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我第37次刷到那条视频:染着粉色头发的博主把成捆现金拍在桌上,身后的荧光字亮得刺眼——
凌晨两点,我第37次刷到那条视频:染着粉色头发的博主把成捆现金拍在桌上,身后的荧光字亮得刺眼——
"跟着我做小红书副业,月入五万只是起点!"
床头的手机震个不停,某个知识付费群里弹出一连串消息:
"宝妈用这套话术,当天变现7000+"
"快递小哥靠这个项目买车买房"。
我摸着干瘪的钱包翻了个身,水泥天花板突然长出万丈光芒,恍惚间觉得明天自己就能开上保时捷。
月入过万的幻觉陷阱
网上有这么一个幽灵在游荡:
20岁得存款百万才正常,30岁没创业就是loser。
打开朋友圈,有人直播带货单日佣金破八万;
登录豆瓣,00后女生靠表情包年入百万;
随手点开知乎,"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故事里总有人月薪五万。
这些泡沫在手机屏幕上不断增殖,砌成一座令人眩晕的水晶宫殿,却没人告诉你这些都是用美颜滤镜拍出来的海市蜃楼。
国家统计局说话就实在多了:
2022年全国就业人口中,只有不到8%的人月收入超过5000,需要缴纳个税的群体刚破1亿大关。
也就是说如果你月薪8600,就已经跑赢了90%的工作者。
这个数字和网络世界呈现的"人均年薪百万"差着十个马里亚纳海沟,可见当代互联网最大的行为艺术,就是在北上广深CBD拍短视频的网红们,硬生生给全国人民安排了一套赛博朋克版的《小时代》。
暴富神话的拆解手记
某知识星球里叫嚣着自己年入千万的"创业导师",去年还在朋友圈发健身房打卡照。
那些号称躺赚的项目手册售价888,不过是把短视频带货教程、闲鱼代运营攻略和六年前的淘宝客资料揉碎了装订成电子书。
当你真交完2999学费开始实操,会发现所谓"蓝海项目"就是去批发市场进货袜子,挂在闲鱼上半个月卖不出一双。
一位转行做直播培训的MCN机构前员工酒后吐真言:"我们教素人直播间布景要放发财树,背后挂‘天道酬勤’书法字,其实这些都是给韭菜们种下的心理暗示。"
某头部主播的团队私下嗤笑,他们真正的收入来源不是带货佣金,而是割那些梦想当网红的韭菜——29800的陪跑训练营,实际就是把新人主播挂在直播间当背景板。
被大数据精准PUA的普通人
算法最擅长的,就是把极端案例包装成普遍真理。
当你看完一个保姆逆袭成网红的视频,接下来就会被推送"中专毕业做自媒体买奔驰""保安大叔炒股财务自由"。
这种信息茧房把概率游戏玩成了确定性承诺,让多少打工人每天上班偷偷刷着创业视频,忘记上个月加班费还没发。
亲戚家00后的表弟把考研书扔进垃圾桶,说要All in跨境电商,他坚信教程里说的"每天两小时轻松月入三万"。
半年后在家族群众筹生活费时,才知道他花12800买的ERP系统根本登不上Shopee后台。
某211毕业的室友被成功学洗脑后,拿着父母养老金去加盟"互联网+煎饼"项目,现在每天在写字楼后巷摆摊,和原品牌方打官司。
普通人的财富咏叹调
小区门口摆摊二十年的煎饼大妈或许才是真·商业鬼才:
她坚持用自调面糊,记住每个常客的忌口,把三轮车改造成移动WI-FI基站。
现在每天限售200套,晨练大爷们都得提前微信预约。
真正赚钱的外贸公司老板,是从给客户手写圣诞贺卡开始,用十五年攒下三家代工厂。
在CBD加班的程序员朋友年年涨薪,代价是研读最新的算法框架时把头发留在了键盘缝里。
隔壁老王在物流园搬了八年箱子,从日结临时工干到站点负责人,去年全款买了套二手小三居。
便利店小妹把会员积分系统玩得溜,硬是靠复购率把销售额撑起来,上个月老板给她发了十年老员工特别奖。
这些真实的财富故事没有炫目特效,只有货架擦七遍的抹布,粘着油墨味的签收单,和凌晨三点屏幕前的枸杞保温杯。
清醒生存指南
关掉那些制造焦虑的直播间,卸载标注着"暴利项目"的APP,别被"睡后收入"的概念忽悠得睡不着。
去菜市场看看排骨多少钱一斤,问问外卖骑手每单赚几块,数数工厂招工启事上的时薪。
给朋友圈里晒玛莎拉蒂的方向盘打个备注:"3天可见的网贷体验车"。
真正的财富逻辑从来透明得像白开水:
掌握能被市场买单的技能需要一万小时定律,优质客源靠的是日复一日的诚信经营,行业红利永远属于提前卡位的长期主义者。
别相信弯道超车的鬼话,人生这条盘山公路,大多数时候都只能踩着刹车慢慢转方向盘。
你大可以今晚继续做梦,但明早闹钟响起时,请记得昨天刷过的暴富视频正在数据坟墓里慢慢腐烂,而晨光中等待你的,是月底要交的房租、老家父母渐渐佝偻的背脊,和现实世界里正在滚动的、一分一毛都带着体温的真实人生。
来源:天目湖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