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谈》谈情趣人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20:48 3

摘要:2025年的阳春三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原教授郑学诗的新著《情趣谈》。应该说明一点的是,此作问世之时,郑教授已是88岁高龄。将近九旬之人尚能出此新作,这诠释了他对人生、对生活、对事业充满着饱满丰盈的情趣,从书中可以看到,他大半生在“游于艺

▲《情趣谈》书影

2025年的阳春三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原教授郑学诗的新著《情趣谈》。应该说明一点的是,此作问世之时,郑教授已是88岁高龄。将近九旬之人尚能出此新作,这诠释了他对人生、对生活、对事业充满着饱满丰盈的情趣,从书中可以看到,他大半生在“游于艺”的实践积淀和学术开拓中对情趣探研的经历,这也是他从未止息的情趣人生的展现。

确立这一课题的研究,源于2015年8月,他在参加北京大学燕南园召开的一次美学家研讨会后,联系自己在绘画、书法、摄影、诗词等实践中的积淀,开始对情趣这一课题作理论思考,他从自身重温情趣的起源,所受社会大文化背景的磨砺、制约与发展,思考情趣与情怀、与审美理想、与自由创造的关系等方面,运用随笔的形式撰写对自身情趣追求过程的体会与感悟。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美学家阎国忠先生在为这本书所作的序中说:“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情趣。不仅是思想家、道德家、艺术家,普通工人、农民、士兵都有情趣,而且都只属于自己,不可替代。区别在于在多大程度上超越自我,其中社会性多些,还是生物性多些。有的情趣纯洁、高尚,有的浅薄、庸俗,在这个意义上,情趣可以说是衡量人的修养的尺度。”他还说:“学诗的一部《情趣谈》,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从中既看到了一个充满情趣的世界,又看到了一颗充满情趣的心灵……书法、摄影、绘画、小说、诗歌、散文、评论,以及交往、收藏、野游等无不在他情趣所及的范围之内。而且,他总是把情趣升华为一种纯净的爱,一种执着的追求……”

郑学诗教授在《情趣谈》中写道:“人的一生,是对情趣追求的一生,是充满了对美与爱的向往与追求,永无止境的对象化过程……只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淀,在反思中加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就会不断拥有发现美的能力。”

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过去长期存在着对本体理论研究的重视,对生活情趣研究的相对忽视。可喜的是,如今在当代大文化背景下,中国美学的研究,从传统的艺术领域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强调审美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这一趋势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美学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

郑教授总是在忙着,他一生的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与传播上。从受教到走上讲台,又从讲台走向社会,面对广阔的社会生活,在现实的长河中潜游,他重视主体的反思与再认识,在拜群众为师的自我教育中品味着人间烟火的哲理与五味杂陈的情趣;他热爱生活,追求情趣是他成功的基础;关键还是受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力所能及为社会做一些有益于培养审美发现力的事,那是一种痛并快乐的享受。

他认为,情趣研究在当代中国美学转型中具有多重意义:既是“生活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美学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跨学科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同时,它还推动了美育从艺术教育向生活审美的拓展。随着中国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情趣研究可能会在美学理论建构和社会实践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郑教授虽然年事已高,但童心依然,他带病日夜挑灯学习,笔耕不息,从少年到老年,他一直保持着春意盎然之态,无论是有关理论研究,还是绘画、书法、摄影、文艺写作,都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审美实践。而这种情趣追求的原动力,则得益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所激发出的审美发现力。

我感慨说:“生活中的美,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郑先生说:“是的,热爱生活,才能在比较、反思中孕育着高尚情趣的追求,努力做一个有趣的人,把自己的步履深深地印在通向情趣人生的道路上。”言谈中,华发满头的他微笑着,像个孩子。我端详着他有趣的稚笑,好像感觉这种有趣已趋向转化为他身上的一种气质,融入到他的举手投足之中。

情趣的积淀、视野的拓展,需要毕生的追求,不仅是一个人审美素质、人品的重要体现,也同时需要大文化背景的潜移默化;一个关乎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共筑的系统工程,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人间烟火的结合,需要从我做起,做一个有趣的人,我想这就是本书作者的立意初衷。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