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无可救药”的悲观者给我们的决策忠告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21:26 1

摘要:95%的时候,你以为自己理性地做了选择,但其实可能只是跟着直觉走了一步。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在一生中所做的决策里,都隐藏着大量“想不到的错误”。为什么我们的判断如此不可靠?难道所谓的“理性人”只是经济学家的一种假设?丹尼曼卡尼曼正是揭示“人类其实很不靠谱”这一秘

95%的时候,你以为自己理性地做了选择,但其实可能只是跟着直觉走了一步。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在一生中所做的决策里,都隐藏着大量“想不到的错误”。为什么我们的判断如此不可靠?难道所谓的“理性人”只是经济学家的一种假设?丹尼曼卡尼曼正是揭示“人类其实很不靠谱”这一秘密的关键人物。他如何看待判断失误?我们又该如何防止自己犯错?下面的故事,可能会让你重新思考每天是怎么做决定的。

有人认为世界是一个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机器;也有人觉得这台机器更像是个“草台班子”,天天漏风冒烟。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相信社会有体系、管理有标准,个人的决策依靠大脑也不会太离谱。但另一派人却拿出证据:你买菜时会因为摊主几句好话多买一把葱;领导批文件时也许只因早上挤地铁心情不好就否了你的方案。理智和情感、规则与偶发,究竟谁才是主导?

卡尼曼的一生,就是用实验证明:别太高估自己的“理性”,它其实经常开小差。但这话说出来,很多人并不愿意接受。真的是这样吗?先别急,还有更惊人的发现。

揭开卡尼曼的背景,你会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站在心理学圣殿中沉思。他的童年被“非理性”填满。作为法国犹太移民家庭的孩子,在二战爆发后,全家陷入生死边缘。有一次,年幼的卡尼曼反穿衣服偷偷回家,只为不让纳粹认出身份。路上遇到一名德国士兵,不仅没有为难他,还掏钱给他,并展示自己孩子的照片,这让小卡尼曼对“敌人”的认知彻底颠覆。这种经历让他意识到:人性远比数理模型复杂得多。

战后,卡尼曼考入希伯来大学,正式踏入心理研究领域。后来在以色列服兵役期间,他被指派评估新征士兵的表现,并设计出一套三步评估法——列出清单、逐项打分、最终排名。这种方法比凭印象评分要可靠许多,几十年后仍在沿用。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有了框架、分数和标准,人的判断就能减少不少偏差。然而,偏见、情绪和惯性仍然无孔不入。

普通人对此反应也很真实。谁没听说过“锚定效应”?当你买车走进4S店,销售员一开口报高价,就是在给你种下心理上的“锚”。无论怎么砍价,最终的结果往往还是落在他们希望你接受的区间。医生用“存活率”或“死亡率”来描述手术风险,哪种说法更容易让病人接受?生活中处处是“心理陷阱”,即便流程再规范,也无法完全避免错误。

卡尼曼拿到博士学位后,与搭档特沃斯基共同研究前景理论,这项成果直接挑战了“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全球学术界一度轰动,但现实似乎并未因此改变。无数改革措施、流程制度、人事评比看似严谨,但“偏差与噪声”依然无法根除。一些管理层坚信“标准越多,决策越准”,但实际情况是,哪怕方案再完美,一句话得罪了老板,机会也可能飞了。

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有人指出,行为经济学虽然能解释一些小概率怪现象,但在常规大局面前作用有限。传统的“理性人”假设虽显僵化,却是金融与经济模型的基础。如果人人都像卡尼曼说的那样容易受情绪影响,那股市还能正常运行吗?现代企业还能依赖数据分析和流程管理吗?至于普通人,面对复杂的人生,难道都要天天自我怀疑才能做决定?真有必要吗?

就在人们快要将卡尼曼视为“唱反调的悲观派”时,《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彻底引爆了全球关注。卡尼曼提出,大脑其实有两套操作系统:系统1快速而本能,系统2缓慢而理性。大多数人日常使用的是系统1,靠直觉、经验、第一印象做判断,而这恰恰最容易出错。只有系统2,那种费神、逻辑化的思维模式,才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问题是,人们往往懒得调动系统2,因为它太耗费精力。

这下,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领域都面临重塑。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开始意识到,除了建立标准化流程,还要设法减少“偏差”和“噪声”的影响。比如老板的心情、评委的情绪波动、天气好坏、早餐是否吃饱,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判断。过往我们强调“数据说话”,但实际上,“噪声”无处不在。

卡尼曼进一步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噪声”——水平、模式、情景。每一种都在潜移默化中消耗着我们的判断力。人们这才惊觉,原来所谓的“自由意志”常常被大脑自己愚弄。从官员制定政策到普通人结婚买房、炒股择业,没人能真正免疫于“错误的大脑”。

前景理论与双系统思维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理性的幻想。谁能想到,影响人生选择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是今早太阳有没有升起?

尽管知识传播广泛,人们开始谈论思维偏差、锚定效应,网络上涌现出各种决策指南和心理测试,“如何做出理性判断”也成为热搜话题。企业和机构纷纷加入行为研究,仿佛一切都在向好发展。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依旧凭感觉做决定。

新冠疫情期间,各国政策协调困难,科学家呼吁“相信数据、克服偏见”,但情绪与利益仍主导着实际决策。人工智能的发展本意是消除主观误判,但算法本身仍受限于程序员的判断与架构缺陷,就像给老房子刷了新漆,地基仍是歪的。

人类距离“绝对理性”似乎永远差一步。一派人坚持只要不断完善流程、获取更多信息、听取专家建议,就能逐步走向科学决策。另一派则讽刺:“再多数据,也怕点开文件的那个人今天没喝咖啡。”

卡尼曼的观点常被曲解为“既然偏差不可避免,不如顺其自然”。但真正面临抉择时,有多少人真的会启动系统2?更多时候,人们还是听天由命。

由此看来,人与非理性的“拉锯战”注定难以决出胜负。“多想一想再做决定”这句看似陈词滥调的话,其实最难做到。精英们喜欢讲流程、标准、量表,把世界当作完美齿轮拼接的机器。可惜即使诺奖级心理学家反复提醒,人们依然会在大事上犯小错,在小事上犯大错——无论你怎么深思熟虑,都无法完全避开“偏差”和“噪声”。

你让我每次做决定都调用系统2?那就等于要求我天天当“人肉超级计算机”。可网友们偏偏相信“世界可以被逻辑征服”,还真有点“缺心眼式乐观”。你天天反思自查,最后还是靠感觉;你严格流程控制,最后还是敌不过一句“我喜欢”。

夸归夸,感慨归感慨,人类只能不断“做得更好”,却永远做不到“绝对正确”。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连最顶级的心理学家都承认“偏差与噪声”天生难以避免,现在社会上那些教你“学习卡尼曼、成为理性高手”的课程,是不是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你真以为靠几张表格、几个心理学名词,就能避开思维陷阱、做出最优选择?或者我们都该接受一个事实:普通人大多数时候,实际上还是在“感性中徘徊”?

你如何看待“理性决策”这个说法?欢迎在评论区畅聊:你做过最“糊涂”或最“理性”的决定,后来后悔了吗?

来源:小乔神技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