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来自30余个国家的74名外交官、学者、工程师及媒体代表分别走进中国建筑总部、滨湖设计总部、沈白高铁项目,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参观,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致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效果。
近日,来自30余个国家的74名外交官、学者、工程师及媒体代表分别走进中国建筑总部、滨湖设计总部、沈白高铁项目,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参观,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致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效果。
走进中建集团:共话“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卓越人才计划”(EPP项目)代表团近日走进中国建筑总部,代表团包括了来自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柬埔寨等23个国家,在工业工程、环境科学、公共政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会上,中国建筑总部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中建在海外业务、双碳业务、ESG管理、海外履责等方面实践和举措;埃及新首都CBD项目和中泰高铁4-3标段项目相关负责人,分享了绿色低碳、智慧安全等创新技术在项目上应用的案例。
“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建筑是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差异?”“‘双碳’目标下的工程领域有哪些新趋势?”“中国建筑在提升ESG管理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互动交流环节,代表团纷纷提问,就全球建筑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讨论、发表观点。
来自阿根廷驻华使馆的Justina Botto感慨说,作为阿根廷外交官,本次参观让我见证了中国建筑在绿色发展、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实践,这些经验不仅为我提供了政策制定的参考,也让我感受到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我期待能将这些宝贵经验带回阿根廷,推动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走进沈白高铁:解锁极寒下的中国高铁“精度”
来自美国、韩国、老挝等国家的10余名文化学者走进沈白高铁项目,沉浸式体验中国高铁绿色建造的创新实践。项目标段包含了3座重难点桥梁工程、一座隧道,均需要在零下30°极寒环境下完成精密施工。吉林外国语大学教师David Charles Burke感概道:“我在中国生活十余年,这次参观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基建的实力。”
深入园池特大桥工程现场,代表团详细了解了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使用智能压实系统、混凝土无线测温湿监测技术等智能化、标准化的施工技术,精准控制施工误差,保障路基填筑均匀,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标准,为工程优质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为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提供更加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中建创新应用了全封闭金属吸声板声屏障技术,确保“车过无声”。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教授、汉学家朴宰雨说道:“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动物保护,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这种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走进中建西南院:探访“会呼吸的”近零碳建筑
“超现代建筑与生态智慧的完美融合,不仅展现了中国建筑的环保理念,还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敬畏”,《布隆迪经济报》记者Benjamin走进中建滨湖设计总部感叹道。从建筑外立面的垂直绿化系统和智能天窗,到屋顶的865平方米光伏板和雨水回用系统,这座“会呼吸的绿色建筑”让来自埃塞俄比亚、埃及等非洲国家的24名媒体代表频频驻足。
在中国建筑绿色建造工程研究中心,代表团近距离体验了多项创新成果,比如ASC装配式墙板阻尼器如同建筑的“智能安全气囊”,平时是普通墙体,地震时却能瞬间吸收能量;辐射制冷涂层通过“8-13微米大气窗口”与外太空辐射换热,反射95%阳光,使建筑表面温度低于室外气温5度左右,有效降低空调能耗。
在中建西南院科技创新展厅,代表团对低噪声高效除霜风冷热泵机组表现出浓厚兴趣。研发人员介绍,该产品以电驱动替代传统化石燃料,通过重构热力循环,实现了连续不间断制热,能够明显改善室内环境舒适度。通过除霜技术改进,增加制热能力14.4%,有效节省采暖费用40%,每年可降低碳排放量130吨,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效应的有机统一。
责编:池 玥
核校:崔 融
审核:汪时锋,王 淇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企业文化部,中建八局,中建西南院
来源:我爱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