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广电视听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场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高度重视,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视听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广电视听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场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高度重视,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视听领域的创新应用。
2023年7月1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七部门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等。
2025年1月4日,在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广电总局明确提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融合应用,要求各地加强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改进和提升生产效率、传播效果。
2025年3月7日,广电总局联合多部门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制作、传播,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各地广电机构、网络视听平台通过战略布局与技术深耕,加速形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媒体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各地广电机构、网络视听平台积极响应,通过战略布局与技术深耕,将AI技术全面融入内容生产、创意孵化、用户交互及品牌运营等各环节,加速形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媒体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工作室纷纷落地
广电自研智能应用相继涌现
去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宁波广电集团等众多广电机构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工作室,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该工作室整合总台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媒资平台资源,依据节目制作需求,对“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开展针对性训练,使其快速具备特定业务处理能力,致力于打造视听节目创新创作的大平台。
上海广播电视台成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重点布局文化传媒领域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视听垂类模型的研发与应用。工作室确立财经媒体专属AI大模型、新闻资讯类大模型应用、智能语音和大语言模型应用、智能手语数字人、生成式智能与多媒体通信、人工智能应用下的传媒伦理研究等六大重点攻坚方向。
北京广播电视台成立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与15家头部机构合作,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北京台将与实验室共建方深化合作,立足广播电视节目生产需求,打造BRTV融媒跨模态生成模型,构建专业级智能化内容生成方案,推动AI技术与广电核心制播流程深度融合。同时,北京广播电视台制定《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办法》,规范AIGC技术应用,对全台节目改版升级,借助AI技术辅助创意设计,提升节目效果。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依托自身“荔枝云”计算平台的强大支撑,以及涵盖超40万小时的全媒资产、“6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海量用户、1300余项政务服务的结构化数据,与南京大学携手开展多模态视听模型的研发工作。目前,江苏台已针对多模态融媒、高真实感三维场景重建、交互式可定制化三维数字人等模型展开训练。
此外,深圳广电集团成立“AI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由深圳广电与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共同打造,旨在借助AI技术赋能“媒体+”应用场景,推动大模型、数字人等领域的联合研究与创新发展。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成立AIGC应用研究室暨产业孵化中心,持续推动AI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各广电机构人工智能工作室相继成立,广电自研智能应用相继涌现,推动广电行业转型升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紧贴生产需求,研发上线字幕智能生成、语音合成、智能审核、智能横转竖、总台算法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应用,将智能化能力注入生产传播链条,实现制播流程各环节全面“提质增效”。
上海广播电视台发布的AIGC应用集成工具Scube(智媒魔方),集合多模态素材识别、自动生成稿件和视频自动剪辑等功能,为新闻报道提供高效内容生成和处理工具。例如,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上海广播电视台利用Scube,实现现场实况内容整理、新闻稿件生成、视频字幕生成等全套新闻制播服务,同时通过智能横屏转竖屏、多语种翻译等功能,使内容适配不同平台、不同语言用户需求,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与全球用户的互动。
江苏台自主开发的AI Hub智能工具平台,涵盖智能写稿、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乐等功能,自主开发的荔拍短视频、智能剪辑、新闻直播智能拆条等生产应用工具,实现素材的快速匹配、拼接和智能分发,让内容创制更加便捷。
北京广播电视台的“AI智作平台”为台内节目制作提供全方位AIGC技术服务。如2025年北京台春晚播出的AIGC短片《生肖今晚要换班》,以新兴技术结合传统生肖文物,取得良好传播效果;“龙年AI就福你”互动小程序通过用户肖像生成国潮拜年短视频,实现5000万级社交传播,在内容宣发与运营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浙江广电自主研发的“ZMG智媒果AIGC创作平台”,囊括文本创意、智能绘图、AI视音频创作等工具,支持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等多种功能。山东广播电视台以闪电云平台为核心基座,推出一系列智能应用产品,如“闪电成章”“智能小融”“智能审核”“融媒百宝箱”“AI文稿助手”等……这些应用大幅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和质量。
