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布衣英雄” 陈廷贤:红二十五军的 “救命向导”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9 12:00 2

摘要:陕交界的卢氏县官坡镇铁锁关,一组雕塑静静伫立,生动刻画了红二十五军将士与一位货郎依依惜别的场景。这位货郎,正是红二十五军战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布衣英雄”陈廷贤。

陕交界的卢氏县官坡镇铁锁关,一组雕塑静静伫立,生动刻画了红二十五军将士与一位货郎依依惜别的场景。这位货郎,正是红二十五军战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布衣英雄”陈廷贤。

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之女程海燕向红船融媒讲述,提及红军长征经过河南卢氏县这段历史时说,一定不能忘记陈廷贤。“当时红二十五军陷入被包围的险境,千钧一发之际偶遇陈廷贤,父亲亲自和他交谈,发现两人竟是老乡。后来,也正是这位小老乡带领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在1985年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中,以300余字篇幅和浓重的笔墨,详细记述了陈廷贤冒死为红二十五军带路、突出重围的感人事迹,他也因此被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让我们深入探寻陈廷贤这位“军史布衣第一人”的传奇人生,感受那段波澜壮阔历史中平凡人铸就的伟大。


腹背受敌陷绝境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转移,提前踏上长征北上的征途,而留守的红二十五军坚持战斗22个月后,也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苏区撤退。部队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后,接连打了几场恶仗,越桐柏,抵枣阳,向北入豫,经泌阳、方城、鲁山一线西进,千里闯关,准备取道五里川、朱阳关,进入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陕南——商洛。

当年12月,红二十五军的4个团近3000名红军将士,到达豫西的卢氏县。此地地势凶险,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红军制定了“直奔豫陕边界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这段路程总共七八十里山路,一天便可以走完。这样,就能摆脱尾追之敌,在陕南打开局面。但是,红二十五军很快就发现这步棋行不通。

“当时,父亲仔细分析了几条前进的路线。如果从伏牛山进入陕西,必须经过朱阳关和五里川这两个隘口,但国民党军队早已做好兵力部署,在红二十五军刚刚启程之时,蒋介石就亲临武昌督战,在半个月前调集在开封的国民党军19军60师上万精兵沿陇海线西下,早于红军抢占了这两处关隘,并构筑大量防御工事,目的便是拦截红二十五军。”程海燕讲述道。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作战经验丰富的程子华洞察到敌方的阴谋,于是决定从其他路线突破,但是经过仔细勘探,一切为时已晚。从后面追尾而来的国民党“追剿队”第二支队数万兵力已经赶上,距离红二十五军只有70里程。南面又有豫西军阀夹击,北面虽没有国民党军但那里是黄河天险,红二十五军很快陷入腹背受敌的处境,前路艰难。

让程海燕备受感动的是,当时部队的伤病员知道自己继续长征会是红二十五军的累赘,他们联名给部队领导写了请求血书,坚决要求把担架队的士兵充实到连队,由伤病员们集体断后。

“在血书的背后,战士们还遗书般地附上了各自的籍贯。在红军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让伤病员断后的事情,硬拼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父亲等军领导们决定充分依靠当地群众,实现突围。”程海燕感慨道。

红二十五军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前有堵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危急。军长程子华和军领导以及随军撤退的省委领导商议后,认为卢氏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大敌当前,唯一出路是寻找冷僻小道,绕过五里川、朱阳关两个隘口,向陕南突围。

偶遇卖货郎

“父亲等军领导决定充分依靠当地群众,于是派遣侦查队多方寻找熟悉小路的向导,在千钧一发之际,出去侦查的手枪队,在距离卢氏县20余里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位去青山赶集的年轻货郎,这个货郎就是陈廷贤。” 程海燕说。

陈廷贤随着侦察队的同志来到了红二十五军军部,受到了程子华的亲切对待。在和货郎交谈时,程子华惊讶地发现,两人竟是山西老乡,立刻熟络起来。从家世谈到经历,又谈到各自处境,“老乡”真诚的言语让陈廷贤对眼前的部队倍感亲切。

