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魏某,实名举报实验室负责人邵某峰教授“学术霸凌”一事,引发舆论关注。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称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成立专班开展调查工作。涉事教授本人则回应,完全是魏某的个人臆想。
2025年5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魏某,实名举报实验室负责人邵某峰教授“学术霸凌”一事,引发舆论关注。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称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成立专班开展调查工作。涉事教授本人则回应,完全是魏某的个人臆想。
这并不是近年来的第一起“学生举报导师”事件。2024年1月,华中农大11名学生联合举报导师黄某若学术不端,也曾引发轰动。综观近年来的“学生举报导师”事件,其中涉及的事项不外乎“压榨劳动成果”“学术不端”,等等,而此次的魏某举报邵某峰则重点放在了“压榨学生”上。
魏某在举报材料里指控说,自己不仅“开题课题被强行攫取”“被哄骗威逼为他干私活”, 而且自己好好的课题不能毕业,“被要求签协议,自己出经费,限制我课题,承诺以后毕不了业不是他的责任”,并以“口头开除”相威胁,“还让保安来把我拖出去”。不仅如此,魏某还指控说,邵某峰已经利用职务之便看到了实名举报材料,自己试图出具调查报告,“将我重新弄回他当组长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公开指控要为真实性负责,否则就是造谣诽谤。魏某在举报材料里列出了多达九项内容,其中一些比较容易验证,比如“几乎每个博士都被拖到八九年以上”,就可以调查这些博士是否真的都拖到八九年以上,而他们未能毕业的原因又是否真实可信。魏某的其他指控则聚焦于邵某峰对她个人学业的干预,包括但不限于挪用课题、压榨劳动,手段则有以能否毕业来威逼利诱,乃至动用保安进行人身威胁。
如果魏某的指控属实,她所提出的“学术霸凌”就可拆解为以下行为:高校教师利用职权(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组长),要求学生给自己的项目干活,从中谋取私利;不关心甚或漠视学生自身的学业,动辄滥用职权以“毕不了业”威逼利诱学生就范,严重者甚至有“潜规则”甚或人身威胁,如2024年的“人大女博士举报导师”事件。
在此之外,魏某的举报材料还指控邵某峰“挪用科研经费为公司盈利”,此事也应当予以深入调查。科研经费大多出自公共财政,学术研究亦为天下之公器,纳税人有权追问这笔钱是否被假公济私了。回过头来,此事里“学术霸凌”的指控如果成立的话,显见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出现了失衡现象。
长期以来,导师位居“师尊”之位,天然对学生拥有某种上位关系,甚至可以称为“生杀予夺”。如果导师又有学位评定委员会组长这样的行政职务的话,那么其对麾下学生就有合法伤害权(杀与夺)与利诱之权(生与予),无论是压低分数、“不让毕业”、控制项目威逼,还是以学术资源、课程高分、挂名论文、奖学金与项目经费、推荐信利诱,损害的都是学生与第三方的权益。
进一步说,类似行为就不只是导师压榨学生的“学术霸凌”,也是对学术伦理的践踏。所谓“师德师风失范”的另一面,是师生关系失衡映照的组织行为学现象:在“权力、利益矩阵”(power、interest)格局里,权责出现了严重不对等。导师的权力越大,职责反而越小,利益却仍能多吃多占。作为对照,学生任其生杀予夺,权力很小,职责却是很大,利益也没能拿到多少,组织陷入熵增的不稳定态。
从魏某的举报材料来看,学生的利益受损已经无以复加,组织的熵增已经越过临界点,这才有了她最终的举报。而综观近年来的“学生举报导师”事件,无一例外都是“组织系统崩溃”的结果。其中不仅包括“导师威逼、压榨学生”的常见情况,其实也包括“学生利用、要挟导师”的情形。而无论是哪一种,都显示当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到了必须以制度建设来匡正的地步,如此方能维护各方的利益。
2024年,西工大教授吕震宙公布学生去向,外界对此予以普遍好评;同年,华东师大的一篇硕士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也博得舆论高度关注。类似“消灭信息差”“透明化”的制度实践有助于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也反向以公议公平的形式倒逼导师改进教学质量,好好培养学生。所谓“师固择徒,徒亦择师”,现行招生体系下“学生对导师单向透明”“学生入错师门追悔莫及”的现象有必要予以纠正。
总而言之,高校与第三方应尝试探索更多的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如今师生关系失衡的问题。除了导师信息公开、双向选择导师、更换导师的制度建设之外,学术共同体的自律自纠同样重要。层出不穷的“学生举报导师”事件显示,高校里的师生关系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
王兢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