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诩为何能比肩班超入选历史百大名将,东汉帝国那些事55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00:53 1

摘要:在北宋时期,山东东光县人张预写了一本书《十七史百将传》,从十七史中选出一百位名将编写他们的传记。

55.出将入相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在北宋时期,山东东光县人张预写了一本书《十七史百将传》,从十七史中选出一百位名将编写他们的传记。

东汉入选了19个人,其中开国元勋12个,东汉中期只有两个人上榜:一个是定远侯班超,以36人起家,降服50国,威震西域。

另一个则是虞诩。

虞诩的一生,九次免职,三次受到惩处,几乎参加东汉中期重大的事件,折射出东汉中期历史走向。

创造了比肩韩信背水而结阵、檀道济量沙以全军,虞诩增灶以惧贼,军事战争知名范例。

虞诩是陈国武平县(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出身寒门。

这个寒门是成色十足的寒门,与阎太后的寒门不同。

他的祖父虞经,任郡县的狱官,办案公正,存心宽厚,推己及人。

每逢冬月案件上报时,常为之流泪。

曾说:“东海的于公高筑里门,而他的儿子于定国终于做了丞相。我治狱六十年了,虽比不上于公,也许差不多吧,子孙为什么不能做九卿呢?”

为此,他还为虞诩取字升卿,意思是要升为九卿

16年的狱警虞经没想到,他的孙子的成就,会超过他的预期。

虞诩的童年是悲惨的,从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靠着爷爷和奶奶抚养。

好在爷爷比较重视他的教育,十二岁时,就能通《尚书》。

百行孝为先,他孝顺的奉养祖母,县里推举他为顺孙。

陈国国相十分赞赏他,想要召他为吏。

虞诩推辞说:“我的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无人奉养。”国相才打消这个念头。

后来虞诩的祖母逝世,他在服丧期满后,被太尉李脩征召,授任郎中。

当时,“五府”大多自己选择府吏。

李脩曾受业于东汉著名学者、开创了“樊侯学”的樊鲦,他的孙子李膺成为“天下楷模”。

公元110年,在邓太后执政时期,由于十年的天灾,羌胡作乱,蹂躏并、凉二州。

太后的弟弟、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不能兼顾,想要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边。

于是召集公卿商议,邓骘说:“这就好比衣服坏了,坏一件补另一件,还可以有一件完好的。如果不这样,将是两无所保。”

军方一把手邓骘都定调了,众人都附和他的意见。

虞诩听闻后对太傅张禹说:土地问题是原则问题,不能怕麻烦就放弃,凉州一丢,长安就成了前线。凉州可是出豪杰的地方,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凉州习兵练勇,超过它州。议论的人认为补衣还有剩完好的作比方,我看就像疽的溃烂,越烂越宽,没有停止。放弃凉州不是好的计策。”

这话讲的一针见血。

张禹说:“我没有想到这点,如果不是你,几乎坏了国家大事。那么你有什么好计策呢?”

虞诩除了分析时势,还提出意见。

虞诩说:下令四府九卿,各推举所属州数人,对牧守令的子弟,都授予散官,表面上是奖励他们的功勋,实际上监视他们,防止他们作乱。”

张禹很赞同他的观点,命令四府都照虞诩之计办事。

于是下令征召两州的豪杰为掾属,授任牧守长吏的子弟为郎官,来安慰他们。

要么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邓骘兄弟因虞诩反对自己,丢了面子,决定给虞诩穿小鞋,借刀杀人。

任命虞诩为朝歌县长。

你不是厉害吗,那就让你去镇压土匪。

当时朝歌县的叛匪宁季等数千人造反,杀死官吏,聚众作乱连年,州郡官府无法镇压。

他的老友们无不担忧地对虞诩说:“去朝歌真倒霉!”

虞诩笑着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这是我的本份。不遇盘曲的根,错乱的节,哪能识别利器呢?”

虞诩刚到时,前去拜见河内太守马棱

马棱勉励他说:“你是有学问的人,应当在朝廷谋划国家大事,为什么来朝歌呢?”

