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艺术家芳华计划”,开放长期报名通道,旨在打破束缚,把空间交给各个领域的青年艺术家,创作全新的艺术体验,探索艺术与城市生活融合的新方式。
青年艺术家芳华计划
非同一性的星丛
——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广东•惠州)
CONSTELLATIVE OF NON-IDENTITY
JING ZHONGYUE FUTURE ART ITINERANT EXHIBITION
(HUIZHUO, GUANGDONG)
“青年艺术家芳华计划”,开放长期报名通道,旨在打破束缚,把空间交给各个领域的青年艺术家,创作全新的艺术体验,探索艺术与城市生活融合的新方式。
2025年5月15日,由一粮文化产业发展(广东)有限公司主办的“非同一性的星丛——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广东•惠州)将在东江粮仓满庭芳收藏馆正式拉开序幕。本次展览由著名艺术批评家、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顾振清担任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常培杰担任学术主持,展期将持续至2025年7月25日。
学术顾问 | 顾振清
Academic Advisor:Gu Zhenqing
学术主持 | 常培杰
Academic Host:Chang Peijie
策 展 人 | 趙雲飛
Curator:Zhao Yunfei
艺 术 家 | 井中月
Artist:Jing Zhongyue
展期 | Duration
2025/05/15 — 2025/07/25
May 15, 2025-Jul. 25, 2025
工作日 Working day 14:00-22:00
节假日Holidays and festivals 10:00-22:00
主办方 | Organizer
一粮文化产业发展(广东)有限公司
地点 | Location
大湾区东江粮仓生活美学街区 | 满庭芳收藏馆
▲井中月 非同一性的星丛 木板综合 45×60cm×32 2020—2022
艺术家自述
近年来,我开始重新思考一些终极问题。受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哲学家阿多诺所提出的“非同一性”认识的星丛理论的启发,“时间无尽永前、空间无界永在、质量无限永有”的“宇宙”成为我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我不断在自由与理性、幽暗和虚空、创生与终寂、起源与归宿等命题上展开思考。
宗白华先生曾讲:“人格之美又以宇宙观哲学观为基础。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宇宙意识决定了什么样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同时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艺术才是理想的艺术”。以论者所见,人类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宇宙观。从“盖天说”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直至相对论所缔造的“现代宇宙观”,人类文明经历了巫术、神学、哲学、科学等阶段,人类的认知突破和思想发展与世界观转向和宇宙观更新有着紧密关联。由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人类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存在天然的互动关系,基于他们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立场、贡献和表达的研究。为世人展现出艺术与其他文化“同频共振”的复杂图景,共筑人类文明伟大的历史进程,见证人类思想激烈的时代变革。
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的经典美学名作,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堪称一座恢宏的“美学迷宫”,呈现了“非同一性”的世界观念,建构出“去总体性”的星丛模型。阿多诺在《最低限度的道德》中提出“全体是不真的”,进而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坚信的“真理是全体”的理念进行反叛,取而代之的是主张相对性的多元主义观念。强调差异性、关联性、非同一性的分布式网络系统是其显著特征。由此对“黑格尔式”的合经验逻辑、线性进化,并受“历史决定论”所支配的历史观进行超越,进而达到去除中心化、批判一元论、解构整体秩序的目的。
阿多诺的美学思想避开了对美学本身命题的探讨,转而关注社会机制的文化批判和现代艺术的美学批评。这使得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具有未来的预见性和现实的有效性。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著称于世的美国历史学家马丁•杰在《法兰克福学派史》中将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比喻为“漂流瓶”,以此暗示阿多诺美学思想的未来意义。
在我看来,艺术创作不是一种匠人式的生产劳作,而是一种哲人化的思想创造。相对于框定在既定观念规范下的理论,艺术史艺术更需要一种能够产生思维更新和观念转向的启示。只有当创作主体有意拒绝将自己纳入“真理的总体”之中,才有可能打开一条解构整体的裂缝。
文 / 井中月
2020年12月12日
撰写于北京寓所
WORKS APPRECIATION
作品欣赏
▲井中月 暗能量•引力场 亚克力综合 1222×122cm×4 2025
▲井中月 椭圆星系 亚克力综合 120×120cm 2025
▲井中月 气泡星云 亚克力综合 122×122cm 2025
▲井中月 球状星团 亚克力综合 120×120cm 2025
▲井中月 聚集的尘埃 亚克力综合 120×120cm 2025
相关评论
井中月的作品独特,具有实验性、探索性和不可控性,画面系统、思路清晰且制作精美。但其作品也存在过于制作、图像化、精致化的问题,可能会陷入另一个误区。我认为,绘画艺术不仅是图像制作,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观念表达。
井中月的作品中心是对光的叙事,展现各种光的启示,如闪电、极光、星辰等,体现光的丰富性和人的情感体验。他的作品还展现了对人与自然、天地景象、生命处境的探讨。同时,还蕴含着对人文关怀、信仰思考和生命精神的探索。
