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也要入局造车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00:12 2

摘要:近日,京东旗下公司一口气申请注册了多个名为“Joyrobotaxi”的商标,引发热议。

#10万内小车安不安全#狠人刘强东,入局汽车!

刘强东杀入汽车

车圈新黑马?

“刘强东也来造车了?”

近日,京东旗下公司一口气申请注册了多个名为“Joyrobotaxi”的商标,引发热议。

图源:微博

Robotaxi,即自动驾驶出租车,意味着刘强东很可能盯上了新能源汽车下一个热点——无人驾驶出行。

不少网友惊呼:又一个“雷军”诞生了!

不过,冷静一看,这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首先,京东的这些商标注册涵盖了科学仪器、运输工具、广告服务等多个类别,说明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品牌保护行为,更可能是一次战略前奏。

而从“Joyrobotaxi”这个名字看,目标直指自动驾驶。

京东向来不是一个喜欢无意义动作的公司,尤其是刘强东复出以来,其一系列“精准出击”风格愈发明显:该降价时降价,该进攻时进攻。

在很多人还以为京东只是想守住电商地盘的时候,它却悄悄地摸到了出行科技的边上。

但问题是,自动驾驶这条路,从来都不是好走的。

百度搞了这么多年,萝卜快跑刚在几个城市上线。

图源:微博

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这些玩家,一边烧钱一边等政策放行。

京东突然闯入,会不会只是“热闹看多了”,也想分一杯羹?

看上去像是“跨界造车2.0”,实则背后藏着更深的策略。

京东并非贸然出击。

过去几年,它在物流领域早就悄悄打好了基础——无人物流车、仓储自动化、路径规划系统……这些技术其实和Robotaxi有共通之处。

只不过以前它们用来送快递,现在则可能用来“送人”。

而且,如果能将“京东购物+自动驾驶出行”打通,形成一种闭环生态,京东就能在用户数据、场景入口和服务整合方面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简言之,这一次,刘强东不是模仿雷军,更像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另一个“京东模式”的延展。

不造车的“造车玩家”,

刘强东学聪明了

跟雷军亲自下场造车不同,京东似乎更倾向于做“汽车服务商”而非“汽车制造商”。

图源:微博

这条路看上去不够酷,但却更稳。

早在今年3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京东汽车负责人就明确表态:

京东不打算自己造车,而是要围绕汽车后市场发力,从汽车销售到维保服务,再到车品供应链,全面介入。

这不是一句空话。

从京东近年来的动作来看,方向相当明确。

图源:微博

京东和比亚迪达成了战略合作,宣布投入5亿元推动汽车“以旧换新”;

还启动了车品大促、汽车直播卖车等活动,并在线下尝试建立新型展厅—,系列“汽车零售+售后”的生态布局已悄然成型。

图源:微博

更值得注意的是,刘强东本人曾经对电动车有过一段“行业预测”式的发言。

他认为,未来的电动车将变得像电脑一样标准化、组件化,修车将不再需要传统4S店,只要更换故障模块即可。

这种“消费电子化”的判断,恰恰说明京东不会走传统车企的路,而是要在“平台+技术服务”上发力。

为什么不自己造车?因为这事真不是一般人干得了。

苹果折腾十年也放弃了,小米砸了百亿、用了三年,才推出SU7。

图源:小米官网

造车是一个投资重、周期长、回报不确定的硬骨头。

而京东过去一直是供应链和物流领域的高手,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长板,在汽车服务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另辟蹊径。

Robotaxi的尝试,其实也符合京东不碰“整车制造”的策略。

在新零售看来,自动驾驶出租车,本质上是汽车服务业的一种升级形态

它更需要的是软硬件系统集成能力、调度算法、数据场景支持,这些恰恰是京东擅长的。

配送机器人上的那套逻辑,稍加拓展就能平移到Robotaxi上。

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前路平坦。

Robotaxi赛道早已有百度、滴滴、文远知行等多方鏖战,京东若想切入,必须拿出差异化的打法。

而目前来看,京东最大的底牌,就是自己在零售场景和物流链路中积累的大量真实数据。

这是很多对手难以复制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京东的用户触点极广,从电商平台到“京东到家”、再到线下物流体系,几乎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源:微博

如果能将Robotaxi业务植入这些触点当中,不仅是出行服务,更是流量分发、场景赋能的一次系统升级。

刘强东不亲自造车,却要“站在车边”,他的算盘打得并不比雷军差。

从外卖到汽车,

刘强东全都要

不止是汽车,近期的京东可谓攻势全面。

前有“京东外卖”再度上线,后有和胖东来的联名合作,甚至在河南建设京东物流+胖东来品牌的供应链产业基地,一时间“老刘又活了”的声音在网上四起。

这些布局,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一条暗线:从传统电商,向“全场景零售+服务平台”转型。

为什么京东突然这么忙?

原因不难理解。从2018年“明州事件”之后,刘强东逐步淡出,京东内部一度出现“去刘强东化”倾向。

然而,真正的问题不是换了谁坐在牌桌前,而是对手已经变了——拼多多的价格战、抖音的内容电商、快手的本地生活……每一个都精准击中京东的短板。

到了2022年,京东营收增速和用户增长双双跌入低谷。

于是,从2023年起,刘强东重新出山,全面改革。

从“百亿补贴”到大刀阔斧地裁员优化,再到如今接连出击新业务,俨然是京东的“二次创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领域成为重要一环。

一方面,中国电动车渗透率逐年上升,传统燃油车份额不断下滑,后市场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智能出行和电动化深度融合,为京东的技术优势提供了舞台。

不再满足于“送货快”的京东,正在成为“送货+送人+卖车+养车”一体化的综合零售服务平台。

而Robotaxi,可能只是其中一个试验场。

图源:京东汽车

当然,我们还需理性看待京东的动作。

毕竟,注册商标不代表马上投产,产业基地也未必转化为用户增长,京东要真正撬动出行领域的蛋糕,还需面对资本、监管、技术、用户四座大山。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一个曾因“跌落神坛”而沉寂的电商巨头,在重新寻回节奏,并试图以“技术+服务”为引擎,跑出新的一圈。

来源:一梦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