陈廷贤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父母早亡,13岁时陈廷贤背井离乡,随着本家堂哥陈金生外出谋生。刚开始他在晋南的运城下井挖盐做了苦工,后来经常挑担贩盐到黄河南岸的三门峡、卢氏县一带贩卖。后来,陈廷贤逃荒到卢氏县城后,就在当地一家糕点铺子当伙计,晚上做糕点,白天挑着货郎担子,四乡奔走叫卖。

“他常年累月挑着货郎担奔波在卢氏八百里的群山之中,四山八乡走个遍,人熟地更熟。为了能抄上近路,他经常走羊肠小道,攀登悬崖峭壁,涉小溪淌河流,渐渐地对这一带山中的地形十分熟悉,豫陕交界深山中的大路小径他都了如指掌。可以说,红二十五军能够找到陈廷贤给带路,简直是太幸运了。”程海燕说。

陈廷贤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看到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虽衣衫褴褛,但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对百姓关怀备至,陈廷贤被这些“娃娃军”深深感动了。

在得知陷入困境中的红军需要一名向导时,陈廷贤想到当务之急是带领红军脱离险境。他自信且毫不犹豫地说:“我给你们带路,这些年来我挑着货郎担子在卢氏四野八乡来回跑,走过一条小路,这条路只有当地牧羊人才走,其他人一般不知道,这条路虽然险要、崎岖难走,但可以绕过朱阳关、五里川两个隘口,直插陕西的洛南!”

“父亲立即和军领导们研究,最终决定采纳陈廷贤的建议,部队冒险从这条小路入陕。他们信得过这个年轻人,决定把‘宝’全压在他的身上,把领军突围的重要使命交给了这位‘小老乡’。”程海燕说。

逃出包围圈

为了确保前行路线万无一失,程子华提出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迷惑敌人。当下派出手枪团,到朱阳关东附近的村子佯装主力,贴标语,造声势,给敌人造成红二十五军将从朱阳关入陕的错觉,从而让敌人把更多的力量调集到这里,分散敌人兵力。

主力部队则由陈廷贤带路向北探索前进,于1934年12月5日凌晨,趁夜色从叫河镇(今属栾川县)出发。队伍沿小路由马印、姬家岭进入水域河峡谷,经文峪香子坪、通河、大石河,沿着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涧峡谷向西挺进。

▲望云庵红军宿营纪念碑

“走得全是弯弯绕绕的小路,峡谷中的‘一线天’更是凶险。当夜,红军主力到达涧西、南窑时,远远看见卢氏城头灯笼火把通明,还听到人喊马叫,侦察后才知道,蒋介石电令从陕州调来的援兵进驻了县城,军领导当机立断,绕过县城,沿洛河南岸同西急行军,赶到河口望云庵一带在柏树林里露营。”程海燕讲述道。

第二天,红军主力在横涧镇方向虚晃一枪,实向龙驹寨推进,并消灭了驻扎在此的保安队。第三天,红军主力多路行进。先从徐家岭、潘河向灵宝秦池一带虚张声势,实向官坡镇迂回。主力由陈廷贤带领翻过大夫岭、石门、经香山庙向官坡镇挺进。

就这样,红二十五军在陈廷贤的带领下,走了一条敌人根本想不到的蜿蜒小道,攀山涉水,披荆斩棘,快速前进。

12月8日,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继续直扑豫陕交界处的要塞铁索关。此关为两省分界处,位于箭杆岭豁口,西南方向是秦岭高耸入云的云架山,原有石制关门和铁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民团没有料到红军突然出现,被轻易击溃。至此,陈廷贤用三天三夜,翻山越岭,终于将红军带出重围,进入了陕西南大门。

“如此一来,蒋介石想要在卢氏县的两处隘口包围红军的计划就泡汤了,几万国民党大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却连一个红军影子都没看到。陈廷贤的义举,挽救了红军,使蒋介石欲全歼红二十五军于卢氏群山中的企图成为黄粱美梦。”程海燕称。

陈廷贤给红军带了三天三夜的路,走出了几百里高山险谷,红二十五军的将士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小贩,充满感激之情。

