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你我身边。如何做好气候科学的传播?日前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的“2025未来地球: 科学与应用大会”上,相关专家为气候科学传播“支招”。
央广网北京5月9日消息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你我身边。如何做好气候科学的传播?日前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的“2025未来地球: 科学与应用大会”上,相关专家为气候科学传播“支招”。
把科研语言转化为日常语言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胡占凡在“未来地球:科学与公众传播”分论坛上说,有效的科学传播,不是枯燥的知识输出,而是一项融合专业技巧与传播艺术的系统工程,需要把复杂的科研语言转化为公众的日常语言。
“比如,‘碳中和’再宏观,也可以从‘你点一份外卖的碳足迹’讲起。”胡占凡说,公众未必会被“全球变暖上升1.5℃”的数据所打动,但如果你告诉他,“这个夏天,北极熊找不到冰面,上海可能会有10天超过40℃”,这样的传播就会更能引发公众共鸣。
胡占凡同时提醒,科学传播必须是传播真科学,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甚至骗人的伪科学。这离不开科学家的帮助,也需要媒体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新闻素养。
科学传播需不吝口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以视频呈现的方式在同一场论坛上说,气候变化是科学,科学传播需要多费口舌,不仅对公众,也包括对大人物。
今年初,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此,杜祥琬说,这是特朗普一惯的态度,他甚至在过去的竞选时说,气候变化是阴谋,目的是消灭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气候变化的发展,经历了近两百年。”杜祥琬说,19世纪欧洲科学家对现代气候变化科学作出奠基性贡献的时候,中国还处在清朝。更重要的是,20至21世纪一系列全球的实际测量,证实并强化了现代气候变化认识的科学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集中全球科学家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系统的评估。
他说,必须让更多的人、包括大人物了解“气候变化是科学”,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引导全球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结合现代新兴技术传播
著有气候变化相关题材小说的科幻作家韩松说,以前科幻小说描写的东西只是存在于未来,现在未来已经完全“入侵”现实。每个人都需要更好地认识科学、理解科学,不然很多事情将寸步难行。
“‘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聚焦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把科学与应用做了结合,科学传播应该结合专家的研究、结合大众的切身感受,使人们从这些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损失中,意识到气候变化已不再是遥远的想象,而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再也不能袖手旁观。”韩松说。
韩松同时表示,科学传播必须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与现代新兴技术相结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各相关平台,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科学走近每一个人。
做双向科普和有文化感的科普
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宋英杰说,多年来做二十四节气科普,感触特别深的是,科普应该是双向科普和有文化感的科普。
宋英杰说,科普应该是双向的,不是“我告你知、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而是和很多网友和朋友一起互动,提出问题,然后解答质疑,跟进回应,求得更多共识。
“在科普过程中,我一直希望有一种文化感。”宋英杰举例说,一个厨师记录的气候变化是这样的:他把马兰头、香椿这些春菜第一次进入他厨房的时间做记录,十几年下来发现这个日期越来越提前;一位北京小朋友对“立冬和立春哪个更冷”的回答是:立春最冷,因为只有立春的时候北京供暖。
“在科普过程中,汇集大家的智慧和见解,互动过程中使科普变得趣味盎然。”宋英杰说。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