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古都洛阳城东的夹马营,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据说他出生时红光满室,异香经宿不散,故得小名“香孩儿”。他便是赵匡胤。其父赵弘殷,乃后周禁军将领,母亲杜氏,亦非寻常妇人。关于赵家祖籍,历来说法不一,《宋史》载为涿郡(今河北涿州),亦有
01夹马营中龙潜日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古都洛阳城东的夹马营,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据说他出生时红光满室,异香经宿不散,故得小名“香孩儿”。他便是赵匡胤。其父赵弘殷,乃后周禁军将领,母亲杜氏,亦非寻常妇人。关于赵家祖籍,历来说法不一,《宋史》载为涿郡(今河北涿州),亦有文献指其祖上曾居保州(今河北保定清苑区)。无论源出何处,赵匡胤的血液里,无疑流淌着武人的基因。
赵弘殷好儒,亦重武备,希望儿子文武双全。赵匡胤年少时,确曾在学馆读书,也曾受学于宿儒辛文悦,研学“五经”。但他似乎对弓马骑射更具天赋,“学骑射,辄出人上”。他天性豪迈,颇具胆识。曾有烈马不受控,他竟不套笼头便纵身上马,马惊奔城楼,将他额头撞上门楣,坠于地上。旁人以为必死,他却缓缓起身,追上烈马,翻身再上,毫发无伤。少年意气,可见一斑。
然而,早年的赵匡胤并非循规蹈矩之辈。他性情强横,行事冲动,甚至有些浪荡,不免惹是生非。成年后,为求功名,他离家远游。先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未获重用。再投随州刺史董宗本,又因与其子不睦而离去。辗转至襄阳古寺,遇一老僧点化,劝其北上。于是,他投向了当时正与李守贞作战的后汉枢密使郭威。几经波折,终于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代汉建周后,补任东西班行首,入了禁军序列,正式踏上军旅仕途。不久,他又被郭威养子、开封府尹柴荣(即后来的周世宗)看中,调入麾下,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潜龙在渊,只待风云际会。
02高平关下初试锋
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给了赵匡胤施展才华的舞台。即位未久,北汉勾结契丹南侵,柴荣御驾亲征。高平(今山西晋城)之战,成为赵匡胤崭露头角的关键一役。
战事初起,后周右翼军溃败,形势危急。赵匡胤时任柴荣亲兵副将,他与主将张永德各率两千精兵,挺身而出。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极大鼓舞了士气。周军将士奋勇反击,终获大胜。此战,赵匡胤功不可没。战后,他被破格擢升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进入后周高级将领行列。
柴荣锐意改革,决心整顿禁军。赵匡胤积极参与,汰弱留强,选拔精锐,扩建殿前司禁军。后周禁军战力大增,号称“兵甲之盛,近代无比”。赵匡胤也借此机会,在军中广结人脉,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结为“义社十兄弟”,并提拔亲信,逐渐在殿前司培植起自己的势力。
随后数年,赵匡胤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显德三年(956年),随军伐南唐。涡口之战,大破唐军。清流关之战,生擒唐将皇甫晖。扬州危急,他奉命支援,稳定军心,并在六合大败南唐援军。战功累累,使他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加定国军节度使。显德四年(957年),再征南唐,攻寿州,克濠州,为后周夺取江北之地立下汗马功劳。他先后改任义成军、忠武军节度使,位高权重。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伐契丹,赵匡胤任水陆都部署,顺利拿下瓦桥关。然而,柴荣途中病重。弥留之际,他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这是禁军最高统帅的职位。不久,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主少国疑,手握精锐禁军的赵匡胤,已然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03陈桥驿晓星扶日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边关急报,北汉与契丹联兵南下。后周朝廷,由宰相范质等人主事,未能详察军情真伪,仓促派遣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禁军主力北上御敌。
正月初二,大军出征。当晚,部队驻扎在京城开封东北二十里的陈桥驿。夜色中,军营里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当今皇帝年幼,我等拼死杀敌,谁能知晓功劳?不如先拥立赵点检为天子,再行北征!”此言迅速在将士中散播开来,兵变的情绪被悄然点燃。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来的宋太宗赵炅)与心腹谋士赵普等人见时机成熟,便导演了一场“好戏”。据史书记载,将士们涌入赵匡胤的营帐,当时他假装酒醉未醒。众人不由分说,将一件预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然后纷纷下拜,高呼万岁,声震数里。赵匡胤故作惊愕,推辞不受,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帝,须听我号令,否则我不能做你们的主。”众人齐声应诺:“唯命是从!”赵匡胤随即下令,回师开封后,不得惊扰太后与幼主,不得侵犯朝臣,不得掳掠府库市井,违者族诛。
大军随即回师开封。城中留守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早已是赵匡胤心腹,闻讯立即开门接应。唯有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试图抵抗,旋即被部下王彦升斩杀。兵变过程几乎兵不血刃。宰相范质等人此时方知中计,但大势已去,只能俯首听命。翰林学士陶谷甚至早已备好禅位诏书。正月初四,赵匡胤在崇元殿接受周恭帝“禅让”,正式登基称帝。因其发迹前的藩镇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定国号为“大宋”,改元建隆,定都开封。
关于“陈桥兵变”,《宋史》等官方记载多称赵匡胤事前不知情,乃被将士所逼。然而,事件过程诸多细节,如谣言散布、黄袍预备、心腹接应、禅位诏书等,都显得过于巧合。现代史家普遍认为,这更像是一场由赵匡胤及其核心集团精心策划的军事政变。无论真相如何,赵匡胤成功地抓住了历史机遇,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后周的统治,开启了宋朝的历史。
04杯酒之间收兵甲
