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简称“国新院”]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事业单位,支撑北航在杭州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办学等各项工作。
原创 航小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航杭州国际校园
与良渚文化遗址比邻而居
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
(国新院)坐落于此
这里教学科研环境一流、校园生态宜人
为科技创新培育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沃土
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简称“国新院”]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事业单位,支撑北航在杭州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办学等各项工作。
国新院始终坚持“高水平、新机制、国际化”的办学定位,通过引育国际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国新院依托北航优势学科方向和教育部批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生源质量优异。长远规划,在校生规模将达到一万人,其中研究生占比超过50%。国新院已布局了20余个科研平台、科教协同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国际合作平台,通过有组织的科研、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等方式,全力支持学术人才的培育成长。
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协同创新中心
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集成电路等方向紧缺人才,突破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着力打造以自旋芯片为特色的国产全流程微纳加工及分析测试公共平台,主要开展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材料与物理、存储与存算器件、芯片集成工艺与设计、特色芯片表征与设备、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等方向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实验室团队在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先后攻克关键技术难题3项,研制多个全球首款自旋存储芯片,量产多个“首台套”制备、表征及测试设备。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重大项目200余项,2018年至今发表19篇Nature、Science系列论文,先后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
物理化学科教平台
物理化学科教平台旨在打造一套具有中法合作办学特色的基础实验科教体系,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协同数理学科理论课程,涵盖力、热、光、电、磁、声、化学等基础实验和综合创新性实验两大部分内容。融合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一套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思维和协同创新能力高精尖人才的卓越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实验科教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构建了“基础教学-前沿研究”的创新生态系统,重点突破量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验-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聚焦新型量子物态调控、功能材料设计与表征、低维材料与器件等方向开展原创性研究,已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在NSC及子刊、PRL、AM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依托学科交叉优势持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领域核心科学问题。
工程师通用技术科教平台
(工业科学实验室)
工程师通用技术科教平台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组织机构;是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有基础、通识、综合、系统性教学体系的科教平台。平台致力于研究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典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躬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践行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的新机制。平台师资实力雄厚、科研实力突出。建立以来获批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基金、浙江省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课题。工业科学实验室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与法国工业科学技术教师联盟(UPSTI)共建,是中法工程教育深度合作的典范,依托“一中心引领、三模块支撑”的创新架构,构建了校企合作交流中心、FABLAB智慧工坊及综合基础、应用创新实践模块,满足科教赛多场景使用需求。践行“理论-设计-制造-验证”全流程实践教学以及问题导向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创新设计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医工交叉科创中心
医工交叉科创中心于2024年成立。中心依托北航生医A+学科,以临床需求为牵引,融合工程技术与产业转化,引领“医学工程与工程医学”交叉学科发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布局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损伤防护生命保障、智能中医康复三大特色方向。依托2个国家级平台、16个省级平台,形成国际一流的实验设施和研究环境,现有实验室面积超3000㎡。从生物力学智能设计与先进制造到智能评测,从医学影像到智能中医、智慧康养,形成全方位医工研究体系。医工交叉科创中心未来将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为引擎,开拓工程医学新边界,在杭州国际校园将建立国际一流、全生命周期、生物智能化医工研究平台,推动长三角及全国高端医疗设备产业集群创新式高速发展。
低碳航空动力与高空环境模拟实验室
低碳航空动力与高空环境模拟实验室依托北航国新院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和天目山实验室绿色航空发动机中心共建,瞄准未来航空动力的低碳化技术,具备动力类型全、燃料全、环境模拟功能全等特点,是航空动力先进技术的公共验证平台。实验室是国产发动机适航测试技术的先行验证基地,自主研制的排放测试仪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批中国航发装机类供应商(等级最高),支撑国产航发适航取证;在国内率先通过排放测试和大数据融合,对多款航发进行快速故障诊断和健康预警,提出其减排以提升红外隐身性能的关键方法;立足低空推进领域前沿技术,深化校企与多行业合作,挂靠本实验室成立了中国内燃机学会低空推进技术分会;牵头制定了航发测试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获得中国内燃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
亚太区域中心(中国)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为联合国外空委直属的教育培训实体,旨在通过能力建设、教育培训、国际科技合作等形式,为实施外空委“空间应用方案”、提升中心成员国空间科技教育培训水平和空间技术应用能力作出贡献。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中心的领导机构,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心的业务指导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中心的承办机构。中心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小卫星技术、空间法律与政策、空间科学与环境、航天项目管理等七个空间技术应用专业方向提供硕博士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以及开展国际交流和科技合作。正在与国内众多空间科技领域知名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推进全球空间科技教育网络和区域中心联盟建设。
VR语言教学实验室
VR语言教学实验室是一个沉浸式虚拟实境的语言学习实验室,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学生教育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VR语言教学实验室结合了虚拟角色对话互动、语音识别、真实情境模拟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感官的学习环境。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在仿真场景中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对话,不断提高外语的听说能力和应对各种场景的交流能力。实验室可应用于法语教学、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场景。VR语言教学实验室于2025年4月18日正式揭牌启用,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国际化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取得进一步突破。
以有组织科研为牵引
构建高水平科教平台
打造全方位人才培育体系
为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性人才
注入强劲动能!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