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喧嚣背后,是两家明星企业暗流涌动。作为扫地机器人巨头石头科技的创始人,昌敬自2020年起却将商业重心倾斜至新能源汽车赛道。
作者:金德路
4月15日下午,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个人的抖音与微博内容全部清空,只留下了空白主页与市场猜想。
这场始于流量场的沉默,在资本圈荡开的涟漪远比想象中剧烈。
时间倒回2024年末,昌敬因"套现近9亿却劝投资者耐心"登上热搜,此后昌敬变再未更新内容。
喧嚣背后,是两家明星企业暗流涌动。作为扫地机器人巨头石头科技的创始人,昌敬自2020年起却将商业重心倾斜至新能源汽车赛道。
天眼查显示,2021年4月至2024年3月,极石汽车关联公司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7次融资,而石头科技2023年股价已较历史高点跌去七成。
当创始人的精力与流量资源明显向新赛道倾斜,旧主投资者们的不满也在增加。从抖音"更新狂魔"到全网静默,长达半年的撤退或许早有预兆。
昌敬本人,是互联网出身。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此后先后供职于遨游、微软、腾讯。
2013年底,雷军启动小米生态链计划,31岁的昌敬带着扫地机器人方案叩开米家大门。2016年秋,米家扫地机器人以1699元价格横空出世,一战成名,销量迅速攀升。
但昌敬,也不甘心只做“隐形冠军”。
于是从2017年开始,石头逐步脱离小米体系,推出“石头”自有品牌,并在海外市场试水。
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石头科技自有品牌营收占比从11.6%提升至90.7%,成功走出小米生态圈。
2020年2月21日,石头科技在科创板上市,从发行价271.12元/股一路飙升至近1500元/股,晋身科创板第一高价股、A股第二高价股(第一名为贵州茅台),被称作“疯狂的石头”。
但就在市场对石头科技寄予厚望之时,昌敬本人却悄然退居幕后。
首先,是管理上的逐渐淡出。
2024年的10次董事会中,有7次昌敬选择以通讯方式参加,而在2019年和2020年,昌敬从未以通讯方式出席董事会。
其次,是注意力的转移。
在第一财经的采访中,昌敬直言“2021年石头科技上市后,我需要另外一个梦想来支撑我的驱动力和目标感。”
作为一名汽车发烧友,其早在2020年底便启动了“洛轲汽车”造车项目,亲自挂帅上阵。
很长一段时间,昌敬在社交媒体上不再以“石头科技创始人”示人,而是以“极石汽车创始人”自居,发布的内容几乎也清一色围绕着极石汽车,很难看到石头科技的相关内容。
最后,是资本的转移。
事实上,昌敬近年来开始减持石头科技股票。公告显示,2023年3月至2024年6月,昌敬两次减持石头科技股份,合计套现约8.88亿元,持股比例从2021年2月的23.15%降至2024年底的21.03%。
随后"套现近9亿却劝投资者耐心"也登上热搜,引发了外界猜想与投资者的不满情绪。
可以说,无论是注意力还是资金,石头科技这家上市公司,看起来都正被“老板”抛弃。
回到这次“退网”,商业江湖,创始人的社交媒体从来不只是个人舞台,其承载着资本市场的期待与猜忌。
当昌敬按下"清空"键时,或许正预示着某种商业抉择的即将到来——在扫地机器人与智能汽车的岔路口,是时候作出选择了。
曾经的“扫地茅”,如今现状如何?
