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乡族刺绣,俗称“扎花”,在东乡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建国前,刺绣之风在东乡盛行,是东乡女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当时,东乡女子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日夜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用手中的针线勾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统观念中,针线活的好坏更是衡量
原创 东乡县融媒体中心
在奔腾黄河水滋养的广袤大地上,在壮阔高原风情浸染的东乡,有一种指尖艺术,历经岁月沉淀,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它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族刺绣。
东乡族刺绣,俗称“扎花”,在东乡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建国前,刺绣之风在东乡盛行,是东乡女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当时,东乡女子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日夜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用手中的针线勾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统观念中,针线活的好坏更是衡量女子是否贤惠的重要标准,绣花水平甚至决定了东乡女性的优秀与否。时至今日,东乡族刺绣依然热度不减,成为娶妻嫁女时姑娘的主要陪嫁物品,其刺绣水平代表着新娘的针线功底,深受东乡族人民喜爱。
与雅致细密的苏绣、广绣不同,东乡族刺绣深受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影响,独具热情奔放的气质。这门传统民间工艺多以女承母艺、婆媳相传的方式延续,承载着家族的情感与技艺传承。过去,东乡族妇女不仅会缝制生活所需的衣裤鞋帽,如今,虽然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手工缝制服装逐渐被成衣取代,但刺绣依旧是她们的心头好。农闲时刻,她们或聚在浓密树荫下,或围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一边飞针走线,一边谈笑风生,用一针一线装点生活。
东乡族刺绣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门帘、墙帷、枕套、床裙等家居用品,还有鞋垫、兜肚、耳套等贴身物件,甚至包括各类小挂件,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图案以花草为主,牡丹的雍容、菊花的清雅、玫瑰的艳丽等皆入绣中,此外还有鸳鸯戏水、蜂飞蝶舞等生动场景,每一幅图案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制作工艺来看,根据所用工具不同,东乡族刺绣分为“机绣”和“手工绣”,无论哪种方式,流程基本相同,主要包括选布、绷布夹、准备扣线、画图、刺绣这几个步骤。而东乡族妇女尤为钟情的手工绣,又依据针具不同,分为“绣花”“剁花”以及平绣。“绣花”所用绣针纤细小巧且坚韧,绣娘们穿上五彩丝线,分层刺绣,营造出明暗相宜、疏密有致的效果;“剁花”使用类似缝纫机机针的剁花针,绣出的花卉正面和反面花纹一致,颜色鲜丽、立体感强,毛茸茸的质感充满生活气息;平绣则用同一颜色丝线,通过针脚长短和不同针法,让绣品呈现出雅致、朴实、清秀的风格。
凭借一双双巧手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东乡族妇女将生活中的美好化作刺绣图案,每一件绣品都是她们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散发着浓郁的艺术魅力。如今,东乡族刺绣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来了系统性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政府与传承人携手构建起“活态传承+产业赋能”的双重保护机制:一方面,通过建立东乡刺绣图案数据库,系统收录传统纹样200余种,运用数字化技术留存针法技艺,确保千年文脉永续流传;另一方面,以“非遗工坊+职业培训”模式培育新生力量,仅2021年以来便举办55期培训班,培养出10名非遗传承人及千余名绣娘,其中90后绣娘占比达65%,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活力。
东乡绣娘在中国国际时装周T台走秀
在品牌建设方面,“东乡绣娘”劳务品牌已形成独特发展路径:通过与中国妇基会“天才妈妈”项目深度合作,建成西北首个非遗产业枢纽,开发出融合现代审美的70余款文创产品,其中刺绣灯罩、U型枕等跨界设计作品亮相上海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单场走秀销售额突破百万元。通过“非遗+电商”模式开拓市场,2023年直播义卖带动24万件订单,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市场,真正实现“绣品变商品、绣娘变股东”的产业升级。
来源:东乡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