赵匡胤登基之后,并未陶醉于九五之尊。他深知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人跋扈之祸。如何巩固政权,结束分裂,是他面临的首要问题。他采纳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同时着手进行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首先是稳定内部。建隆元年(960年),他迅速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接着,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他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酒酣耳热之际,他故作忧愁地说:“我若无诸位,焉能至此?但我做天子,实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夜夜不得安睡。”众人惊问其故。他答道:“这不难理解,天子之位,谁不想坐?”石守信等人惶恐跪拜,表示绝无二心。赵匡胤进一步说道:“就算你们无异心,难保你们部下不生贪欲,一旦将黄袍加于你身,届时身不由己!”他随即“推心置腹”地劝告大家:“人生苦短,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大藩,多置田宅美业,为子孙立长久之计;再多养歌儿舞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疑,岂不美哉?”次日,石守信等人纷纷上表称病,请求解除禁军职务。赵匡胤顺水推舟,一一批准,授予他们地方节度使虚衔,赏赐丰厚。这便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开宝二年(969年),他又以类似方式,解除了王彦超等地方藩镇节度使的兵权,让他们留驻京师,担任环卫官虚职,改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通过这两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兵不血刃地收回了军权,基本解决了唐末以来困扰中原王朝百余年的藩镇割据问题。
在收拢军权的同时,赵匡胤在行政、财政、司法方面也推行集权措施。行政上,派遣文臣出任知州,并设通判为副,互相牵制,监督州事,直属中央。财政上,规定地方赋税除少量留用外,大部分上缴中央,由转运使负责押送;实行盐、茶、酒专卖。司法上,规定死刑必须上报中央复核;设县尉负责地方治安,剥夺镇将私设武装之权;改各州“马步院”为“司寇院”,选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他还设立“封桩库”,储存国家财政盈余,意图有朝一日赎回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一系列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宋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内政巩固的同时,统一战争也在逐步推进。依据“先南后北”方略,宋军先后出击:乾德元年(963年),趁湖南内乱,假道荆南,袭取江陵,灭荆南高氏;随即南下,平定湖南周保权。乾德二年(964年),发兵灭后蜀孟氏。开宝三年(970年),灭南汉刘氏。开宝七年(974年),发大军渡江,于次年灭南唐李氏。至此,南方割据政权基本被扫除。唯有北方的北汉,在契丹支持下,宋军两次征伐(968年、969年)均未成功。统一大业,尚未最终完成。
05万岁殿前烟云散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京城汴梁大雪纷飞。皇宫万岁殿内,宋太祖赵匡胤召其弟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史载,二人对酌,屏退左右。宫人远远望见烛影摇曳,晋王时而离席,似有不安之态。饮至深夜,赵匡胤以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一说“好为之”)。随后,赵匡胤解衣就寝,鼾声如雷。次日清晨,这位开国皇帝被发现已在寝殿中溘然长逝,年仅五十岁。
太祖之死,疑窦丛生,成为千古之谜。北宋中期僧人文莹所著《续湘山野录》中这段“烛影斧声”的记载,暗示了赵光义弑兄篡位的可能。而司马光《涑水记闻》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太祖驾崩时,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太祖第四子)入宫。王继恩却私自前往晋王府,告知赵光义死讯,并力劝其即位。赵光义犹豫之后,趁雪夜入宫。宋皇后见来者是赵光义,惊愕之下,只能哭诉:“吾母子性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则流泪道:“共保富贵,无忧也。”此说似乎排除了赵光义在现场行凶的可能。
然而,太祖正值壮年,突然死亡,且帝位未传于子(次子赵德昭已26岁,四子赵德芳已18岁,皆非幼童),而是传于弟,这本身就与传统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为此,赵光义即位后,抛出了所谓的“金匮之盟”。据称,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危时,召赵匡胤与赵普入宫,留下遗命:因后周亡于主少国疑,为保大宋江山稳固,应兄终弟及,由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再传位给弟弟赵廷美,最后传回给太祖之子赵德昭。赵普奉命记录,将盟书藏于金匮。
“金匮之盟”的说法,疑点重重。其一,如此重要的盟约,为何在赵光义即位之初秘而不宣,直到五年后才由赵普“密奏”揭示?其二,盟约前提是怕主少国疑,但太祖去世时其子已成年,前提已不存在。其三,《太祖实录》经赵光义多次修改,早期版本并无此记载。其四,涉及盟约的关键人物,赵德昭(979年被逼自杀)、赵德芳(981年暴卒)、赵廷美(984年被贬忧死),均在短时间内离奇死亡。这使得“金匮之盟”更像是赵光义与赵普为掩盖其得位不正而精心编造的谎言。加之赵光义即位未逾年便仓促改元(977年初改开宝九年为太平兴国元年),更添心虚之嫌。
历史的真相,已湮没在重重迷雾之中。赵匡胤,这位起于行伍、终结乱世的开国之君,其生命最终章的落幕方式,竟与其开创的王朝一样,留给后世无尽的遐想与争议。他被谥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他所建立的宋朝,虽然未能完全收复故土,且长期面临北方强邻的压力,但其在经济、文化上的辉煌成就,以及相对开明的政治风气,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那位在夹马营出生、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乱世英雄——赵匡胤。
来源:猴哥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