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当27国领导人注视着俄军方阵踏过花岗岩地面时,这座城市的数字脉搏却几近停滞——移动支付瘫痪、ATM机前排起长龙、社交媒体话题#莫斯科无钱可用阅读量破2亿次。一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全城断网行动,将普京政权对胜利日阅兵的极致掌控,
一场被“静音”的胜利日
2025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当27国领导人注视着俄军方阵踏过花岗岩地面时,这座城市的数字脉搏却几近停滞——移动支付瘫痪、ATM机前排起长龙、社交媒体话题#莫斯科无钱可用阅读量破2亿次。一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全城断网行动,将普京政权对胜利日阅兵的极致掌控,与乌克兰无人机威胁的尖锐对峙,推向了国际舆论的风暴眼。
为何一场象征荣耀的庆典,需要以全城数字“休克”为代价?
一、庆典安全与战争阴影:断网的直接逻辑
2025年正值二战胜利80周年,普京力邀29国政要及13国军事代表团出席阅兵式,试图以“反法西斯同盟继承者”姿态重塑国际话语权。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却因乌克兰的持续攻势蒙上阴霾。
阅兵前夜,乌军对俄关键国防设施发起密集打击。萨兰斯克光纤工厂遭袭,该厂为俄军无人机提供制导系统;图拉仪器设计局的火箭生产线被毁,直接削弱俄军战场补给能力。
俄胜利日电视台直播突遭黑客入侵,反战信息被植入画面,暴露俄关键信息系统的脆弱性。
红场不仅是军事舞台,更是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任何无人机侵入或网络攻击导致的安全漏洞,都可能被西方媒体渲染为“俄军防御无能”,进而动摇国内凝聚力与国际威慑力。因此,普京绝不准红场有失,克里姆林宫更是选择以“断网+防空铁幕”构建绝对安全区:
5月7日至10日,莫斯科及8个联邦主体切断4G信号,仅保留3G语音通信及部分Wi-Fi,阻断无人机遥控信号与黑客渗透路径。
S-400防空系统密集布控红场周边,阅兵沿线商业设施关闭,物流限流以降低袭击风险。
二、从临时管制到长期战略:主权互联网的“终极实验”
断网绝非临时起意,而是俄罗斯“数字主权”战略的关键一步。
自2019年《主权互联网法案》通过,俄持续测试独立网络系统,目标是在全球互联网被切断时,仍能通过境内根服务器维持运行。
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银行系统曾因西方网络攻击瘫痪48小时,加速了“去全球化互联网”进程。
断网既防范无人机依赖的卫星通信,也阻断外部黑客对能源、金融系统的渗透。
压制阅兵期间敏感信息(如防空漏洞、领导人动向)的外泄,防止舆论发酵。
“这是主权互联网的实战演练,”莫斯科大学网络安全教授安德烈·伊万诺夫指出,“俄试图证明其能独立掌控信息疆域,但代价是民生与经济短期休克。”
三、国际博弈与俄乌冲突的“螺旋陷阱”
断网行动折射出俄乌冲突的复杂化与俄罗斯的战略焦虑。乌克兰无人机频繁深入莫斯科核心区,迫使俄将大量防空资源投入本土,削弱前线作战能力。 除此之外,断网被欧美媒体解读为“技术威权主义”,与27国领导人出席的“国际团结”表象形成讽刺对比。
乌军采用低成本无人机集群打击高价值目标,甚至利用预编程技术规避信号屏蔽。
乌外长科瓦连科公开宣称“俄军工业已到崩溃边缘”,意图动摇俄国内信心。
“双方陷入‘防御-升级’循环,”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米哈伊尔·季莫费耶夫分析,“俄越强调安全,越暴露其弱点;乌越激进,越刺激俄采取更极端措施。”
四、代价与未来:技术铁幕能否兜住民心?
断网虽暂时保全了阅兵的“完美画面”,却引发连锁反应:
民生危机:中小企业营业额暴跌35%,老人因无法手机购药崩溃,年轻群体与现金依赖者的“数字鸿沟”加剧。
国际信誉损伤:西方将断网与“信息封锁”挂钩,削弱俄试图塑造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俄罗斯将会把主权互联网常态化,应用于战时、选举等高风险场景,甚至要求盟友加入“独立网络联盟”。乌克兰方面,则可能会采取分散式无人机工厂、地下黑客组织或成新威胁,迫使俄调整防御策略。
结尾:安全与自由的永恒悖论
当莫斯科市民在ATM机前排队长达数小时时,普京正与27国领导人共赏战机掠过头顶的轰鸣。这场“断网阅兵”不仅是俄乌冲突的缩影,更揭示了一个悖论:数字时代,国家越追求绝对安全,越可能将社会推向系统性脆弱。
当技术成为权力的盾牌,谁又来保护普通人免于“被静音”的命运?
来源:科技伯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