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创立于2014年,是亚太地区领先的影像艺术收藏平台。2025年5月8日至11日,第10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重返上海展览中心。
第10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上海展览中心,2025年
图片来源: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创立于2014年,是亚太地区领先的影像艺术收藏平台。2025年5月8日至11日,第10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重返上海展览中心。
/
如果让笔者用一句话来形容2025年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我认为它像是对这座城市的一次高密度曝光,不仅是对当下人们视觉经验的总动员,更是一场对如今影像艺术系统的年度盘点。
第10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上海展览中心,2025年
图片来源: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今年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汇聚了来自全球20 多个城市的100多家优质参展伙伴,不乏成熟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和引人瞩目的新锐艺术家,重新定义了影像在当代艺术中的新语言和可能性。从静态影像中摄影术的纪实传统到录像艺术的介入性实验,再到今日AI图像生成所带来的独特视觉体验,我们所看到的,是影像,也不只是影像。
参展的各个画廊带来了风格各异的影像艺术作品,观众目之所及处,也是对自身情感容量的无限扩展。
常青画廊展位,影像上海艺博会现场
已多次返场的常青画廊,此次携巴西艺术家乔纳斯·德·安德拉德(Jonathas de Andrade)与意大利艺术家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极具辨识度的作品亮相,以“摄影机”的机械之眼作为义肢,带领观众超越静态影像表面的凝视,将目光推向更复杂的直觉经验与情感体验。
乔纳斯·德·安德拉德,《喉咙哽咽》片段,2022
图片来源:艺术家及常青画廊
乔纳斯·德·安德拉德的影像作品《喉咙哽咽》(Knot in the throat),通过视觉的动态性的捕捉,巧妙地将人类的五种感官放大至极致。艺术家邀请了一群年轻人参与私人动物园中的蟒蛇表演,影像画面通过急速的镜头推进与交替,强化了危险物种与人之间的“共处”与“混战”,巨蟒攀绕人身,每一个镜头的推进都像是对身体某一部位的攻击或探索,增强了观看过程中的身体感知与参与感。
乔瓦尼·欧祖拉,《无题》,2025
图片来源:艺术家及常青画廊
而乔瓦尼·欧祖拉本次的创作可以看作对“无限”和“探索”这两个主题的概念化呈现。在《临时建筑中的无尽之路》(Endless Path in Temporary Structure)与《无题》系列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光与影、纵深与视觉重心的操控,打破了传统的视觉框架。
看似废墟的隧道,初看是一个庇护所,随后安全感被打破,未知与恐惧蔓延,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常规之外的世界:墙上的壁画及涂鸦作为前景清晰可见,展现了表面的日常与现实,而地平线则悄然显现在远方,通过窗户与开口的形式,巧妙地引导观众的视线向远处延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学平衡。光影与物理结构此时并非单纯的视觉元素,而是情感和意识的载体,推动着个人经验的无限边界。
贝浩登展位,影像上海艺博会现场,摄影:包梦琪
图片来源:艺术家与贝浩登
同样呈现了对感官维度扩充的,还有贝浩登画廊呈现的艺术家苏菲·卡尔(Sophie Calle)、莱斯利·休伊特(Leslie Hewitt)与JR的作品,这三位艺术家虽然风格各异,但他们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形成了一种引人深思的对话;其中,苏菲 · 卡尔的创作则通过多种维度的融合,极大地延伸了形式(装置)对情感维度的构建,是个人记忆、脆弱感与时间流逝如何转化为强大艺术表达的绝佳示范。
贝浩登展位,影像上海艺博会现场,摄影:包梦琪
图片来源:艺术家与贝浩登
作品《请等我》(Wait for Me)以组合形式呈现: 一张两岁女童脸庞的照片,以及一段打印在 100%棉纸上的文字,文字摘自卡尔对一次发生在多维尔海滩的往事的回忆,记忆在画面上转化为一场关于孤独与渴望的情感追溯。棉纸也为作品增添了一种触感的维度,使观者也能通过“触觉之眼”观测到艺术家童年的脆弱世界,站在此时此地触摸过去,不仅仅是对记忆的再现,更关乎在时光流逝之后依然未曾消散、延绵至今的情感。
杨福东,《雍雀 之三》,2024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而在香格纳画廊的展位上,由M+博物馆及巴塞尔艺术展联合委约杨福东制作的黑白电影《雍雀》的同名系列摄影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一部深具时空交错感的“建筑电影”,《雍雀》拓宽了“摄影”的艺术形式,使其成为一个多维度的、动态展开的艺术表现。
杨福东,《雍雀》,于M+博物馆幕墙呈现,2024
图片来源:M+博物馆