他以光作为创作主题,并且对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并非通过文字,而是通过绘画图像语言来展现,运用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使画面异常丰富。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闪电之光”的捕捉与表现。从自然主义的立场出发,井中月冷静地记录下闪电的形态,并将其呈现在画布上。当这些不同形态的闪电之光被捕捉并组织在一起时,它们不仅仅是一系列图像的堆砌,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力量感,这种力量源自绘画语言本身,更核心的是光的语言所带来的震撼。
井中月作品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选择的魅力。他的作品主题和表达方式与常规绘画截然不同,这种独特的选择引发了观众的兴趣和思考。第二,制作精良。画面制作精细且耐看,这种精致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性唯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和他内心的表达。第三,思考的魅力。每幅作品都能引发观众的回味和思考,这得益于他美术史论的功底。他在硕士阶段学习的西方美术史、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以及美术批评等课程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作品的摆放与现场感。展览的现场布置和空间感设计非常讲究,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视觉效果。
尤其是他对叔本华和阿多诺的理论感兴趣,画面展现出既主观又客观、既具象又抽象的并置。他作为有理论背景的艺术家,其画面表现自然形态时既有着落又不单薄,形成独特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这是他多年来学术积累的成果,值得专家品鉴。
郭雅希
著名美术史学者
天津美术学院原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
天津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井中月的展览涉及三个核心议题:观念绘画的定义、展览主题的阐释,及其作品的风格学与图像学分析。
观念绘画是艺术与哲学整合的产物。井中月的作品在中西方哲学间架起桥梁,展现了两种哲学的对话。其展览主题批判了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倡导回归自然,体现了对“无我之境”的追求。
首先,井中月的作品分为三个系列:要有光、星丛和无人区。要有光系列以闪电、极光、彩虹等自然之光为主体,融合了西方自然主义与东方意象绘画的要素,空旷而神秘;星丛系列则运用特殊材料和独特技法,如荧光色、镭射粉、微喷、铺撒等,创造出闪闪发光的视觉效果,展现了对浩瀚宇宙的认知和探索;无人区系列则深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表达了对生命处境的关怀与反思。
其次,井中月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学反思,不仅对中国传统哲学,如老庄思想、禅宗美学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阐释,还巧妙地融入了西方哲学思想,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对意志与表象的阐述、阿多诺的解构主义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反叛,以及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哲学等。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使得井中月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作品不仅是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更是一种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的倡导。通过浩瀚的宇宙空间和纯净的夜间天象的图像展示,井中月引导观众脱离纷繁的世俗社会,走向一种更为纯粹的美学体验。这种以图像为载体的哲学思考,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观众的审美视野。
此外,他的作品不仅跨界融合了架上绘画、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更通过独特的视觉元素和技法,传达了深刻的哲学和美学思考。井中月的绘画仿佛是用图像的方式展示中西方哲学文本,呈现出一个全面的哲学与美学思考体系。其作品中流露出的理性思考,让人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艺术与哲学的厚重著作。
黄丹麾
著名美术理论家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井中月以艺术家身份展现其对当代艺术的追求和理解。他的作品强调艺术的超验维度,这在追求现实价值的当代社会中尤为难得。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不同于传统文化的外在超越性,这是西方珍贵的精神传统,不只是另一种文化,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基础。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超越与西方外在超越的区别。井中月的作品展现了当代艺术不断反思演化的趋势,也提醒我们要超越现实,重新审视全人类的共同历史和未来。
一般而言,世界由天、地、人三部分构成。中国古代的整全世界观追求天人合一、天地人和,西方世界在反思现代性时,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当代哲学家也提出要回到天地神人的古典世界关系。天、地、人,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结构,一旦其中一个因素发生突变,就会带来整个结构的坍塌以至成为废墟,比如现代性废墟正是人本主义带来的历史危机。
毫无疑问,在被造物的世界里面,人类是最尊贵的存在,也是万物的管理者。但是,人性的张扬不可以越过稳定世界关系结构的界限,人文主义如果成为人定胜天,现代性的异化就不可避免。如此看来,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稳定是一个理想关系,现实中只是相对稳定,张力之间的平衡蕴含在稳定之中。因为人性独有的自由意志,破坏稳定关系的往往是人类自己,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是人性危机和人性灾难。试问,瘟疫和战争哪一个的源头不是归结到骄傲的人性本身?