虞诩说:朝歌在韩、魏交界之处,背靠太行,面临黄河,离敖仓百里,青州、冀州流亡到这里的有几万人。叛贼不知道开仓募众,抢劫库藏的兵器,守卫城皋,截断天下的右手,这就不足忧了。现在,叛贼势力正盛,不好较量。兵不厌诈,希望多给兵马,不要使我有为难而已。”

虞诩一上任,就设置三科募求壮士。

命令自掾史以下各自举荐所知道的人:以抢劫的为上,伤人偷盗其次,有丧在身而不理家业的为下。

招募共得到一百多人。

虞诩设宴招待他们,把他们的罪过都赦免,让他们跑入叛军中,引诱他们劫掠,并设伏兵见机行事,趁机斩杀叛贼数百人。

又派会缝纫的贫民,为叛贼缝纫衣物。

用红色的丝线缝在衣襟上作为标记,叛贼出入在街上的,都被官兵捕捉。

叛贼因此都惊骇走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

虞诩因而升任怀县令。

在当县令期间,羌胡盛起,时不时打到长安三辅地区。

当时,名将任尚任中郎将,接替班雄驻防三辅地区,被来无影去无踪的羌胡骑兵打的一头包,束手无策。

虞诩向任尚建议:让各郡郡兵复员,命他们每人捐助几千钱,二十人合买一匹马,这样便可用一万骑兵去驱逐数千敌寇,尾追截击,羌人自然走投无路。这样既方便百姓,也有利于战事,大功便可以建立了!

任尚根据虞诩的建议上书,被朝廷采纳。

任尚于是派轻骑兵在丁奚城击败了杜季贡。

朝廷看到这哥们如此狠,简直是将帅之才,也不管邓大将军有多么不喜欢他,马上让他去救火。

虞县令升为武都太守。五年由处长升为厅长,这确实算是快的。

听说虞太守要来上任,入侵武都郡的羌军决定给他来个惊喜。

数千羌军在陈仓的崤谷拦截虞诩。

虞诩得知后,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宣称:“我已上书请求援兵,等援兵到后,再动身出发。”

羌军听说以后,便分头前往邻县劫掠。

虞诩乘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行进了一百余里。

他让官兵每人各作两个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

于是羌军不敢逼近。

有人问虞诩:“以前孙膑使用过减灶计,而您却增加灶的数量;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以保持体力,防备不测,而您如今却每天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

虞诩说:“敌军兵多,我军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对方便不能测知我军的底细。敌军见我军的灶数日益增多,必定以为郡兵已来接应。我军人数既多,行动又快,敌军必然不敢追赶。孙膑有意向敌人示弱,我现在有意向敌人示强,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缘故。”

这就历史上著名的增灶战略。

虞诩到达郡府后,兵员不足三千人,而羌军有一万多人,围攻赤亭达数十日。

虞诩便向部队下令,不许使用强弩,只许暗中使用小弩。

羌人误认为汉军弓弩力量微弱,射不到自己,便集中兵力猛烈进攻。

于是虞诩命令每二十只强弩集中射一个敌人,射无不中。

羌军大为震恐,纷纷退下。

虞诩乘胜出城奋战,杀伤众多敌人。

次日,他集合全部军队,命令他们先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改换服装,往返多次。

羌人不知城中有多少汉军,于是更加惊恐不安。

虞诩估计羌军将要撤走,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河道的浅水处设下埋伏,守住羌军的逃路。

羌军果然大举奔逃,汉军乘机突袭,大败羌军,杀敌擒虏数量极多,羌军从此溃败离散。

之后虞诩查看研究地形,修建了一百八十处营堡,并招回流亡的百姓,赈济贫民,开通水路运输。

虞诩刚到任时,谷价每石一千钱,盐价每石八千钱,仅存户口一万三千户。

等到他在任三年之后,米价每石八十钱,盐价每石四百钱,居民也增加到四万多户。

人人富足,家家丰裕,从此一郡平安。

虞太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尽管没有打大的仗,但是平叛的谋略,绝对是大宗师级别的存在。

可能看到他混的如此风生水起,引起了邓家兄弟的嫉妒,人家越有才,他们就被显示得越无能。

不久他因犯法被免官。

直到汉顺帝继位,他接替陈禅担任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是千古一帝汉武帝时设立的,主要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

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

司隶校尉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

虽然位低于三公九卿,但却是位低权重。当然也是得罪人的苦差事。

特别是到了东汉末年,这个职务成为雄职,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一方常借重司隶校尉的力量挫败对方。

如宦官单超等谋诛大将军梁冀,汉桓帝派司隶校尉张彪率兵围困梁冀住宅,将他杀死。

汉末,外戚何进欲诛宦官,以袁绍为司隶校尉,并授予他较大权力,后来袁绍果然尽灭宦官。

从此,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称之为“雄职”。李傕专政时也自领司隶校尉。

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

虞校尉刚到任的数月内,就奏劾太傅冯石、太尉刘憙、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都嫉恨他,称他非常苛刻。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又劾奏虞诩在盛夏拘捕无辜,是官府衙役的祸患。