▲豫陕交界铁锁关陈廷贤与红军首长分别塑像

“但送军千里,终须一别,父亲代表红二十五军赠送给陈廷贤10块大洋,当向导费,他却说什么也不要。于是父亲与吴焕先就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明陈廷贤为红军带路的功绩,盖上大印给了陈廷贤,告诉他要保存好字条,并郑重地向他说:‘小老乡,你受苦了。从现在起,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程海燕说,这几句话,陈廷贤记了一辈子。

把红二十五军带出险境后,陈廷贤依依不舍地和程军长告别,返回卢氏县城。然而,陈廷贤回到家不久,便被民团的人抓住,称他私自给红军当向导。但是陈廷贤坚决不承认,只说自己消失了几天里是在贩货,并非去给别人当向导。

之后,陈廷贤被押到县城城隍庙县民团总部,关了整整三天三夜,受尽折磨。因未从他身上搜出任何证据,加上他矢口否认,又有人保,最终被释放了。

被载入军史

事后,陈廷贤想到程军长留给自己的字条极其珍贵,如果被敌人发现一定非常危险,尽管陈廷贤不识字,但是他也知道那张字条的重要性,于是他将字条藏在居住的土坯房里。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攻陷卢氏县,陈廷贤的房子被炮火袭击而烧毁,而字条也灰飞烟灭。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廷贤不再像过去一样贩卖商品了,而是在卢氏县副食品公司参加了工作,在西街门市部当售货员,负责卖盐、卖酱油,但他却在‘文革’中再次遭受磨难。”程海燕介绍道。

在“文革”中,这位为挽救红二十五军脱险立了大功的货郎,受尽了迫害和折磨,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最后,患上了癫痫病,于1984年农历正月十二含冤去世,享年73岁。

“事实上,红二十五军从没有忘记这位当年有救命之恩的货郎兄弟,我父亲一直在寻找陈廷贤,但是多次寻找都没有结果。”程海燕遗憾地说。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主政山西省期间,曾先后6次派人到晋城寻找陈廷贤,刘华清也曾到河北寻找,但仍然未果。

“原来,由于陈廷贤浓重的山西口音以及祖籍黄河以北,以前军史资料中标记的是‘河北货郎陈廷献’,一字之差,给寻找陈廷贤带来很大的麻烦。”程海燕说。

直到1983年,负责编写红二十五军战史的工作人员把调查范围扩大到河南。当时陈廷贤的女儿听到广播里寻找给红军带过路的人,遂找到卢氏县党史办邹杰义主任确认此事,并将她父亲告诉她为红军带路的事说了一遍,邹主任认真做了笔记并向上汇报。然而,当1984年上半年组织认定陈廷贤就是“陈廷献”的时候,他已于1984年农历正月病故。

当陈廷贤去世的消息汇报给当时已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程子华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时,两位老领导了解到陈廷贤的坎坷遭遇和含冤去世的情况后,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父亲听闻消息后非常难过,他觉得当年要不是陈廷贤带路,红二十五军很难冲出重围,没有陈廷贤,就没有红二十五军。后来经过上级的详细介绍,卢氏县委、县政府对陈廷贤的事迹非常重视,作出决定,为陈廷贤平反昭雪。根据陈廷贤生前的遗嘱要求,在1996年3月将其安葬在了县委党校旁边的公墓里。”程海燕动情地讲述道,她对这位父亲牵挂一生的“小老乡”,敬佩不已。

陈廷贤的墓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红军”墓,位于卢氏县城东北方向县委党校附近的一个小山坡上,这是他生前为自己选择的长眠之地。1996年,卢氏县委、县政府专门为这位货郎立了一块墓碑,墓碑上刻上红五星,碑文铭刻着陈廷贤一生的功绩。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85版)

198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史》出版,其中用三百余字的篇幅如实记载了陈廷贤(军史上写的是“陈廷献”)为红二十五军带路、助红军脱险的革命事迹。这是军史第一次将一个平民百姓以这种方式载入军史,故后来陈廷贤被人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撰文: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来源:红船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