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看湖北丨高校数字教育中的“湖北智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01:19 3

摘要:当人工智能浪潮与高等教育深度碰撞,湖北高校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数字教育建设工作。全省高校聚焦“AI+教育”深度融合,将智能技术嵌入医学、制造、艺术、农业等30余个学科领域,打造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数字孪生校园”“大模型课程

当人工智能浪潮与高等教育深度碰撞,湖北高校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数字教育建设工作。全省高校聚焦“AI+教育”深度融合,将智能技术嵌入医学、制造、艺术、农业等30余个学科领域,打造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数字孪生校园”“大模型课程评价”等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构建数字教育“湖北样板”,为教育现代化贡献湖北智慧。

武汉大学:数智教育助力学生“造星”

大学生也能造卫星?这群学生在数字教育中实现了这一梦想。2022年2月27日,武大首颗“学生造”卫星——“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是首颗20KG级、兼顾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微纳遥感卫星,也是全国首个以学生为主体研制参与的遥感卫星,研制团队包括30多名在校学生,是青年学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成功实践。

武汉大学的“造星”之路步履不停。2024年5月21日,“珞珈三号02星”成功发射。同年9月24日,珞珈四号01星也成功发射,它是全球首颗医学遥感卫星,借助卫星高光谱遥感,将健康、人口和环境数据联系起来,反演广域“水-土-气”环境健康要素,实现在不同地理尺度评估和量化健康相关变量与环境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公共疾病传播机理。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人构建智慧教学新场景

“楚音,你可以介绍一下你自己吗?”5月8日,极目新闻记者见到了华中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知识型数字人——AI文物精灵“楚音”。楚音畅谈了“参加”全国两会的经历,还为湖北作诗一首——龟蛇锁大江,黄鹤立城央。三镇相连处,楚风韵悠长。

“楚音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数字人,以省博镇馆之宝虎座鸟架鼓为原型,用AI技术生成了它的形象并三维化,再与DeepSeek大模型相连接,现在的它能说会道,让湖北的文物‘活起来’了。”华科大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向禹非介绍。

据他介绍,楚音的模块化技术底座在教学、科研等场景中提供定制化教学内容与互动,实现教育模式的“精准赋能”转变。该校还自主研发了“ARTI Designer”,其是全国首个面向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工智能教育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AI智慧平台为教育“量体裁衣”

AI和教育能产生怎样的火花?华中师范大学用“师说”教师教育大模型、小雅智能教学平台以及“人工智能+”课程资源智能评价系统给出了答案。

华师团队自主研发的“师说”教师教育大模型,构建起覆盖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课堂管理等9大维度,下设38个子类及69项细化指标的教学诊断体系,实现从宏观策略到微观行为的全景式分析。

“小雅智能教学平台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支撑服务体系,能够动态采集老师和学生的行为数据,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该校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教授舒江波介绍,小雅平台目前开设线上课程空间6.5万个,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超过220万个,累计用户超过16万人。“人工智能+”课程资源智能评价系统则实现了课程资源质量的精准化评估与智能化监管,为构建高质量课程资源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武汉理工大学:和空气交互体验,绘就“全域智治”新图景

轻触空气,无需实体介质,眼前的“无介质全息数字人”立即响应,语音清晰解答校园导览问题。这种“触碰空气”的奇妙体验,正是武汉理工大学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级跃迁过程中的缩影。

支撑校园高效运转的,是覆盖全校的校长——处长——院长“三级链接”数据驾驶舱。通过整合200余个业务系统、汇聚30亿条数据资源,构建起立体化治理体系。融入“红绿灯”预警模型后,校园能耗、教学进度等问题可实时预警,推动治理从“看数”升级为“问数”。

此外,“材料+”大模型成为教学与科研的“超级引擎”。教师可通过教案、试题生成助手等助力混合式教学;学生登录自适应学习中心后,系统自动分析作答数据,以颜色区分知识点掌握程度,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AI虚拟助教实时解答疑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打造地质元宇宙 学生原地穿越挖矿

