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平台,是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代表联络站“三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站点布局得到优化、场地建设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特色亮点愈加鲜明。人大代表依托联络站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
5月9日,汕头日报《人大之声》专栏刊出汕头人大《建强“小站点” 发挥“大作用”——我市各级人大积极探索把代表联络站建成为民服务“连心桥》的专题报道。
《汕头日报》(2025年05月09日 第03版)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平台,是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代表联络站“三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站点布局得到优化、场地建设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特色亮点愈加鲜明。人大代表依托联络站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推动一批群众关切问题办理落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大力量。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现场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推动各区县在巩固代表联络站“三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短板,相互学习借鉴,切实把代表联络站建设成为听民意、解民忧的“连心桥”。
强建设,为民服务阵地不断规范优化
我市坚持把建强用好代表联络站作为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代表联络站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为民服务阵地不断规范优化。
各区县人大因地制宜,代表联络站建设有亮点有特色。龙湖区高标准配备软硬件设施,健全完善代表联系群众、接待选民、群众意见处理反馈等相关制度,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阵地、宣传政策的平台、畅通民意的渠道。2023年底,龙湖区金霞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被评为广东省人大代表联络站示范站并被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选定为基层联系点,为代表反映民意搭建了更加便捷的“快车道”。潮阳区把强化代表联络站运行作为工作重点,促进联络站活动常态化,将站点建设为全天候的民意窗口,定期发出公告、举办活动,组织全区1701名各级人大代表轮流进站坐班接待群众,定点定期商议热点难题,让人大代表征集意见建议常进行、热点问题常探讨、难点问题常解决。潮南区全区47个联络站均设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统一加挂联络站牌匾。根据实际需求,各站因地制宜设置了议事办公区、接待群众区、活动宣传区和学习交流区等功能区域,配齐各类工作设施,全面满足代表履职需要。潮南区明确要求11个中心联络站站长由镇街人大主席(主任)兼任,实现责任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同时,统一制定了涵盖联络站工作职责、站长职责以及驻站代表职责的一系列制度并上墙公布,真正做到“制度上墙、责任到人、流程公开”,极大增强了联络站的公信力和服务水平。随着游客人数的不断攀升,南澳县把助力支柱产业发展作为发挥联络站作用的着力点,为有利于解决旅游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青澳管委建起了“沙滩上的联络站”,直面游客,充分收集旅游发展管理中的问题加以克服解决,以点带面,推动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听民意,接待群众方式不断创新丰富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局限于进联络站倾听民意,还应走到群众之中去吸纳民意,对此,澄海区人大常委会作出了“接地气”的探索创新。
在联络站内,澄海区莲华镇、莲下镇中心联络站创新工作方式,组织开展“代表有约”座谈活动,建立约群众集意见、约部门拿方案、约群众作答复的“三约见”工作机制,形成意见处理的完整工作闭环,抓好代表定期进站、收集意见建议、意见交办转办的具体运行机制,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莲上镇涂城村联络站设置代表“履职之窗”留言簿,去年以来登记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2件,解答各类咨询46人次。溪南镇西社村联络站利用“代表讲台”等平台,组织代表学习培训、讨论民生实事项目、跟踪意见建议办理情况等活动,去年以来开展代表履职培训6次,收集代表意见建议15条,征集民生实事项目2个。澄海区通过组织开展各项代表活动,形成“联络站常用、代表常去、选民常来、实事常办、群众常赞”的良好氛围。
在联络站外,澄海区在激发代表活力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组织代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方位履职活动,结合实际赋予代表联络站新的内涵,做深做实代表履职文章。比如:组织代表、党员、群众建立邻里议事制度,让群众坐在院子里、站在家门口就能参与讨论决策,推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把智慧汇聚到化解民忧上,变“小视野”为“大民生”,变“小范围”为“大开门”,变“选好题”为“解难题”。隆都镇前美村依托“十八丛榕”特色点位,打造“听民意-榕成事”,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定期组织代表到“十八丛榕”下讲政策、议发展、听需求、解矛盾,及时反映、解决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文明乡风形成;上华镇东林美村创新推出“食茶话事”机制,搭建起组织便捷、贴近群众、共建共享的议事平台,每季度组织代表“食茶话事”,倾听事、盯住事、解决事,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
