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大起义时因其缺乏国家认同感和莫卧儿皇帝的暧昧导致失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0 00:20 2

摘要:要知道,牛是印度教的圣物,猪油更是穆斯林深深忌惮的存在,印度士兵们对此深感不满。再加上日益艰苦的生存环境、食不果腹的军营生活,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起义最终拉开了大幕。

十九世纪中期,英军装备更新换代——所有子弹上都涂满了油脂。一时间,印度殖民地传言四起,“子弹上涂有猪油和牛油”的消息漫天传播。

要知道,牛是印度教的圣物,猪油更是穆斯林深深忌惮的存在,印度士兵们对此深感不满。再加上日益艰苦的生存环境、食不果腹的军营生活,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起义最终拉开了大幕。

但是,这场起义以惨败告终。那么,这场起义究竟因何而起呢最终为何走向了失败呢?

1849年,英国占领锡克王国,基本完成对印度的殖民吞并。翌年,统一的英印帝国诞生。

在殖民统治问题上,英国人高高在上,自诩是土地的主人,而印度群众则沦为低等民族,备受歧视、压榨。

大起义的一大背景是英国正在印度周边打着三场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伊朗战争、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军在亚洲的驻军本就不多,这三场战争更是进一步减弱了印度殖民地英军的力量。

1857年4月24日,乔治・卡迈克尔・史密斯中校——孟加拉第三轻骑兵团的指挥官,亮相于印度的一场阅兵仪式。

当时,他下令90名印籍士兵进行新步枪射击的演练。然而,令他震惊的是,竟然有85名士兵坚决拒绝采使用涂满油脂的新弹匣。这些勇士伴随着同伴的目光,毅然褪下军装,亲自戴上锁链,走向了监狱的方向。

在5月9日,这85名勇敢的士兵接受了军事法庭的审判。结果,很多人被判处长达10年的监禁和苦役,而11名相对年轻的战士则被判处5年的监禁。

这个严酷的惩罚是殖民者公然展示给众人看的,以期借此威慑和压制反抗,然而,这一举措却适得其反。这些被称作“反抗者”的勇士责备那些未站在他们一边的同伴,激励着他们的反抗情绪。

这一事件一经报道,立刻激起了印籍兵团的怒火,因为他们相信,这种残酷的处置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用在他们身上。翌日,不安和怒火蔓延于印度城市密鲁特。怒不可遏的人们纵火焚烧市场和建筑物。在孟加拉第三轻骑兵团的领导下,起义如火如荼地爆发了。

1857年5月11日早晨,起义军的骑兵部队先行到达德里。他们继续尊称巴哈杜尔沙二世为自己的王,但是巴哈杜尔沙二世对这些起义军不屑一顾,并不想多看他们几眼。这样的情势对于起义军是很不利的,因为他们需要有一个精神上的木偶以号召全国百姓。这个木偶就是巴哈杜尔沙二世。

当时的社会各阶层都尊崇皇帝,社会显贵都要向皇帝宣誓效忠,全国仍然以皇帝名义发行货币,甚至英国殖民者同时为两个“主人”——莫卧儿皇帝和英国国王服务。

最终,“师出有名”的起义军成燎原之势,席卷全境。

英国人在起义爆发之初,反应迟钝,行动迟缓。

英国本土的军队通过海路派往印度,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英军穿过伊朗到达印度,侵略中国的军队也调到印度——这三路军队的调拨都需要大量时间。

正所谓“兵贵神速”,英军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对于起义军而言正是继续攻城略地的好机会。然而,起义军停滞不前。

随着英军集结完毕,起义军大势已去,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英军就完成了“登陆-整备-攻城”这一系列流程,并接连屠戮数座城池。最终,面对着五路英军的炮火,孤立无援的德里沦陷了。

在德里沦陷后不久,英军又乘胜追击,继续攻陷了坎普尔。

当时,坎普尔起义军的领袖纳纳・萨希卜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命令士兵用刀和斧头杀害了所有英军人质。

