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西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种植区域,春旱多发频发。目前内蒙古中部和东南局地墒情不足,其它地区墒情适宜。
一、东北和华北一作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西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种植区域,春旱多发频发。目前内蒙古中部和东南局地墒情不足,其它地区墒情适宜。
(二)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紧缺,水浇地要加快推进地面灌溉向喷滴灌等高效灌溉转变,少量多次灌水,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增产高产。
采用滴灌、喷灌的地块,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灌溉。采用沟灌方式的地块,全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注意灌水不没过垄。收获前10天停止灌溉。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追施水溶肥、液体肥,应少量多次进行,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旱地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推广深松深翻,纳雨蓄墒。采用保水剂和长效肥底施,土施保水剂3-5公斤/亩,蓄水保墒。华北北部旱地宜采用全生物降解膜覆盖,保墒增温。干旱发生时,要及时喷施叶面肥、水溶肥等,增强抗旱抗逆能力。缺钾地区应注意补施钾肥,加强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
(三)节灌措施。可采取以下节水补灌措施:一是滴灌,每次灌水6-10立方米/亩。二是喷灌,每次灌水10-15立方米/亩。三是沟灌,每次灌水约40立方米/亩,沟内水位低于垄顶5cm。
二、西北一作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蒸发量大。目前陕西北部部分地区、甘肃陇中和陇东、宁夏南部墒情不足,其它地区墒情适宜。
(二)灌溉建议。以高效节水灌溉、覆盖抑蒸保墒为核心,采取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稳产高产。
采取膜下滴灌的地块,当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灌溉,并结合灌溉在现蕾至开花初期、盛花期等关键时期追施水溶肥,收获前5天停止灌溉,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采取垄膜沟灌的地块,当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灌溉,注意灌水不浸没垄,灌后及时中耕除草,收获前10天停止灌水。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膜覆盖。旱地覆膜前土施保水剂3-5公斤/亩,配套长效肥等,块茎形成期缺肥可打孔追肥。适时喷施叶面肥、水溶肥,增强抗旱能力。应注意补充钾肥及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三)节灌措施。本区域为渠灌和井灌混合区,可采用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垄膜沟灌,在马铃薯发棵期、开花期、膨大期灌水5-6次,每次灌水约30-40立方米/亩。二是膜下滴灌,当土壤含水量达到设定的下限时开始灌水,灌水8-10次,一般播后15-20天视土壤墒情滴灌1次,亩滴水量8-10立方米;幼苗期滴水1-2次,亩滴水量8-10立方米;现蕾至开花初期,滴水2次,亩滴水量10-15立方米;盛花期滴水4次,亩滴水量10-15立方米;开花结束后滴水1次,亩滴水量10-15立方米。
三、中东部二作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属于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以春种马铃薯为主,易发生春旱。目前山东中西部、河南全域插花状墒情不足,其它地区墒情适宜。
(二)灌溉建议。坚持抗旱和防涝并重,春季发生干旱时及时补灌,临近收获时可能降水偏多,应及时排水,避免积水没垄。抓好田间水分管理,促进马铃薯稳产高产。
推广高垄种植,防止渍涝,增加土壤透气性。采用滴灌时,应保证马铃薯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70%,收获前5天停止灌溉。采用沟灌时,马铃薯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65%,灌水不浸没过垄,收获前7-10天停止灌水。注重补施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
(三)节灌措施。可以采取以下节水措施:一是沟灌,每次灌水约40立方米/亩。二是滴灌,每次灌水约3-6立方米/亩。汛期来临前根据地形挖好田间排水沟,疏通沟渠,及时排涝。
四、西南混作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和湖南两省西部、陕西安康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
(二)灌排建议。坚持抗旱与防涝并重,灌溉与排水结合,抓好田间水分管理,促进马铃薯稳产丰产。
目标产量高的地块,应高垄覆黑膜种植,并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滴灌,收获前5天停止灌水,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采取沟灌的地块,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灌水不浸没过垄,收获前7-10天停止灌水。该区域汛期易出现连阴雨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和渍涝危害。天晴后及时中耕培土除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根系活力。
(三)节灌措施。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滴灌,每次灌水3-6立方米/亩。二是沟灌,每次灌水约30立方米/亩。三是淋灌,每次灌水4-6立方米/亩。降雨偏多地区应开挖配套排水沟,及时清除沟渠内淤泥杂草,排涝降渍。
编辑:霍然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