如果,所有人类忽然离开世界,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当世界独有天地,会是怎样的景象?
井中月的艺术作品从此处切入,设想了一个独有天地的伟岸世界。大地广博无垠,星光灿烂辉煌,天际神秘高远,从亘古直到永恒,都是应然的样子。作为人类,芸芸众生寄生于世大多苟且偷生,几乎已经忘记了都市之外自然本来的模样,也不曾想过人性的纯粹和干净是什么?满目皆是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所以,需要有一种方式比如艺术,唤醒我们人性中沉睡的良知,让我们从超越的视角审视内心,追问世界本来的景象。
井中月的作品分为三个系列:要有光、星丛、无人区。自上而下,也自内而外,描绘了一个未被人类干扰的天地世界,伟大而壮观,与现实中熙熙攘攘的人间世界分别为圣。
当世界独有天地,只是一个假设,但为了其中人性的归回,主动假设就成为充满张力的理想。世界需要乌托邦,正如人性需要回归。
郝青松
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
角聲宣教士学院艺术课程主任
我对井中月的作品印象深刻,但也感到难以准确定位。他的绘画难以简单地归类于中国传统山水画或西方风景画的范畴,它们既超越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也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客观再现。他的绘画展现了航空航天时代的天地景象,既有人类视觉所见的东西,也有借助天文科技成果间接看到的遥远星空。他的作品聚焦于星空与大地这两个自古以来便引人遐想的主题,却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法呈现,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
首先,井中月的作品在题材上实现了创新。他选择了宇宙星空与广袤大地作为创作对象,这些元素古老而永恒,在他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不仅仅是在描绘这些景象,更是在探索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题材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心,也反映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深邃思考与独特视角。
其次,井中月在绘画技法上同样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他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视角限制,引入了仰视与俯视的新视角,使观众能够以一种见所未见的方式去感受星空与大地。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此外,井中月还巧妙地运用了综合材料,将传统油彩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立体感又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效果。这种技法上的创新,无疑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他以新的视觉经验,同时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语言形式,拓展了中国已有绘画语言和材料的边界。
井中月的作品背后有明确的精神指向和价值观,反映了他的知识背景和接触到的人的影响,具有超越社会和肉身、追求灵魂和精神价值的特点。我认为井中月的创作已具有独立面貌,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和可辨识度。他的创作体系在当今艺术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构建了一个新的视觉与心灵的世界。
我期待并相信他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
王端廷
著名艺术批评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艺术价值的判断需要五个基本要素支撑,即媒介、技术、语言、符号、观念,艺术史的演化在于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将它们进行创造性转换以拓展艺术边界。井中月的作品分为三个系列:“星丛”系列,如《黑暗森林》《斜拉之弧》《玫瑰星云》《未发现的星系团》《悬浮的不规则星云》等;“无人区”系列,如《世界是意志的表象》《有陨石坑的天体》《生存痕迹》《不毛之地》《冰湖大雪》等;“要有光”系列,如《乾·天行健》《从天而降》《天地间》《两重天》《金字塔之光》等。这三个系列会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天、地、人的关系。宇宙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井中月主要通过综合材料(如火山灰、沥青、混凝土固化剂等)和绘画媒介(如荧光色、白乳胶、亚克力等)进行艺术创作,进而表达他对世界的认知。尤其是他选择的镭射粉这一特殊材料具有突出的特点。他对于镭射粉的运用使宇宙星云、幽暗空间、自然天象等有了斑斓浩瀚的灵光效果和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彩。
井中月的《非同一性的星丛》将划分宇宙的基本单位“星丛景象”作为主要的符号表达,去感知星空格局的对象。它也是一个非稳定、差异化、关联性的集合体,它们之间拥有相互的约束力和共同的本源,同时以去中心化、多元链接、自由组合而存在。另外,井中月对于作品的构成、色调、关系的把控非常娴熟,有着个人独特的语言特征。