解民忧,群众反映热点不断推动解决
我市各级人大把准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定位功能,始终聚焦民生实事,依托联络站认真梳理研究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不断推动群众反映热点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助力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
“马滘片区地下自来水管网(公共部分)出现沉降易爆、水质不优等情况,造成居民用水不便,影响居民用水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问题。”接到群众诉求后,濠江区马滘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组织驻站代表前往粤海水务公司协调对接自来水管网管养情况,走访多个社区了解自来水用水情况,现场对用水取样和送检,形成《关于推进马滘片区自来水管网升级改造的建议》并在区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承办单位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会同粤海水务公司建立水质定期检测与管道更新维护机制,同时制定管网更新改造的中长期和年度计划,适时进行实施改造,确保居民用水安全。
潮南区雷岭镇曾因无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给山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生活带来不便。在选民接待活动中,代表们认真听取诉求,积极反映呼声,推动新增营业网点建设。这一问题引起区职能部门与邮政储蓄银行高度重视,经多方协作,雷岭营业点于2024年年初动工,8月竣工并在年内取得资质,今年3月5日正式开业,可辐射覆盖雷岭、红场及周边临近镇的金融便民服务,切实解决老区人民生活之所急、所盼。
在潮南区胪岗镇,群众通过代表联络站线上“码上见”反映路面坑洼和建筑废料乱堆放问题,人大代表迅速行动,推动相关部门及时清理废料、修复路面,消除隐患,彰显为民服务的速度与温度。
南澳县后宅镇的人大代表在接访群众中了解到县城存在出租电动车无序乱停乱放影响交通的问题,立即形成建议通过代表直通车反映到县人大,县人大高度重视,迅速转交政府落实办理。在政府的重视下,县城管、交通、交警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经过近两个月的整治,解决了这一影响县容县貌的重点难点问题,赢得群众赞赏。
……
一桩桩,一件件,正是人大代表心系群众、为民解忧的真实写照,也是人大代表联络站真正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的生动案例,实现联络站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行”的转变升级。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现场会
■ 区县人大“晒”亮点
金平区
创新工作方式 办好“民生微实事”
金平区人大常委会以深化和拓展“两个联系”为抓手,持续建好、管好、用好代表联络站,聚焦办好民生实事、完善基层治理、助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切实提升工作质效,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各街道代表联络站以办好“民生微实事”为抓手,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创建活动品牌,切实增强活动实效。如金砂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创新推出“菜单式”履职服务,坚持“群众关心什么,代表就关注什么”的工作思路,通过线上线下代表联络站,多渠道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汇聚民智,让群众自主“点菜”,让“履职菜单”更精准、更贴心。东方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人大参与”模式,引导人大代表所在的机关、企业、选区党组织加强共建联动,开展各类为民服务活动,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米”。广厦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创新开展“代表回‘家’,民‘声’落地”系列活动,邀请人大代表们返回原选区,深入社区,耐心倾听居民的诉求和意见,为选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拓展联络站功能作用,探索推进代表联络、党群联络、综治等基层平台的融合发展,共同做好畅顺社情民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凝聚基层治理新动能,引导形成多元共治、多方共议、多赢共享的良好局面,为辖区和谐稳定发展注入人大力量。
龙湖区
有事“码”上说 人大监督“实时化”
龙湖区人大常委会全面推进全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在加强和完善代表联络站建设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有效发挥好其主阵地、监督岗、连心桥的作用。
