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兴安】哈达:让草原弦音声声不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20:42 1

摘要:设计图纸、粘接琴箱、打磨零件、雕刻花纹……经过多道纯手工的工序,一把草原传统乐器四胡已见雏形。兴安盟科右中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达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小心翼翼地调试琴弦,温柔得像抚摸自己的孩子。

设计图纸、粘接琴箱、打磨零件、雕刻花纹……经过多道纯手工的工序,一把草原传统乐器四胡已见雏形。兴安盟科右中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达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小心翼翼地调试琴弦,温柔得像抚摸自己的孩子。

哈达为学生讲解四胡制作要领

作为音乐演奏、情感传递的载体,蒙古族拉弦乐器以独特的外型、音色和文化内涵,在草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蒙古族拉弦乐器所演奏的乐曲,生动展现了草原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一直以来,科右中旗素有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四胡之乡”的美誉。

调试四胡琴弦

据了解,蒙古族拉弦乐器主要分为两大体系:拥有梨形琴箱的 “潮尔类” 和采用筒形琴箱的 “胡尔类”,其中涵盖潮尔、马头琴、四胡等经典乐器。这些乐器的制作技艺是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不仅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宝贵经验,更凝聚着草原人民的匠心巧思,堪称北疆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翻看设计图纸

“这么多年我不仅制作四胡,还不断改善四胡制作工艺,在改进四胡演奏过程中‘跑弦’问题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更多蒙古族拉弦乐器的设计中,让拉弦乐器更受群众喜爱。”哈达深有感触地说。

试用新的四胡成品

在哈达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最新的四胡制作图纸。他将红山文化的玉龙元素与四胡琴身巧妙融合,一把风格新颖的四胡已完成设计,即将进入制作环节。此外,哈达还在马头琴的改良上大胆创新,通过嵌入电子芯片实现琴弦自动对弦,有效解决了传统马头琴演奏中易跑音的难题。与其他工匠不同的是,哈达在手工制作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时,更加注重创新,注重细节、质量、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从选料、雕刻、组装、打磨,一直到调音、上漆等等,每一把琴都由我全程双手打造。”哈达介绍,手工制作蒙古族拉弦乐器需要七八十道工序,耗时长达一个月,正是这种严苛的纯手工工艺,赋予了乐器更醇厚的音色和更高的品质。

查找四胡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他发明研制了蒙古四胡史上第一个“倍低音四胡”,2012年,研制高度为8米的巨型四胡,并在第五届全国中国马速度大赛开幕式上成功演奏曲目,2019年研发新型可调音色的四胡,获批“蒙古族拉弦乐器低音四胡蒙皮改革”专利,2018年,哈达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23年基地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粘接琴箱

对于哈达来说,制作传统乐器早已融入生命,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怀着传承技艺的坚定信念,他于 1998 年成立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多年来,基地成果斐然,累计制作马头琴 8000 余把,高、中、低音四胡12000多把,潮尔300余把。2015 年起,哈达走进科右中旗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课程,每年培养 20 余名马头琴制作青少年学员,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成功入选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为传统技艺的延续与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

为制作蒙古族拉弦乐器做准备

在技艺传授过程中,哈达对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一对一悉心指导,致力于培养学员对民族乐器制作工艺的热爱,推动这项传统技艺在草原上持续创新、代代传承。

制作蒙古族拉弦乐器

凭借这份坚守与创新,近三年来,科右中旗16名非遗传承人累计制作马头琴 1000 余把、马头琴工艺品 500 余把,实现总销售额 160 万元,创造总利润达 60 万元。他们积极拥抱互联网,借助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展直播销售,构建起线上线下同步营销的新模式。产品不仅畅销内蒙古自治区内,还远销上海、广州等地区,部分精品更走出国门,销往日本、蒙古国,让北疆文化在技艺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记者:伊秀秀

来源:兴安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