大屠杀之后,监狱的墙壁上留下了殷红的手印,犹如一幅恐怖的画卷。侥幸逃脱的人质被抛弃于附近的深井,当那座15米深的井充斥满苦痛后,其余的人随即被投入恒河。

这一事件对于起义军的打击是致命的。

在坎普尔,殖民军因积极营救人质而扬名,而起义军则以对人质的大规模屠杀而声名狼藉。

坎普尔大屠杀之后,印度起义军也在道义上一落千丈,失去了道德的高地。

“屠杀”一词被英国媒体无限放大。一些本来于心不忍,支持起义军的英国民众也因此态度大变,勒令英国议会继续增援东印度公司,不惜一切代价镇压起义军。

莫卧儿帝国皇帝对“起义”的态度一直是暧昧的——他既不坚定地支持,也不坚决地反对,犹豫不决的态度是起义失败的一大诱因。

起义军奔赴德里的当天,巴哈杜尔沙二世紧急召见群臣,商议事态该如何解决。

其实,巴哈杜尔沙二世对于起义这件事深感震惊。但是迫于各方的威逼利诱,他还是重新戴上了皇冠,接受了各路起义军领袖的觐见。而在莫卧儿帝国皇帝的内心深处,他对于这场起义实际是抗拒的。

巴哈杜尔沙二世最终选择支持起义,并不是为了印度的劳苦大众,而是出于自己对印度殖民者的不满。毕竟,在过去几个世纪里,莫卧儿王朝的权力和统治范围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莫卧儿帝国皇族对英国殖民者是不满的。当年,英国达尔豪西总督就曾向皇帝提出:当皇帝驾崩后,皇族搬出皇宫,迁往库特卜,皇帝尊号取消。

巴哈杜尔・沙・‍扎法

整个起义过程,巴哈杜尔沙二世支持起义但态度并不积极,对于推翻殖民统治的意志也不坚定。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皇帝在表态支持起义后,竟在皇宫藏匿英国人,保护殖民者。直到面临起义军的逼迫,皇帝才不情不愿地交出了藏匿在宫廷里的英国人。

皇帝没有倾力支持起义军,正是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

同时,起义军对皇帝也不信任,义军组建“十人委员会”,大起义中,许多革命措施都来自该委员会决议。

德里沦陷后,殖民者审判皇帝,并没有判处死刑,而是流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皇帝不做主——当时很多公告和命令,皇帝是在起义士兵的逼迫下签署的。

大起义爆发后,起义之火迅猛蔓延,在一个区域内,出现纷纷反抗殖民统治的大好局面。但是印度起义军最终痛失好局。

首先是起义军队的集结问题,但它根本上是印度社会矛盾的外在表现。

起义发生后,很多起义军响应德里号召,开赴德里战场,导致本区域内起义力量薄弱,不利于起义的巩固和扩大。在一个区域内,首发地和响应地往往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人们的村社归属感十分强烈,很多起义士兵,在区域中心的城镇或城市战斗结束后,选择各回各村,回村防守,巩固战果,导致起义力量被分散。

起义军不能联合御敌,这就给了殖民者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比如说,1857年5月23日,英国军官罗伯特森率军进入科瑞区,没有遇到太多的抵抗,他认为起义地区分散,互相隔离。

其次,宗教、种姓及传统力量对起义有着极大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起义初期,起义军同仇敌忾,不同宗教、不同种姓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殖民者。起义一旦在一个区域内获得胜利,在占领区,种姓等级、宗教分歧、历史仇恨等老矛盾重新出现,沉渣泛起。起义军回忆世仇、惦念邻居财富,以至于出现互相攻击的悲剧。当殖民者集结军队来镇压时,很多起义力量纷纷投靠殖民军,这些人大多是在起义军之间斗争中失利的群体。这些人通过对殖民者的效忠,来借助殖民者的力量打击“仇家”,殖民者也乐意与之合作。

尤其是产生于莫卧儿时期的锡克教,一直被印度教徒称为“叛徒”。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统治阶层产生摩擦,好几任古鲁(教主)惨遭穆斯林军队杀害。锡克兵是“听着莫卧儿统治者残暴对待他们先辈的故事长大的”。

17世纪晚期,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加入锡克教,反对莫卧儿帝国。在莫卧儿后期,锡克教徒在旁遮普曾建立强大的锡克王国,但在殖民军队及其印度雇佣军的打击下,沦为英国殖民地。大起义爆发后,锡克教士兵协助英国镇压起义,因为来自东方的印度雇佣军曾经协助英国灭亡锡克王国。锡克教与伊斯兰教矛盾已深,锡克教徒自然不希望看到莫卧儿王朝复兴。

最终,这场大起义以印度的惨败而告终。其惨败的原因,和复杂的国情,种姓问题、宗教矛盾、民族差异息息相关。这些问题,表面上有很多词汇表达,比如种姓、宗教等,但实质是国家组成部分的融合不到位,国家认同感缺失。

在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寻求人民群众的大团结,是很困难的。

来源:大话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