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摄影圈里,把拍鸟说成“打鸟”,其实是因为摄影爱好者用长焦镜头瞄准拍摄鸟类像极了射击打靶。但圈外人乍听这种说法令人心惊——一个“打”字,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野蛮、暴力、攻击、伤害、杀戮,这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理念格格不入。
十堰市郧阳区人民检察院 陈明亮
近日,知名演员李现因热爱观察和拍摄鸟类收获了来自生态环境部的认可点赞,继而,各地纷纷都喊李现过来“打鸟”的消息引起了笔者注意。
摄影圈里,把拍鸟说成“打鸟”,其实是因为摄影爱好者用长焦镜头瞄准拍摄鸟类像极了射击打靶。但圈外人乍听这种说法令人心惊——一个“打”字,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野蛮、暴力、攻击、伤害、杀戮,这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理念格格不入。
语言是思想的镜像,行话折射价值取向。词汇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文化、文明理念于人们心理上的思想投射。在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这种所谓的摄影行话,显然已经很不适宜。试想,当我们普通人听到“打鸟”时,会不会联想、甚至误解为伤害鸟类?这种联想和误解本身,就暴露了因语言表述不精准而与现实产生的歧义。“拍鸟”的表述,正是用平实而精准的语言构建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关系,我们手中的摄影装备不是“武器”,我们不是捕猎者,而是满怀敬畏之心、热爱之情的观察者。
真正的爱鸟护鸟,始于对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热爱。鸟类摄影的魅力,在于摄影师以“凝视者”而非“征服者”的姿态存在,用镜头捕捉来自大自然的诗意。这些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极美画面最能打动人心。如固守“打鸟”的说法,难免让人联想“打靶”“打猎”,潜意识里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导、主宰的心态。而“拍鸟”的说法则回归了摄影的本质——发现、记录、欣赏与对话。我们说去“拍鸟”时,传递的是一种温和的爱的亲近。从“打鸟”到“拍鸟”的语言表达的转变,传递的是“以人类为中心”向“以自然为中心”的文明自觉。
有人认为,“打鸟”只在摄影圈内戏称,不必小题大做。但我们应该知道,语言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暗示性。比如,当媒体报道“打鸟爱好者抢救受伤野鸟”时,“打”与“救”的语义冲突,难免造成价值混乱与迷茫;当摄影家们激情分享所谓的“打鸟技巧”时,传递的究竟是生态保护理念还是对单纯摄影技术的崇拜?资料显示,当今国际摄影界,“bird photography”(鸟类摄影)早已是通用表述,不存在类似的语言歧义。一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社会,我们应该在语言表述的细节中摒弃不文明的暴力隐喻,构建更富人文关怀的话语体系。
站在全民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代节点,“拍鸟”or“打鸟”的表述,本质应该是文明程度的自我审视。作为鸟类摄影爱好者,我们用镜头扑寻、定格鸟儿的灵动,我们的镜头是人类探寻自然、与自然平等交流的桥梁和媒介,那么,我们的“行话”,也应该是热爱生命、守护生命的誓言或真诚表达。
由“打鸟”改变到“拍鸟”的语言表述,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放下“征服自然”的傲慢,以平等、谦逊的姿态,平视自然、尊崇自然的心灵回归,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真正践行。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