今年年初,DeepSeek引发全球关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广电媒体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
席鲁江
谈及DeepSeek应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技术研发部副主任席鲁江介绍,目前DeepSeek主要被视为一种工具,若想真正释放巨大潜力,关键在于将其与具体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多样化智能体。他透露,江苏台正积极探索这一领域。“我们的目标是整合DeepSeek功能,构建完整的业务流程。”
网络视听平台积极布局AI赛道
赋能内容制作 提升用户体验
近两年来,网络视听平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赛道,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2024年,芒果TV投入超10亿元研发资金,构建“芒果大模型+智能体平台+超算云”技术底座。其自研的芒果大模型成为广电行业首批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的大模型,以此为基础的“芒果智能体平台”孵化70余款应用,技术深度赋能内容创制全流程。
爱奇艺依托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持续建设智能制作系统,通过管理层面(如制片管理系统、商业智能系统等)和制作层面(如虚拟拍摄、制作上云等)的双向促进,推动影视行业从决策、管理到制作的全流程转型升级,提升内容制作流程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
目前,爱奇艺已经在策划、制作、宣发、运营等多个领域实现AI的广泛应用,并围绕创意、生产、分发等环节,开发剧本工坊、影像工坊、虚拟制作系统、奇声配音系统、影视制片管理系统、星罗剧情理解平台等AI工具。在近期举办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全新发布自研QClip一体机升级版,进一步提升影视工业化水平。
腾讯视频一直积极探索AIGC在影视制作全流程的应用落地。目前,AIGC已经能够在创意开发、剧本分析、视觉预演、拍摄制作、后期制作、营销宣发等核心环节为创作赋能,覆盖影视制作的前、中、后期。
自2023年起,快手全面启动AI战略,打造包括快意语言大模型、可图图像生成大模型、可灵视频生成大模型等在内的大模型矩阵,以及女娲数字人直播、智能客服π、磁力开创AIGC短视频素材等AI业务应用产品,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态布局。其中,快手推出的“可灵”大模型,向用户提供人工智能视频生成服务,已快速迭代20余次版本,吸引1000多万用户。截至2025年2月底,累计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
B站于2024年首次公布自研大语言模型index,该模型应用于AI字幕,支持中、英、韩、日、泰语等近10种语言的实时翻译。此外,B站推出的AI应用工具必剪Studio,集成“数字分身”和“音色定制”两大核心功能,可帮助出镜创作者和录音创作者提升创作效率。
在用户智能交互方面,网络视听平台借助AI技术,为观众带来个性化观剧及互动体验。爱奇艺近期推出“跳看”和“桃豆”两大功能。前者通过AI对视频画面深度分析,精准定位推动剧情发展的精彩点,用户仅需上下滑动屏幕,即可在叙事精华点间自由跳转。个人智能助手“桃豆”,涵盖搜片、荐片、客服问答、畅聊内容等。值得一提的是,“桃豆”还可化身IP角色,保留角色性格、语言风格和世界观设定,与粉丝全天候互动。
芒果TV推出“云导播”“芒核弹幕”“芒果合唱团”等以AI技术为基底的互动产品,助力芒果TV用户互动量、互动时长增长。优酷推出AI对话类影视搜索引擎“AI搜片”,该功能支持模糊搜索、多轮对话及角色化互动,覆盖全网百万级影视资源,为用户推荐更个性化的片单。腾讯元宝开发AI角色对话及剧情互动、角色COS等功能,提升用户追剧体验。这些轻量化AI产品为长视频平台的运营与宣发带来更多可能。
智能视听开启新篇章
广电视听行业是较早响应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的行业之一,人工智能也为中国广电视听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机遇。
林云川
上海广播电视台技术中心主任、上海东方传媒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林云川表示,计算资源的投入是广电媒体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因素。随着人工智能模型复杂度不断提高及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对算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公有云与自有算力相结合的模式可能会更加普遍。此外,模型功能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不仅在内容生成方面,如视频生成、数字人主播创建等领域进一步发展,还将在内容理解、媒资编目、智能推荐等方面得到深入应用,助力广电视听行业实现内容创作、传播和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推动行业朝着智慧化、个性化、创新化方向迈进。
席鲁江认为,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面对当下的人工智能风口,技术与内容、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一条正确道路。广电视听行业正站在由众多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所催生的颠覆性变革的门槛上。首先,这一变革将影响行业各个岗位,如AI视频、AI配音、AI作曲,甚至AI主持人、AI客服等应用的引入,已使相关岗位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流程发生改变。
其次,人工智能的开源性和开放性特质,将影响广电业务的技术发展方向,也近乎拉平各单位之间的技术差距。在此背景下,广电技术部门的角色正悄然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技术支撑与运维,而是凭借人工智能的强大动力,为产业拓展更多可能性和应用场景。
最后,广电行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行探索,将助力广电向其他行业拓展,加速构建“广电+”产业发展模式。
“未来已来,智能视听是广电视听最终形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认为,要扩大开放,打造全球性AI视听平台;要以人为本,以人类智慧规范引导人工智能。一是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规范,明确人工智能使用范围;二是加强技术保护和商业保护,加快建立视听行业版权授权与收益体系;三是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创意应用标准。加快制定人工智能创意评估体系,根据人工智能对创意的参与程度,开展内容分级管理。
特别策划|广电视听智能化跑出加速度
广电视听智能化跑出加速度
AI驱动 多维重构广电视听行业生态
AI技术重塑内容生产链
众议广电视听智能化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来源:综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