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AI浪潮席卷之下,几乎所有AI相关企业都被同一个问题紧紧“揪住”——AI究竟何时才能实现商业化变现?历经早期的“概念红利”狂欢后,资本的热度逐渐褪去,行业内外达成新的共识:光靠炫技式的技术演示,根本讲不出可持续的商业故事。尤其是那些“非大厂玩家”,想在竞争激
在AI浪潮席卷之下,几乎所有AI相关企业都被同一个问题紧紧“揪住”——AI究竟何时才能实现商业化变现?历经早期的“概念红利”狂欢后,资本的热度逐渐褪去,行业内外达成新的共识:光靠炫技式的技术演示,根本讲不出可持续的商业故事。尤其是那些“非大厂玩家”,想在竞争激烈的洗牌赛中崭露头角,不仅得研发出厉害的模型,更要让模型成为赚钱利器。
昆仑万维,作为典型的“非大厂玩家”代表,凭借2024年财报和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向外界展示了一家中型AI企业的独特生存之道——出海优先。2024年,其营业收入达到56.6亿元,同比增长15.2% ,整体毛利率维持在73.6%的高位;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17.6亿元,同比大增46%,海外业务收入占比飙升至94%。这份亮眼成绩单,让昆仑万维成为海外增速最快的中国企业,成功打响AI出海商业化的“第一枪”。而且,小马智行在美股的出色表现,让此前投资亏损8亿的昆仑万维成功回血,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既让人感叹,也凸显了其包容弹性。
在AI商业化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坚定奉行“All in AGI与AIGC”的昆仑万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多维答卷,在规模增长、生态协同和技术破局等方面都可圈可点。
AI应用矩阵全面爆发,“增长飞轮”成型
当下,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多数AI企业仍停留在技术展示或小范围试点阶段,真正跑通商业化路径的企业少之又少。这并非技术不够先进,而是商业路径过于守旧。不少AI厂商怀揣“平台梦”,一味呼吁开发者打造应用,深陷“做操作系统”的路径依赖;还有些做AI应用的团队,照搬移动互联网那套只专注“打造超级APP”的打法,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昆仑万维则截然不同,其商业化布局极具“矩阵”思维,在AI大模型、AI搜索、AI短剧、AI音乐、AI游戏、AI社交等多个领域同时发力,巧妙避开大厂竞争焦点,将海外市场作为增长主阵地。一季度营收的高速增长,正是AI应用矩阵“开花结果”的有力证明。
其中,“AI短剧+短剧平台”的组合最具潜力。在“创作赋能+内容分发”双轮驱动战略下,昆仑万维在全球短剧市场掀起“技术革命”。2024年8月,全球首个集成视频大模型与3D大模型的AI短剧创作平台——SkyReels诞生,影视制作自此迈入“一键生成”时代;2024年下半年,DramaWave短剧内容平台上线,通过“付费+免费”的内容分发模式,实现年化经常性收入(ARR)1.2亿美金。
AI社交应用Linky同样表现出色。它基于自研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合虚拟角色互动与用户生成内容(UGC)生态,为用户带来全新社交体验。用户不仅能打造专属AI角色,还能与全球玩家交流分享。截至一季度末,Linky累计下载量突破1000万,月活跃用户达300万,单月最高收入超100万美元,成为“AI陪伴”赛道的一匹黑马,也是海外收入增长最快的中国AI应用之一。
基于Mureka系列大模型打造的AI音乐商用创作平台Mureka,为用户提供创作到交易的全链条服务,开创AI音乐创作与交易一体化模式,吸引大量专业创作者和有商用需求的用户。截至2025年3月,Mureka全球访问量达333万,环比增长86.5%,增速位居全球AI音乐品类第一;年化流水收入(ARR)达1200万美元,稳坐海外AI音乐市场第一梯队。
这些还只是单个AI场景的成绩。当昆仑万维将技术、运营、内容分发等优势叠加,便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增长飞轮”。以短剧平台DramaWave为例,SkyReels降低创作门槛,AI配音支持16种语言转译,加上DramaWave的“付费+免费”分发模式,使其在海外实现爆发式增长。第三方数据显示,DramaWave累计下载量突破3000万次,月活跃用户超1000万,用户规模跻身行业前五,稳居中国短剧出海第一梯队。4月初推出的爆款短剧《订婚风暴》,上线5天播放量破千万,助力DramaWave迅速跻身韩国Google Play娱乐应用榜TOP 10,甚至在4月12日超越Netflix登顶该榜单,并连续霸榜四天。截至3月底,DramaWave年化流水收入(ARR)达1.2亿美元,月流水稳定在1000万美元左右,在发达国家市场吸金能力强劲,还在新兴市场形成增长极,预计2025年底年化流水可达3.6亿美元,进一步加速AI商业化进程。
