件的可能原因。有人认为是海水遭到了污染,也有人怀疑是某种细菌或病毒在作祟。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海洋生物的死亡,又是什么让人在靠近海滩后身体不适?为了找出答案,南澳政府迅速组织专家对事发海域的水样进行采集和分析。

水样被送往悉尼科技大学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的结构,并提取了水样中的DNA进行检测。几天后,答案揭晓——这场生态“风暴”的幕后元凶并不是病毒或污染物,而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浮游植物,学名叫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米氏凯伦藻对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具有毒性,并且可能在人类中引起类似过敏反应的症状。人类若暴露于这种藻类,包括吸入含有藻类颗粒的空气,可能会导致呼吸道和眼睛的刺激,或者出现皮肤红疹;误食则可能引起胃部不适或类似流感的症状。此外,米氏凯伦藻在不同浓度下都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海洋生物死亡事件。上图来源:南澳大利亚州环境保护局(EPA)

这种名字陌生的藻类,其实并非什么新发现。它广泛分布在全球海洋中,包括亚洲、欧洲、南非、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沿海。它的体积非常微小,直径只有20微米,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五百分之一,肉眼完全看不见。然而,别看它个头小,一旦在特定条件下大量繁殖,它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有害藻华”。

所谓“藻华”,通俗地说就是某一种藻类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水体颜色会因此变得混浊或变色。有些藻华并不一定有害,比如夜光藻的爆发还能造成海面发光,美丽如梦。但如果爆发的是像米氏凯伦藻这样具有毒性的种类,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它们可能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体造成刺激。

显微镜下的米氏凯伦藻 (Karenia mikimotoi)。这种藻类在藻华爆发时,会成为杀死许多海洋生物的罪魁祸首。图源:佛罗里达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FWC Fish and Wildlife Research)

那么,这种藻类到底是怎么造成鱼类死亡的呢?

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能释放出一种叫做“活性氧物种”的分子,这类分子具有很强的化学反应性,会对细胞造成伤害。鱼类通过鳃呼吸,而米氏凯伦藻释放的活性氧会损伤鱼鳃,使鱼无法正常呼吸,最终导致窒息死亡。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把鱼鳃细胞暴露在米氏凯伦藻中,仅仅3个多小时后,超过八成的细胞就已死亡。

除了伤害鱼类,米氏凯伦藻还可能分泌一些脂类分子,同样具备毒性。不过,这些毒素的具体成分和作用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被科学界搞清楚,因此相关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

更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这种藻类还能产生一种黏稠的物质,称为“黏液质”。这种物质是由复杂的糖类构成,具有一定粘性,可以包裹海水中的其他微生物和颗粒物,形成我们在海滩上常见的“海泡沫”。正是在南澳这次事件中,许多目击者报告说海滩上漂浮着大量泡沫,而这些泡沫里面,可能就含有对人体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的成分。

目前,虽然还没发现这种藻类会产生类似河豚毒素那样的剧毒成分,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会造成长期健康风险,但在藻华活跃期间,接触或吸入藻类释放的物质仍有可能引起短暂的不适。幸运的是,研究也显示,一旦藻类死亡,这些有害物质不会在水中长时间残留,海洋生态系统往往能在短期内自行恢复。

实际上,这并不是米氏凯伦藻首次在澳大利亚“出事”。2014年,南澳科芬湾也曾遭遇过这种藻类的大规模爆发,造成了大量鱼类死亡和经济损失。而在国际上,影响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2年中国沿海,当时有大约300平方公里的鲍鱼养殖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高达20.11亿元人民币。

被冲上岸的动物尸体。图源:ABC新闻

那么,这类藻华的发生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呢—— 比如海水变暖、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排水等?这是目前科学界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有一些研究表明,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排放确实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加剧藻类的生长,但并不是所有藻类都在富营养环境中茁壮成长。米氏凯伦藻在低营养环境中也能爆发,这就使得它的生长模式更加复杂难测。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温度和洋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澳大利亚一些本地研究发现,随着气温升高,某些原本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浮游生物开始向南扩展。这可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为一些有害藻类的扩散提供了机会。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藻华都会对人类或生态造成威胁,但一旦遇到像米氏凯伦藻这样的“问题种类”,其影响就不可小觑。因此,有专家建议,公众在海边活动时应注意观察水体的颜色变化、是否有死鱼或异味等异常现象。如果发现了类似情况,就应避免游泳、冲浪或食用该水域的水产品,并及时向当地农业或环保部门报告。

往期相关阅读 /海洋与湿地

47只海狮中毒背后,加州“毒藻”危机正在升级

毒藻吞噬巨鲸?四头鲸类离奇搁浅,科学家锁定“隐形杀手”

新研究发现,蓝藻也有“昼夜作息”!天天“上下班”打卡

极端气候如何引爆“绿色灾难”?马尾藻的疯狂生长,原因颠覆认知

塔斯马尼亚东南海岸现大规模夜光藻华:生态失衡的信号

北极剧毒藻类大规模爆发,科研监测赋能社区决策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审核 | Samantha Ma

来源:科学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