“星丛”系列、“要有光”系列、“无人区”系列的作品分别以仰视、平视、俯视的视角构成,就像一个“造物主”或外星高维生命在规划和营造着这个世界。在“星丛”系列中,他将不同的天体、星系、空洞等进行时空叠加,布满整个画面,建构一个万物互联、无限扩张、奥妙幽暗的“意象化宇宙图景”。如同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组织、微观世界粒子的运行规律与人工智能的链接关系一样,三者实际上有着及其相似的特征,似乎我们的世界是高维意识精心编辑的。同时,要有光系列的声光电气、星丛系列的破碎虚空、无人区系列的荒芜万象,犹如宇宙本体的演化史。由古希腊的宇宙本体自然要素与东方的五行及易经说,中世纪神创的万物有灵与东方的道法自然思想,近代人文主义人定胜天的意志及人类通向未来的科学世……由这几个系列作品呈现出来。
此外,井中月最新的“星丛”系列作品,例如,《宇宙的本质》《非同一性的星丛》《破碎虚空》《三星系统》《狼蛛星云》《悬浮的星系》《暗物质与寻常物》等所表现的星系分类与超深空场、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与暗能量、微波背景辐射与量子纠缠理论等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也逐渐由西方科学宇宙观的引进重合交汇,科学的智生万物、虚实同源、人机合一的新观念打破了人类固守的自然宿命。对于世界的本原的探讨,唯物者与唯心者将意识与物质对立起来。然而,对于物理、生物、天文等新理论的不断发现,其实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虚实同源”的转换关系。
在今天娱乐化的消费时代,短平快的流行趣味盛极一时,井中月作品的图像符号却毅然选择了经典且永恒的主题去诠释未知、神秘和多维的未来世界,尤为难能可贵。这与中国文人画的师法自然、日本物派的无为而为、韩国单色画的纯化语言等有着相同的道法和不同的意指。
“古典主义绘画通过故事性叙事建构一个三维剧场的错觉空间;现代主义艺术试图强化纯形式探索凸显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当代艺术力主转换符号和观念介入社会现场重构新的阐释;未来艺术则借助科学发现关注宇宙真相、技术伦理、人类未来等”。井中月的三个系列创作显然是以当代观念艺术的立场对未来艺术关于人类世转向科学世的反思。
这个世界可能像元宇宙一样是大量空虚的负空间原子或粒子的体素组成,也可能是由造物主精心安排创造的。生命的起源或物质世界运行的规律是那样的精妙合理,我们可能不会同时感知不同维度的平行世界,但它们可能彼此关联,互相牵扯。井中月的系列作品对“虚实同源”的宇宙本质探索,正是智生万物与心物感应启示下对不可割裂的多维世界的艺术回应。
张海涛
艺术评论家、未来艺术学者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特聘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部课题组导师
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
注:本文为节选
ABOUT ARTIST
关于艺术家
井中月
艺术经历
生于河南,现居北京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中国文促会艺术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研究员
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
成都现代风景油画院画家
个展
2024 当世界独有天地——井中月观念绘画巡展(郑州) 郑州彩虹盒子美术馆
2024 当世界独有天地——井中月观念绘画巡展(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2024 当世界独有天地——井中月观念绘画巡展(西安) 西安美术馆
2025 非同一性的星丛——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惠州) 广东满庭芳收藏馆
群展
2020 第二届京津冀青年艺术双年展
2021 时代新象——南京青年美术邀请展
2021 大艺无形——中澳艺术家邀请展
2021 第十一届“画意成都”美术作品年度展
2022 世界——当代中国艺术展
2022 无涯惟智——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第三届作品邀请展
2022 “构•叙—视觉茶经”——当代艺术作品展
2022 时代坐标——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
2022 品格——2022京畿春季油画艺术展
2022 致远纳新——2022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作品展
2022 深圳谷雨艺术节“世界变了”主题展
2022 北京青年油画学术邀请展
2022 第四届国际抽象艺术展
2023 第五届国际抽象艺术展
2023 第23届北京艺术博览会
2024 发现风景——成都现代风景油画院2024年油画作品展
2024 随手的艺术——中国小件艺术作品巡展
2025 诸神皆在——当代艺术家案例展
2025 今日游移——西安青年当代艺术展
ABOUT CURATOR
关于策展人
趙雲飛
策展人 艺术家
东江粮仓艺术主理人
艺术经历
出生于甘肃省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广东
主要个展
2024 平行的去处——赵云飞个展,东江粮仓满庭芳收藏馆,广东,中国
2023 苍穹之下——赵云飞个人作品展,北京徐悲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北京,中国
2023 未知场域——赵云飞作品展,御九龄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18 黑化灰化黑一一赵云飞作品展,10㎡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15 孤独的信仰一一赵云飞个人作品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中国
策划展览
2025 我思·6+2——东江粮仓当代雕塑艺术展
2025 无主代词——郭志锋&吴以强双人展
2024 源远流长——东江粮仓李蕾个人艺术项目
2024 野风吹过——张鸿禹个展
2024 第6届“当代精神”综合艺术展
来源:壹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