在课堂就可以挖矿!这便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沉浸式地学实习实训仿真平台带给学生的快乐。在沉浸式地学实习实训仿真平台大屏前,湖北秭归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内容清晰可见,3D人在采矿。

该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李琪老师介绍,该平台设有40条野外授课路线,以及150个野外观察点、200条野外授课视频、200条三维露头、260个互动知识点。“我们借助高精度三维建模,真实复刻地质场景,精准还原秭归基地多条经典野外实习路线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实现用新技术摆脱实习实训的时间和空间束缚。”李琪说。

目前该平台已在学校和实习基地投入使用,深受学生欢迎。该校元古大模型也深受学生喜爱,基于模型开发的化石标本识别助手、地质文献数据挖掘工具和地学知识问答平台、地学智能搜索引擎等多个智能体,为教学、科研与科普提供支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化赋能法学实验

斑舟实验系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设法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成果。该系统将法学实验从不可能变成可能,一体化实现法学实验开发与运行,数据与流程自由组合,像拼七巧板一样开发实验项目,涵盖法律思维、法治运行、法治观测与证据科学四大实验门类。

系统通过丰富多彩的法律业务虚拟场景提供沉浸式体验,支持远程多角色协同实验,可以在线模拟法治运行的全过程。系统创建单边建构、对抗式裁决和疑案精审三阶梯实验类型,循序渐进地培育法律专业思维。系统接入DeepSeek法学大模型,有二维与三维两种不同实验场景,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集约化。它是培育卓越法治人才的新型实验教学平台。

华中农业大学:智慧园艺教科产融合实践

设施表型机器人融合了自主导航、AI视觉和机器人技术,是一款高效的作物表型检测平台。该机器人可在无人值守的条件下,基于自主导航与传感技术完成温室作物的三维建模、病虫害识别及生长监测等作物表型数据采集与分析,不仅可以为科研提供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持,还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一个跨学科、技术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长江大学:用技术分析“虫姿百态”

人工智能还能守护农作物吗?答案是肯定的。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虫姿百态”研究团队就开发出了智慧农业类产品《实蝇科昆虫行为实时分析系统——农作物害虫智慧防治预警助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追踪昆虫纤细肢体、定位其动作发生域、挖掘昆虫细微行为特征,构建鲁棒性昆虫梳理行为识别模型,识别实蝇科昆虫并梳理其行为,从而解决作物保护难题。

武汉工程大学:代码驱动化工实验,学生由操作者变创新设计者

在对话框输入所需的实验内容或相关文献,AI大模型马上自动分析运转,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通过机械臂等方式让实验自动展开。这便是武汉工程大学创新构建的基于AI大模型的智慧化工实验教学新范式,通过“代码驱动”的实验体系,实现了化工实践教学的新变革。

该体系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打通“文献解析一代码生成一精准合成一数据迭代”的全链路,实验前,AI大模型自动提取文献中的合成步骤并生成可执行代码;实验中,设备依据代码自动完成投料、反应控制及后处理,实时监测异常,显著提高实验安全性与精准性;实验后,AI大模型根据结果优化反应,探索改进空间,为化工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思路。

该项目负责人、武汉工程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刘根炎教授表示,该范式重点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工程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AI赋能的绿色化工新技术,提升跨学科的工程创新能力。

武汉纺织大学:三维虚拟平台为服装设计教学注入活力

5月8日,武汉纺织大学的三维虚拟试衣实训平台受到诸多关注。该校研发团队成员余锋介绍,三维虚拟试衣实训平台由计算机学院与服装学院携手打造。它集成了高精度人体三维测量与重建技术、服装流行元素智能分析等前沿技术,实现了课堂知识与产业应用的无缝对接。

平台共有人体三维重建、个性化服装推荐、三维虚拟试衣和服装元宇宙四个功能。其中,人体三维重建功能可通过算法为站在平台前的人快速完成三维重建;个性化服装推荐能根据不同场景和细节提供精准搭配建议;而三维虚拟试衣功能更是亮点,能将学生的设计草图转化为逼真的试衣效果,完美展现面料特性和印花手法。