根据企业最新财报,2024年全年,石头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19.4亿元,同比增长38.03%。
尽管营收提升,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64%至19.77亿元,扣非净利润下降幅度更大,同比减少11.26%。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偶然现象,石头科技最大的问题,还是”增收不增利“。
究其原因,这与石头科技“营销驱动、以价换量”的策略密不可分。
财报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石头科技销售费用远高于研发占营收的比例,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16.08%、19.89%、21.00%、24.84%;研发费用率维持在8%左右。
市场环境来看,目前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经历高速增长后显著放缓。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达66亿美元,仅增8%,中国市场的增长几乎停滞。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增速为9%,尽管AI技术应用不断推新,但市场渗透率未见显著提升。
为维持市场份额,除了“疯狂营销”,石头科技只能采取激进的“以价换量”策略。
比如据媒体报道,去年下半年开始,石头科技主力机型Q7 Max系列在欧洲市场售价从569欧元狂砍到419欧元,相当于直接打七折。 国内电商平台更夸张,原价3999元的G10S Pure直接跳水到2799元,还送电动牙刷和清洁液。
不过降价策略效果也很明显,国内线上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104%,同时,在北美市场与Target、BestBuy等深度绑定。
但“以价换量”的代价同样惨烈,2024年石头科技境内毛利率下滑1.56个百分点至46.49%,海外市场毛利率因关税上涨和渠道成本攀升重挫6.74个百分点至53.7%。
更为严重的是,价格战引发行业恶性竞争,科沃斯、追觅等竞品迅速跟进降价,行业盈利空间持续收窄,陷入“规模增长但利润缩水”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目前石头科技还是一家“单条腿走路“的企业。
从营收结构来看,2024年石头科技核心产品智能扫地机器人及配件实现营收108.48亿元,占总营收的90.76%。
业务单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更弱。其实近年来,石头科技也在积极布局洗衣机业务,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丹行业来看,国内洗衣清洁类产品强敌环伺,有海尔、小天鹅、美的、松下等巨头,整个行业更是红海一片。
根据奥维云网(AVC)的数据,2022年中国洗衣机市场全渠道零售量为3371万台,同比下降9%;各细分赛道的成绩也不尽人意,以石头科技核心产品H1定位的“洗烘一体机”市场为例,这个市场在2022年线上/线下零售额分别同比下降了1.4%和3%。
2024年全年洗衣机市场依旧未能有明显好转。根据奥维云网(AVC)的数据,6.18节点的相对低迷,使单季度洗衣机量/额同比+0.3%/-4.3%;7、8月线下延续双位数下跌。9月各地以旧换新政策陆续落地,才带动了全年洗护市场实现增长。
总结起来,石头科技似乎已陷入“技术护城河不足-被迫参与价格战-利润下滑-研发投入受限”的负向循环,叠加海外市场波动与渠道短板,短期内难言轻松。
前面提到,自石头上市后,昌敬本人的重心,更多在于造车上。
2020年底,昌敬启动了 “洛轲汽车”造车项目,亲自挂帅上阵。一年后,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经营范围涉及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法定代表人昌敬。
2023年8月,首款车型“极石01”发布,官方定位为“家庭全场景智能SUV”,价格区间在30万左右,主打大空间、露营等户外功能,配备如可移动马桶、车载淋浴、户外厨房等亮点配置。
但,整体来看,极石汽车的销量始终惨淡。
根据懂车帝数据,极石01在今年2月前月销量从未上千,直至3月终于破千,不过相比其他厂商,该销量显得微不足道。
惨淡的销量,背后是极石自身多重短板的集中体现。
从生产端来看,极石延续了石头科技的代工思路,由北汽制造负责整车生产。然而,北汽制造长期以低端车型(如北京212)为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品控也屡遭诟病。这样的合作方,很难让消费者对极石01的质量产生信任。
从产品端来看,极石01的设计偏离主流需求,虽然其功能丰富,但“马桶车”“厨房车”标签过于小众,偏离大多数消费者刚需。对消费者来说,更看重续航、性能、性价比、智能化体验,而非“玩梗式”配置。
从渠道端来看,截至2024年3月,极石仅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六座城市开设销售网点,覆盖范围有限,直接限制了其市场触达能力和售后交付效率。
从营销来看,极石的宣传也主要依赖昌敬的个人短视频,但缺乏系统性的品牌建设与公关节奏,在和理想、小鹏、小米等强势品牌对比中,显得有些许“草台班子”。
更为关键的是,造车本就是重资金的产业,李斌曾称“需至少200亿元才能量产”,尽管极石汽车宣称已获超10亿美元融资,但其资金链仍存隐忧。
以上种种,网络上对极石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消极言论,如“极石创始人跑路”、“极石汽车倒闭”等。
对此,2025年4月30日,极石汽车发布声明称,相关消息严重失实。极石汽车销量稳态增长,公司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尽管如此,市场担忧仍在。
对于昌敬来说,一旦折戟,个人信用、外部资本信任乃至其在石头科技内部的话语权也将随之动摇。当然,为了极石,昌敬可能会动用个人资产,如通过减持石头科技股份来筹资;这会降低其在石头科技的控制权,再次影响石头科技的投资者信心。
一边是大额减持的昌敬劝投资者保持耐心,一边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加速淘汰”,或许在两家企业之间的昌敬,此刻更“急”。
说到底,极石与石头虽独立运行,但董事长为昌敬一人。当下极石备受重视,而石头则略显落寞;即便极石受到重视,也难以掩盖其销量低迷的现实,而石头也同样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相比之前长达100余天的沉寂,这次“删号”,显得更加震耳欲聋。
来源:鹿鸣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