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在全街道营造“人人学榜样,处处有文明”的浓厚氛围,观音寺街道开设“首站锋范”栏目,深入挖掘身边典型,讲好榜样故事,激励广大党员群众扛起使命担当、积极奋发作为,一起追寻榜样之光。
榜样故事
首 站 锋 范
观音寺街道
编者按:为在全街道营造“人人学榜样,处处有文明”的浓厚氛围,观音寺街道开设“首站锋范”栏目,深入挖掘身边典型,讲好榜样故事,激励广大党员群众扛起使命担当、积极奋发作为,一起追寻榜样之光。
扎根基层十载春秋,深耕城市治理一线,刘玉刚以"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工作理念,将青春汗水镌刻在大兴区观音寺街道的大街小巷。作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政治教导员、党支部副书记,他带领团队创新构建"执法+服务"模式,破解占道经营、违建治理等城市管理顽疾,推动市容环境持续焕新。十年间,刘玉刚凭借卓越的工作实绩,先后斩获8次个人三等功、16次嘉奖表彰,并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成为基层执法队伍中坚守初心、担当作为的标杆典范。
01
老兵无畏 勇挑拆违重担
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地铁大兴线开通,观音寺街道作为“国门首站”,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成为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面对领导的信任与嘱托,刘玉刚毅然扛起了这份艰巨的任务,带领综合执法队组成拆违组,向着违法建设“宣战”。
泰中花园小区违建问题突出,西临京开高速路,楼顶违建多达37处,严重影响进京形象。刘玉刚带领队员迎难而上,从一楼到六楼,日复一日地走访,挨家挨户下发拆除告知书、摸排造册。即便遭遇多次闭门羹、谩骂,三个月过去仍毫无进展,他也未曾有过一丝退缩。通过与居委会深入分析业主情况,刘玉刚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共产党员户。他一次次登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咱们观音寺街道紧邻京开高速,是‘国门首站’,是中国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只有梳理好城市建筑的脉络,才能展现咱大兴区最美的风景!”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共产党员户率先同意拆除违建,为其他业主树立了榜样。
拆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两户大型鸽子窝业主因比赛不愿拆除。刘玉刚又开启了反复沟通的工作模式,在居委会与业主耐心交流。面对业主的困难与诉求,他既坚持原则,又积极协调,最终街道同意延期拆除,并帮助联系养鸽基地。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泰中花园小区37处楼顶违建全部顺利拆除。
02
攻坚克难 铸就拆违传奇
观音寺辖区双河北里尚城社区先锋公寓小区的违建拆除工作同样困难重重。这座位于十八层楼顶、呈阶梯状的违建,结构险峻,安全隐患巨大,此前多次拆除计划均因难度过高而搁置。但刘玉刚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拆违小组”多次实地调研,请来专家和专业拆除队伍,反复会商楼体结构、制定拆除方案,仅预案就准备了六份,最终确定从内部向外拆除的方案。
拆除期间,刘玉刚时刻紧绷安全弦,每天坚守拆违现场指挥。面对雨季施工、高温天气和高空作业等重重困难,他与队员们并肩作战,历经5个多月,终于将22户违建全部拆除,并恢复楼体原始结构和外立面风格。先锋公寓小区违建拆除后,刘玉刚又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对双河南里社区、观音寺北里社区、福苑社区等的楼顶违建进行拆除,让观音寺街道所有社区在账的违建彻底消失。
而大兴区最大的违法建设单体结构——经中地块违建大楼,更是刘玉刚和全体执法队员长达5年零4个月努力的见证。这座地下一层、地上七层,涉案违建面积达32316.04平方米的大楼,涉及诸多历史遗留和法律问题。在刘玉刚的带领下,团队历经多轮行政处罚、四次行政诉讼,最终在2022年8月8日,让这座“庞然大物”顺利拆除,维护了城市建设的秩序与法律的尊严。
03
刚柔并济 践行为民初心
在观音寺拆违一线深耕十余载,刘玉刚累计走访入户千余次,成功拆除违建268起。常年奔波在外,他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但面对老旧小区无电梯楼房的拆违工作,他依然咬牙坚持,一层一层攀爬、一户一户走访,耐心细致地宣讲政策。对他而言,拆违不仅是城市建设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每次行动,他都坚持依法依规,主动为居民排忧解难,五年来实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零案件”。
为化解辖区历史遗留违建问题,刘玉刚摒弃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探索“执法 + 服务”新模式,推动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2022-2023年,他两次参与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录制,借助媒体平台与专家团队的力量,成功攻克沐新路两户“钉子户”、观音寺南里10号楼一层6户长达40年的违建难题。节目播出后,既展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怀,也让群众深刻认识到违建危害,理解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
04
闻“汛”而动 守护生命防线
2023年7月29日傍晚,北京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大兴区部分地区将迎特大暴雨。汛情就是集结号,刘玉刚作为观音寺街道行政执法队骨干与退伍老兵文明志愿服务先锋队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新凤河沿岸,拉警戒线、劝离群众、来回巡查,防止意外发生。随后,他转战盛春坊社区,投身老旧小区防汛抢险与居民转移工作。24小时值守期间,他密切关注汛情变化,通过电话、微信及时传递信息,带领团队排查隐患,利用工具排水,安全转移32名居民。
7月31日,支援榆垡镇的集结令响起,刘玉刚毫不犹豫加入抗洪队伍,奔赴永定河左堤路榆垡段。在1.5公里的责任路段上,他与队员们分组轮班,24小时不间断巡查,随时准备应对险情。暴雨倾盆,应急帐篷尚未搭建,大家就在大巴车上短暂休息后继续值守,以血肉之躯筑起守护群众的坚固防线。
洪水退去,刘玉刚又迅速投入到灾后恢复工作中,帮助居民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无论是城市治理还是应急抢险,他始终以退伍军人的担当、共产党员的使命冲锋在前。正如他所说:“我希望在退休前多为居民做些实事。”刘玉刚用实际行动,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成为群众心中的“守护者”、同事眼中的“排头兵” 。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