AI短剧、AI音乐、AI社交分别瞄准内容消费、创作者经济和情感陪伴这三大高速增长的应用场景,构建起坚固的多元化竞争壁垒。这不仅让昆仑万维成为海外收入最高的中国AI企业,也为更多AI应用的爆发奠定基础,其自研AI游戏《猫森学园》正在研发测试中,值得期待。
AI大模型“协同进化”,产业布局全面升级
与多数还在摸索商业模式的AI创业者不同,昆仑万维已成功跨越“从0到1”的阶段,步入“从1到N”的规模化增长轨道。其商业化的成功,归根结底得益于技术驱动。昆仑万维构建了从大模型到AI应用全链条打磨的能力。
从模型能力来看,自研且持续迭代的“天工”系列大模型表现卓越,在复杂任务处理、强化思考、多模态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整体AI技术实力稳居第一梯队。以竞争激烈的AI搜索为例,基于“天工”系列大模型打造的“天工AI智能助手”,日活用户早已超过100万。深入探究会发现,每个商业化成功的AI应用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行业大模型支撑。
AI短剧SkyReels能够出圈,离不开先进的视频生成与三维建模技术,有效解决传统AI视频的诸多问题。2025年,昆仑万维接连开源多款领先的视频生成模型,推动视频生成技术迈向新高度。AI音乐商用创作平台Mureka的成功,离不开国内首款公开可用的AI音乐生成大模型天工SkyMusic(后更名为Mureka大模型)。2025年发布的全新AI音乐生成模型Mureka V6与Mureka O1,更是凭借创新技术登顶SOTA。
此外,昆仑万维在模型创新上成果不断,开源的Skywork R1V2多模态思维链推理模型、大模型学习强化Skywork - Reward奖励模型等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但昆仑万维的野心不止于此,它瞄准“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应用”全产业链布局。2023年,通过增资控股AI算力芯片企业北京艾捷科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艾捷科芯员工近200名,涵盖多个领域,人才引进成本达3亿,AI算力芯片研发进度过半,预计年内流片,昆仑万维有望成为“下一个寒武纪”。
在通用Agent业务方面,昆仑万维预计2025年5月中旬在海外发布全球首款生产力场景通用Agent平台Skywork.ai。为解决通用Agent“通而不精”的问题,Skywork.ai聚焦高频使用场景,构建由五大专家级AI Agent组成的智能体系,针对不同内容进行深度优化。依托领先的多模态模型能力和完善的MCP生态体系,Skywork通用Agent可智能调用多种工具,实现跨模态内容创作,生成高质量多媒体内容。
底层芯片、大模型和Agent业务为昆仑万维AI应用矩阵扩张提供动力,AI应用产生的数据和用户反馈又反哺模型训练,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基础设施、模型和应用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非大厂玩家”的破局之道
回顾昆仑万维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的发展,有四个核心要素至关重要:技术力,在AI芯片、自研大模型体系上实现多项SOTA突破;产品力,AI短剧、AI音乐、AI社交、AI游戏等产品纷纷取得成果;护城河,毛利率高达95%以上、月活3亿的Opera为AGI发展提供持续保障;生态飞轮,DramaWave、Skyreels、Mureka等产品形成的飞轮效应,重塑全生态创作规则。
在这些要素作用下,当大厂们还在比拼参数、推理速度时,昆仑万维已在短剧、音乐、社交领域“卷收入”,并提供了独特的破局样本:技术自研、应用破圈、全球变现的“三位一体”打法,是AI行业成功的可行路径,“非大厂玩家”也能借此成为世界级AI公司。
DeepSeek展现了创业团队的技术爆发力,而昆仑万维则证明了“非大厂玩家”的产品洞察力。在AI产业下半场,只有同时具备技术与产品双轮驱动能力的企业,才能在长期竞争中脱颖而出,穿越行业起伏,跑赢时间。
来源:中国国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