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觅踪:辉县孟庄遗址与共工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13:45 2

摘要: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孟庄镇东侧的山前冲积扇上,十分适宜农业生产,也是太行山前东西交通的重要门户。1951年,辉县文物部门在兴修孟庄渠时发现该遗址。1992—199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新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辉县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辉县

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孟庄镇东侧的山前冲积扇上,十分适宜农业生产,也是太行山前东西交通的重要门户。1951年,辉县文物部门在兴修孟庄渠时发现该遗址。1992—199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新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辉县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辉县孟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从裴李岗到二里头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及龙山、二里头、殷墟多个文化叠压的城址清晰可见。孟庄遗址第一次在黄河以北地区发现典型的裴李岗文化遗存;第一次在豫北发现仰韶文化连间排房;第一次发现当时河南龙山文化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址;第一次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城址;第一次依据其各期陶器的独特风格建立起豫北地区较系统的考古学编年序列。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辉县曾为共地,这里有共山、共水,考古发现的孟庄龙山城址又和共城联系起来,此地是共工氏重要活动区域之一。共工氏族历史悠久,从为黄帝司水土,到与颛顼争帝,后被尧、舜放逐,其身影贯穿整个五帝时代,有“天神”之誉。下面根据新的考古发现来看古共国。

孟庄聚落堆积丰富,包含裴李岗、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殷墟、西周、汉代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堆积厚2—5米,基本由灰土层、房址和墓葬叠压而成,遗迹丰富,重要发现有环壕、城址、方形房屋、祭祀遗迹、墓葬等,其历史从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接续不断。

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器形有三足钵、深腹罐、小口双耳壶等。器表篦纹比较发达。石器有石磨盘与石磨棒,表明粟作农业初有规模,采集经济仍然占有较大比例。孟庄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实证了分布于河北南部的磁山文化与分布于河南境内的裴李岗文化为两种考古学文化,为终结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是一种考古学文化的论断找到了依据。

孟庄遗址出土龙山早期篮纹鼎。作者/供图

距今五千年左右,孟庄进入仰韶文化晚期,属“大司空类型”。这一时期的重要遗迹有大型连间排房、排列有序的儿童瓮棺葬等。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次之,普遍采用慢轮制作技术。陶器烧造的温度较高,质地坚硬,器型规整,器表打磨光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较多的篮纹和方格纹。彩陶主要是在陶胎表面直接绘出图案,纹饰为红色和黑彩。图案较为简略,以直线条组成的各种几何形图案为主,如三角形纹、菱形纹、平行宽带纹、同心圆、网状纹、圆点纹等。典型陶器有折沿罐、罐形鼎、高领罐、敞口钵、大口盆等。

龙山早期遗存多分布于孟庄遗址西南部,遗迹主要为灰坑,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夹蚌陶陡然增加成为该遗址陶器的特色,彩陶基本绝迹。纹饰仍以篮纹为主,附加堆纹、绳纹、方格纹、弦纹、划纹、乳钉纹等较少。器型在早段的基础上新出现了罐形鼎、夹蚌罐、袋足甗、小口高领瓮、敞口盆、刻槽盆、豆、敛口钵、平底杯、尊形器、器盖等。龙山早期遗存是在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的基础上,融合了庙底沟二期、大汶口、郑州大河村等文化因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龙山文化中晚期是孟庄遗址的繁荣阶段。考古发掘出城址、长方形房基、水井以及数百座灰坑。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夹蚌褐陶,夹砂黑陶和红陶以及泥质红陶数量较少。纹饰以篮纹最为常见,绳纹、附加堆纹、弦纹和绳切纹也占一定比例,方格纹、楔点纹等数量较少。器形主要有夹砂深腹罐、夹蚌厚胎深腹罐、甗、斝、盆、钵、碗等。孟庄龙山文化遗存同周边的龙山文化类型既有联系又无法归入任何一个类型,自身特征突出,建议将其另立一个类型即孟庄类型。

孟庄从仰韶到龙山的过渡发展紧密连接,是河济地区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典型遗址。在河南境内龙山早期(庙底沟二期)向龙山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郑州、洛阳尚有空白待填补,但在太行山东南麓,孟庄遗址紧密连接、连续发展的代表性也被近年来新乡发现的一批此阶段遗址所验证,如新乡前高庄、后高庄遗址、获嘉络丝潭等。该地区自仰韶到龙山早期遗存文化特征连续发展,后来又与后岗二期文化自然延续。这一连续不间断发展的文化现象,表明辉县孟庄遗址是一处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代表性遗址,它与共工氏在共地长时间段生活,持续发展吻合。

考古印证历史,也带来新知。孟庄龙山城址平面形状近似方形,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城门位于东墙正中,宽约2.1米,南侧发现多层路土。辉县孟庄还发现了龙山时期城址被毁于洪水的证据。在西墙的中段,有一处洪水冲开的大缺口,将原有的龙山城墙夯土全部冲掉,表明城西当时确实存在一条水系,该发现成为解锁共工氏与共地真面目的关键。共工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古代文献中,共地与洪水和共工氏的记述丰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共伯既归帝政,逍遥得意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辉县在西周时为共伯国,《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云:“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水经注》曰:“共和之故国。”徐旭生先生不仅认为“共地”是共和之故国,而且还是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共工氏族居住的地方。经徐旭生先生考证发源于今辉县的诸水(百泉水)因为在共氏旧墟附近,名声很大,自名共,不名淇。共地处于黄河下游向北转折的地方,黄河在此接纳了辉县境内为患的共水,使得下游经常发生水患,因而古人多以“共”为“洪”之本字,泛指黄河下游的水患。古代文献中有关共工与洪水关系的记载甚多,如《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淮南子·本经训》载:“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记·律书》载:“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共工氏所处的时代大约在氏族社会末期,他的名字多与大禹的父亲鲧联系在一起,而且同鲧一样也曾有过治水的经历,如《国语·周语下》载:“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共工氏与孟庄龙山城址的洪水应有一定的关系。

孟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晚期深腹罐。作者/供图

孟庄龙山时代洪水不是孤立现象。该地区目前发现博爱西金城龙山城址。该城平面形状大致呈圆角长方形,城内面积25.8万平方米。城墙为生土和细沙土、淤土夯筑而成,局部为堆筑。西、南墙中部有中断迹象,可能为城门所在,城墙残高仅2—3米,城墙外坡很缓,发掘者认为城墙除防御功能外,防水患功能也很突出。

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表明,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存在大量丘类遗址。这些丘类遗址的形成原因应是当时水患太多,人类需要不断加高居住房屋的高度,才能适应雨季到来的水位变化。辉县孟庄、博爱西金城、濮阳戚城等都是如此。城址及大量丘类遗址出现于龙山中期,这是社会重大变革的体现,也是史前晚期人口高速增长的产物。这些城墙外侧经过多次修补,大水过后淤土明显。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的龙山城址和丘类遗址都是抵御洪水的一种措施,城址也有一定的安全防御功能。

考古发现表明,孟庄是大型聚落的代表,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开始,历代先民就在辉县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孟庄遗址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晚商三叠城的发现,为研究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以及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辉县在西周时为共伯之国,西周之前这里也当为共地,孟庄龙山城址可能是古代传说中的共工氏所留。从文献记载来看,今天不少姓氏都来源于共工氏,如共、恭、勾龙、龚、洪等。在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到夏商时期,孟庄遗址是一处极为重要的遗址。龙山文化中期处于夏王朝建立的前夜,即氏族社会的末期,与文献记载中共工氏所处的年代吻合。辉县地区是古代文献中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共工治理洪水的主战场。

来源:聊点历史观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