为切实做好人大“联系”这篇文章,更深入及时了解群众意见建议,龙湖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形成社区人大工作联络员工作机制,以社区为载体,探索建立代表联络站“联络站站长+社区联络员”模式,制定了《关于设立社区人大工作联络员的工作意见》,建立基层人大工作联络制度,选调全区125个社区党委或党(总)支部副书记担任人大工作联络员,全面建立延伸至社区最基层的人大组织工作体系,进一步拓宽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渠道,实现人大监督工作全覆盖、无盲区。自2023年12月任职以来,这支一线“民意军”,通过群众意见收集、联系人大街道工委、列席代表活动、宣传人大工作四个方面工作,共列席代表活动300场次,收集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60条,切实发挥出扎根基层社区、扎根居民群众的优势,为人大代表倾听民意、反映民需增添履职助力。
龙湖区人大常委会不断推动网上联络站建设及功能完善,在每个代表中心联络站各配置1台龙湖人大智慧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要求各联络站工作人员及时更新活动计划、活动动态、民生实事、议案建议、群众留言等板块,并将群众在平台提出的问题及时转达给代表,实现代表联系群众线上线下相互补充、高效运行,推动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便捷、民主过程更加真实管用。同时,进一步升级完善龙湖人大智慧信息平台,在全市率先开通“有事码上说”等群众意见线上反馈渠道和线上监督渠道,真正实现人大监督“实时化”。
澄海区
“联络站+”起作用 代表履职有平台
澄海区人大常委会在健全站点运行机制、拓宽代表履职渠道、提升站点运行质效、开展活动常态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畅通民意收集渠道、增强代表履职能力、深化拓展人大监督、服务助推中心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澄海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代表联络站为平台,采用“联络站+”工作模式,充分挖掘联络站代表的智慧和潜力,让代表发挥优势、建言献策、汇集力量,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上善作为,在促进发展上勇担当,在凝心聚力惠民生上求实效,持续发挥作用。为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步伐,加快带动群众发展致富,鼓励全区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开展产业调研、广泛联络产业大户,助力辖区引进优质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动产业振兴。人大代表中的“能人”、产业“大户”将“共同富裕”扛在肩上,积极主动作为,带头示范发展,形成“头雁效应”,进一步拓展联络站职能,实现联络站功能拓展与富民增收的“双赢”效果。金涛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市人大代表金绍足通过采用“代表+合作社”的经营生产模式,形成饲养+屠宰+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狮头鹅产业的迅猛发展。金佳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区人大代表金卓满通过发挥“代表+农户”的管理生产模式,带动当地农民大力发展种养业,带领村民谋求发展,实现助农增收。目前,全区共有“代表+合作社”3个,带动302名群众增收致富。把代表履职平台与基层治理有机串联,倡导推行“代表领着非代表”联合进站模式,充分发挥妇联、法律援助、女企业家联谊会、志愿者协会等的代表资源、智力优势,聚焦民生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暖心帮扶志愿服务活动,对困难群众开展走访帮扶、法律援助等活动,加强共建共享共治。
我市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分明的人大代表联络站
濠江区
丰富拓展方式 联系群众更密切
濠江区人大常委会建强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努力搭建起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进一步推动代表联系群众活动走深走实。
濠江区人大常委会不断丰富和拓展代表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采取“线下+线上”“站内+站外”“固定+流动”等多种形式密切人大代表同群众的联系,听取和反映群众提出的意见和要求。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全区25个联络站共开展活动525场次,参加活动的代表2323人次,其中进站接待代表613人次,接待选民群众917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40件,推动解决306件,形成代表直通车建议5件。如代表们通过筹集资金修缮礐石街道尾村小学教学楼老化的外墙体,将广澳街道后江进港路旁闲置荒地见缝插绿变身后花园,推动加快滨海街道各社区弱电整治进度等,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2024年12月起,各街道联络站认真贯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代表‘随手拍’,助力人居环境再提升活动”的工作部署,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在每天的“上班”途中或“回家”路上,随机抓拍周边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共收集照片1000多张,直通反馈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转交相关街道、社区及职能部门落实办理,共同推动濠江城乡环境净爽舒朗、整洁宜居。今年3月,礐石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为助力群众反映问题落实,组织辖区代表和区人大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前往红星社区开展人居环境清理专项行动,以清理顽固卫生死角为突破口,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环境难题。
