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工程,是一项需要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家庭协同好、社会支持好的系统工程。浠水县实验小学以全市融合型教联体办学模式改革和全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为契机,全力构建学校治理现代化体系,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全力构建学校治理现代化体系
——浠水县实验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的思考与实践
浠水县实验小学校长 郭进军
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工程,是一项需要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家庭协同好、社会支持好的系统工程。浠水县实验小学以全市融合型教联体办学模式改革和全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为契机,全力构建学校治理现代化体系,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育目标培养体系。学校借助实施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契机,完成了两个层面的教育目标培养体系的设计,让教师、家长、学生清晰地知道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
构建“三有七项八支持”目标建设体系。第一,将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三有”目标,确定为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内涵和终极任务。
第二,依据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学校教育目标定为以下七个方向 :一是红色基因的根植,强调教育的政治性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强调小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重要形成期 ;三是法治意识的渗透,强调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关键意识和关键品格;四是健康人格的塑造, 强调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和培养,是学生终身幸福的关键要素 ;五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强调必须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是学习品质的提升,强调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体内容,是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 ;七是综合素养的发展,强调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三,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满足以下八项要求 : 一是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二是提升智育课程的科学性 ;三是落实体育课程的有效性 ;四是突出美育课程的普及性 ;五是体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六是体现科学教育的先导性 ;七是体现健康教育的奠基性 ;八是体现教育协同的必要性。
构建“13510”目标培养体系。学校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体系包括——一个核心:国家课程规定的“三 有”核心目标;三个阶段:将“三有”目标细化为低、中、 高三个阶段 ;五个方面 :从“安全教育要确保、养成教育要落实、学业教育要达标、特色教育要彰显、劳动教育与健康教育要协同”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十项标准:要把学生培养成“爱读书、会写字、乐交往、善思考、勤劳动、常运动、有特长、习惯好、会学习、有爱心”的时代新人。
坚持以课程为中心构建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设置体系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学校按照现代化治理的要求,构建了“一主两翼三延伸”的课程设置体系。
“一主”以国家课程的实施为主体,“两翼”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翼”,“三延伸”指的是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向实践延伸、向生活延伸、向融合延伸,真正构建起“德育为先、健康第一、‘五育’并举、奠基未来”的课程实施体系。
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构建教师团队培养体系。教师团队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乐教守正、精业尚勤”的教职工团队,学校实行“456”培养模式。
建立4级教师团队。一是校区团队,责任人为执行校长,负责师德师风的教育与监管、校园安全与稳定的落实、校区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二是年级团队,责任人为年级主任,负责年级扁平化管理的实施、年级教育教学的协同、年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是学科团队,责任人为学科委员会主任,负责学科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学科的教学与教研、学科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四是专项团队,主要包括党员教师团队、课题研究团队、名师工作室团队、青年教师团队等。学校通过团队建设不断增强全体教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幸福感,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搭建5个实施平台。一是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学校长期坚持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确保青年教师“跟得上、站得稳、能争优”,传承学校优良传统。二是着力打造名师工程。学校依托县、市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瞄准小学教育教学教研改革的最前沿,着力培养一批“县内有地位、市内有位置、省内有名气”的骨干教师,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方向。三是用心推进赋能工程。学校大力实施数字赋能工程,通过有效建设和使用备课系统、授课系统、会议系统、阅卷系统和巡课系统,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应用能力。四是深入打造论坛工程。学校通过定期举办“莲池论坛”为教师提供理论培训、经验交流、学术讨论和宣讲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五是全面创新考评工程。教师的考评工作既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基本原则,又要体现“师德为先、尽责为要、绩效为重”的原则,同时也必须坚持“区别对待、增进和谐、有利团结”的价值引导,实现由利益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变。为此,学校不断创新教职员工的考评方式方法,确保师德师风不触底线、“五认真” 扎实有效、课改教研紧跟前沿。
落实6项工作任务。多年来,学校坚持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以下 6项工作任务:读一本专业书 ;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报告或案例 ;主持一次论坛或交流会 ;上好一节示范课、达标课或优质课 ;参与一轮上门家访 ;积累一个关注学生的案例。
坚持以评价为中心构建学生表现性评价体系。评价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反馈,更是教育教学质量的 “指挥棒”。为此,学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2+X”表 现性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一套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学生评价单,具体内容包括 :核心目标的表现性评价,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核心目标的评价 ;五项具体目标的评价,即安全状况的评价、养成教育的评价、学业表现的评价、特长培养的评价、体质健康的评价;十项标准的表现性评价,即爱读书、会写字、乐交往、善思考、勤劳动、常运动、有特长、习惯好、会学习、有爱心的表现性评价;学业表现性评价,包括平时表现和阶段性检测评价。
二是继续执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将学生每周或每月参与活动、竞赛、评比、习作等的学习成果和成长瞬间记录下来,为学生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和成长足迹。
三是专项评价。学校根据实际需要阶段性开展专项评价。例如,体质检测、近视防治、科学素养、劳动素养、“莲品”德育、安全教育等专项评价。这些评价既包含在常态化的评价单之内,又可以根据补短板、强训练、突出阶段性重点的要求,进行单独或强化评价。
坚持以管理为中心构建学生学业负担监管体系。学校以“六管六指导”为原则加强对学生学业负担的监管。
坚持“六管”到位。一是管好课堂,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业的训练场。学校要求课内作业必须当堂完成,不得预留课外补充性、训练性作业。二是管好作业,要让作业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成果。学校提倡课外作业向生活、实践、学科融合延伸,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学生完成作业的成就感。三是管好考试,要让考试成为学校的权利。学校明确规定校区、年级组、学科组和学科教师没有组织学生统一考试的权利。平时的家校沟通,必须侧重表现性反馈和发展性建议。四是管好读书,把读书作为学生的常态化任务。学校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每年精心组织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五是管好健康,要把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学校执行课外作业 “熔断”机制,每晚21点之前学生必须睡觉。六是管好协同,要求班级、年级、学科、校区对学生学业负担的监管,做到协同一致。对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教师,校长要专门约谈。
坚持“六指导”。一是指导学生特长训练 ;二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三是指导学生书法练习;四是指导学生家庭劳动 ;五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 ;六是指导学生安全防范。
坚持以协同为中心构建家校社育人体系。学校必须积极主动、有效地引导和指导家庭教育,切实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育人体系。
学校全面整合关工委、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社区等社会机构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家长志愿者的力量,宣讲正确的教育观,传播科学的育人观,让家长和教师站在同一方阵,努力做到教育观念趋同、 教育期待同步、教育责任共担、教育行动共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认识一致、方向一致、行动一致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做到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教师舒心,追求幸福教育的最大公约数。
来源:自然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