最初在M+幕墙放映时,本地观众来来往往,在交错的时间流动中将影像画面与香港独特的城市景观、声景交织,个人与城市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时空交错、画里画外“播出”。当《雍雀》移动到上海,观众在上海的空间、声景与城市记忆中融入香港的“伍先生”,沉浸于交错的时间流动中,在《雍雀》独特的影像语言和时空错位的叙事结构中逃逸。
回归到摄影艺术本身,在本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影像艺术早已不是艺术系统中的边缘技艺,而是其语言体系中最活跃、最不稳定,也是最具渗透性的媒介之一。
马刺画廊展位,影像上海艺博会现场
今年首次参展的马刺画廊,将焦点放在艺术家邢丹文1989至1999年的重要创作阶段,深入梳理她在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之间的徘徊与突破。邢丹文的作品常常以“个人书写”切入中国社会的变化,在快速更迭的时代背景下,镜头下的个体既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社会变迁的亲历者。
她自言“让作品替我说话”,以极为冷峻和深情的视角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经验。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新时期的工厂女工、变革中的家庭成员,还是大城市边缘的小人物,邢丹文都以准确而克制的影像语言,将他们的困惑、挣扎、希望与幻灭捕捉得细致入微。
雷安乔,《少女城:莫比乌斯环》,2025
图片提供:PETITREE
而来自深圳的PETITREE画廊本次带来了艺术家雷安乔的个人项目,聚焦于影像、身体与情绪的复杂交互。雷安乔常驻香港,擅长用细腻柔和的影像语言揭示亲密关系和身体感知的变化。她的作品常以现实生活中的微小体验为起点,强调身体经验以及情绪的表达。
为打破影像的“纯净”边界,雷安乔尝试了多种带有“破坏性”的成像方式。例如,她曾用荧光棒捶打感光相纸,或将相纸浸泡于不同溶液,形成表面斑驳、结构撕裂的效果,使画面呈现“被污染的纯洁感”。
PETITREE展位,影像上海艺博会现场
比如,此次博览会中,雷安乔的《唇中池塘》(2024)、《桃色受刑房之窗》(2024),以及《少女城 : 莫比乌斯环》(2025)等代表作,都把纯真、欲望与焦虑并置,看似轻松的影像背后隐含着焦虑与不安。
孙灿,《冰淇淋之神》,2024
图片来源:艺术家及Mandy Zhang Art
伦敦的Mandy Zhang Art画廊则通过孙灿的作品,来展示影像对日常经验的重新编码与幽默诠释。在孙灿的新作《飞蛾扑火》(2020)与《冰淇淋之神》(2024)等系列中,他继续以幽默和自嘲的方式,把“微不足道”的物件经过夸张的重组,制造出既熟悉又荒诞、既日常又反常的视觉图像。
第10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上海展览中心,2025年
图片来源: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从邢丹文纪实与观念交错的“反叛”语法,到雷安乔通过身体经验带来的“被污染的纯洁感”,再到孙灿幽默诠释日常的视觉喜剧……影像,当然还是影像,但它更关乎现实的多重维度和生命的可见与不可见。除了上述艺术家及画廊,在今年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还有更多机构带来的多元视角,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投射自我的入口。
在逛遍亮点画廊和新锐项目之后,不难发现,真正让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变得立体、有温度的,其实远不止那些被“框”进馆内的画廊展位。
作为城市与艺术界的年度聚会,博览会的吸引力同样体现在“画廊之外”的丰富内容:如本届展会邀请到的多位独立摄影师和策展人,他们以自组织小型展览、展中展、艺博会同步放映等形式,为公众带来跨界叙事与个人视角。与此同时,许多博物馆、非营利机构、城市空间也在同期策划了主题展览、影像市集等各种形式活动,与博览会形成散点联动。
第10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上海展览中心,2025年
图片来源: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其实当代艺术博览会的体验,早已超越“画廊+作品”的传统设定。艺术正通过影像的渠道向更广阔的现实蔓延,它介入我们的日常,也翻新着观赏的逻辑。在带走一件作品之前,大多数人是从带着那种“我仿佛理解到了点什么,又觉得有点好玩”的表情开始,走进影像的魅力深处。
《收藏/拍卖》杂志陈列于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夏季刊全新上市,欢迎各位读者前往誌屋展位翻阅
第10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影像”作为起点,通往更多可能。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文刊载于《收藏/拍卖》2025年夏季刊
原标题《影像的延展与反叛: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漫游》
作者:黄子
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系毕业
喜欢晚清民国文献与电子游戏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收藏·拍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