潮阳区
科学布局站点 突出站点特色优势
潮阳区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代表联络站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切实关注社会民生,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努力将联络站建成代表与选民群众的“连心桥”。
潮阳区人大常委会科学布局站点,持续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提档升级,使全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呈现多级人大代表在同一履职平台交流互动、聚智汇力、服务群众的生动局面,推动“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工作深入人心。根据方便群众、覆盖选区、便于联系的原则,严格按照“六有”的标准规范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全区现已建成代表联络站47个,其中中心联络站13个,片区联络站33个,产业联络站1个,形成健全的格局。同时,突出站点特色优势。去年在谷饶镇成立了区纺织服装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安排从事纺织服装领域工作的市、区、镇人大代表共10人进驻联络站,最大限度把代表聚集在产业链上、职责履行在产业链上、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代表履职的互促互进,助力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联络站成立后,先后提出了加快谷饶镇道路改造建设、在茂兴电商产业园附近设立公交站点等意见建议,得到及时转交办理和妥善解决落实。此外,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构筑民意快速收集反馈渠道,健全代表联络站工作、学习、建议意见处理反馈等工作制度,用好数字人大系统,加强代表“一人一档”管理,有效激发代表履职的活力。
潮南区
联络站全域覆盖 吸纳民意无缝隙
潮南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建、管、用”,把代表联络站打造成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单元,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
为确保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每一个角落,区人大常委会按照“1个中心站+N个片区站”模式,立足服务半径、人口密度、产业特色三个维度,在全区11个镇(街道)逐步建成代表联络站46个,其中,中心站11个、村(居)片区联络站35个,基本实现潮南全域覆盖,率先在潮南纺织产业园区成立全市首个园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一个人大代表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平台,进一步畅通园区企业和政府的沟通渠道。区人大常委会不断强化代表联络站的硬件设施。截至目前,全区47个联络站均设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并统一加挂联络站牌匾。根据实际需求,各站因地制宜设置了议事办公区、接待群众区、活动宣传区和学习交流区等功能区域,配齐各类工作设施,全面满足代表履职需要。与此同时,通过持续优化人员配置,各联络站的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全区明确要求11个中心联络站站长由镇街人大主席(主任)兼任,实现责任与管理的深度融合。统一制定了涵盖联络站工作职责、站长职责以及驻站代表职责的一系列制度,将其上墙公布,真正做到“制度上墙、责任到人、流程公开”,极大增强了联络站的公信力和服务水平。区人大常委会全力推进“数字人大代表”工作域建设,实现了网上联络站代表进站率100%和站点二维码全覆盖。群众只需扫码即可随时随地向代表反映诉求。
南澳县
立足实际探索实践 联络站发挥“大作用”
南澳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在发挥代表作用,促进代表联系群众,进一步融洽党群、政群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上发挥积极作用。
南澳县人大常委会在联络站的选址和建设中,立足海岛县的实际,按照居民分布状况、人大代表结构、交通便利的基本要求,科学规划,合理选点和布局,坚持“选民容易找到代表、代表能够联系选民”的原则,使联络站建设既做到全覆盖,又有利于开展各种活动。同时,有机结合“三步走”开展活动,努力发挥出代表联络站“小空间”的“大作用”。第一步是坐下来听民情。实行“三定”做好接待选民工作。定时,固定时间开展活动,遇特殊情况延误,提前在公告栏公布;定点,以大选区或片区为单位,科学划分联络站辖区,精心选址并保持届内固定,方便代表活动和群众来访;定人,代表联络站每次活动时,都安排部分代表留站,确保来访选民始终有人接待。第二步是凑起来解民忧。代表以联络站为平台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动民生问题解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中的领导干部、专业人才、积极分子的作用,或直接约请部门领导,现场协调解决选民反映问题。第三步是走出去保民生。精心选择每次月活动主题,根据上级人大工作部署和“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结合人代会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辖区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暗访检查、跟踪监督等十余种形式的活动,推动民生实事落实。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