虞诩上书申诉说:“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罚者,民之衔辔。现在州推郡,郡推县,彼此推卸,百姓埋怨,以苟且容忍为贤,尽忠为愚。臣所举发的,赃罪有的是,二府害怕臣上奏,就诬害臣。臣将如史鱼一样死去,以尸谏劝啊。”

汉顺帝看了他的奏章后,就将司空陶敦罢免。

一出手就是打掉三公之一司空,当然这时正处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敏感时期。

汉顺帝让猛人虞诩来,是不是有意打压阎太后原来的势力,就不得而知。

打压三公后,很快迎来了他最高光时刻。

这就是打压拥立汉顺帝登基的十九侯之一的中常侍张防。

因中常侍张防利用权势,接受贿赂和请托,虞诩曾多次请求将他法办,都被搁置,没有回音。

虞诩不胜愤慨,于是自投廷尉监狱,以死相抗。

张防在顺帝面前流泪哭诉。

于是,虞诩坐罪,被遣送到左校罚作苦役。

而张防仍然不肯放过虞诩,必欲置之死地。

两天之内,虞诩被传讯拷打四次。

狱吏劝虞诩自杀。

虞诩回答说:“我宁愿伏刑刀死于市,让远近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声不响地自杀,谁能分辨是非呢?”

后来在大臣及十九侯之首的孙程支持下,汉顺帝赦免了他。

张防因罪被流放到边疆,尚书贾朗等六人,有的处死,有的免官,并于当天释放虞诩。

孙程又上书陈述虞诩有大功,措辞甚为直率激烈。

顺帝感动醒悟,又任命虞诩为议郎。

几天后,擢升为尚书仆射,尚书省的二把手,天子近臣。

当时,长吏、二千石让百姓犯罪的要用钱赎买,叫做“义钱”,假说替贫民储蓄,郡县的守令却借此贪污。

在他的建议下,谪罚输赎的制度从此禁止了。

当时,武陵郡内的蛮夷已归服了汉朝,于是该郡太守可以比照汉人,增加他们的田租和赋税。

参加集议论的人都认为可行,但尚书令虞诩却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君王对风俗习惯跟我们不同的民族,不当作自己的臣民。先帝已制定了规章,明确规定武陵蛮夷应缴纳的赋税额,时间已经很久了。而今滥行增加,必然引起他们的怨恨和反叛,计算所能得到的,抵偿不了所耗费的,定会后悔。”

顺帝没有采纳。

其后,中和中蛮人各因所征收的贡布不是原来规定的数量而起来抗争,于是杀掉征收赋税的乡吏,全族反叛。

这就是见识。

宁阳县的主簿到朝廷,申诉宁阳县令枉法积压六七年不处理。

主簿上书说:“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是臣的父亲。臣的奏章多次传达,但还是不被理睬,臣难道可以至匈奴单于那里告怨吗?”

顺帝大怒,拿了奏章给尚书看,尚书判他是大逆不道。

虞诩驳辩说:“主簿所告发的,是君父所怨恨。多次上奏没有传达,是有关部门的错误。愚蠢的人,不用滥杀。

顺帝帝采纳了虞诩的话,打了他一顿板子了事。

虞诩因此对各尚书说:“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下定决心到朝廷告状,你们不管,难道适合作为臣子的道义吗?你们与那些贪官污吏有什么关系,与怨人有什么仇呢?”

尚书听到的都汗颜无地。

虞诩又上言说:“尚书郎是要职,做官的阶梯,现在有的一郡就有七八人,有的一州都没有人,应该让他们之平均一些,来满足天下的希望。”

公元136年,虞诩升任尚书令,实现了当年他爷爷的预期。

不过,他当了五年后,又因公事免官。

可能是太刚直了,得罪了权贵,触犯了龙鳞。

后来朝廷想念他的忠诚,再次征召他,正好虞诩去世了。

诩临终时,对儿子虞恭说:“我为朝廷办事,正直无私,自己做的所有事情无愧于心。后悔的是做朝歌县长的时候杀贼数百人,里面哪能没有冤枉的,到现在二十多年了,家里再没有增加一口人,这是因为我获罪于天的缘故啊!”

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曾经遭到九次斥责,三次被依法惩处,但他刚正的性格,一直到老都不屈服。

他有一句话: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千秋读后,泪流满面。

来源:江南以西可可和一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