日常教学中该平台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高圆说,“我们现在先在平台上绘制草图,然后就能直接输出版型、模拟面料,还能选数字模特试穿。像黄鹤楼这样的场景也能用来展示设计,直观看到不同效果。”

武汉音乐学院:数智编钟奏响古韵新声

“通过数字化技术敲响数智编钟,仿佛千年编钟的乐声在耳边回响。”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乐器系的学生拿起钟槌,隔空敲响电子屏幕上的古韵编钟,一首典雅的乐曲便缓缓流淌出来。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音乐学院为了传承与弘扬曾侯乙编钟这一文化遗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编钟进行数智化改造,开发了‘数智编钟沉浸式虚拟演奏教学平台’。”该平台以动作捕捉技术为核心,融合力反馈体感技术与高精度3D建模等先进技术,全方位地复原了编钟演奏的真实场景。在编钟演奏教学方面,它解决了传统编钟成本高昂、体积庞大、练习机会稀缺的核心难题,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专业学习实践。

武昌工学院:智能物流机器人运送湖北特产

武昌工学院智能物流机器人教学场景,以湖北省主要城市为物流站点,将当地特产设为运输对象,打造高度仿真的物流运输场景。学生们分成两组,通过随机指定站点或语音交互接收运输任务,同时还要应对随机出现的障碍物。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同学们需要综合运用SLAM建图、路径规划、定位导航、视觉识别和语音交互等专业知识,指挥机器人将特产精准送达。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对同学们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全面考验。

湖北开放大学:AI赋能终身学习

宋莉萍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退休教授,目前在湖北开放大学学习各类课程。5月8日,极目新闻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教室练习弹古筝。除了古筝等乐器课,宋莉萍还学习了《无人机航拍摄影》等课程。

“无人机驾驶让以前平面的拍摄变得立体化起来,我觉得非常有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宋莉萍兴奋地操控无人机的手柄,让镜头时俯时仰,看到的景色也随之变化。数智的教育手段,让她体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湖北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院长万婷表示,学校探索数智赋能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先后开设了《书法》《无人机航拍摄影》等课程,同时也给传统的书法、声乐等课程加入了智能辅助教学设备。目前学院已开设课程多达100余种,通过数字化平台覆盖省、市、县三级101个教学点,各级教学点通过大数据驾驶舱进行监控,每年服务超20万名老年学习者。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数智化场景处处可见

紧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社交电商特色产业学院电梯的屏幕上,有中外主播24小时激情带货——他们是采集了学校学生形象与音色的数字人;转进实训室,学生们正在练习直播,一台AI主播教学评价一体机实时智能分析直播内容,帮学生实时提升直播技能。

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教室里,师生们聚精会神地“玩”百度公司的无人驾驶小车,之后,他们通过虚拟仿真学习自动驾驶平台。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地叫“武汉市智能制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学生在这里学习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产线等内容。目前最新奇最受欢迎的是华中数控10型人工智能数控系统——它“听到”语音指示就能编好加工程序,学生们再通过虚拟仿真验证程序是否正确。

5月8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感受到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已无处不在。“学校‘立足武汉造,主打光谷牌’,紧密对接湖北省‘51020’产业体系,专业设置中电子信息类与智能制造类专业占比超50%。近五年已输送2万余名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湖北三峡职业学院:打造空中“消防队”

一架搭载150公斤灭火弹的无人机在200米高空盘旋,在北斗导航与AI算法的精准制导下,灭火弹如“手术刀”般切入火场核心——这是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研发的5G-A智能无人机AI灾害预警平台操作实景。

“这套系统能解决传统消防车爬坡难、直升机起降受限的痛点。”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介绍“应龙天烬”消防无人机堪称空中特种兵,在AI算法与北斗卫星的配合下,能够自动生成三维灭火航线,灭火效率较传统方式有所提升。“鹰眼云图”无人机森林防火巡护预警系统,可在空中24小时监控三峡库坝区。“神农息壤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则能30分钟完成500亩山林扫描,精准检测病虫害;同时它从高空鸟瞰危岩裂缝,为黄金水道护航。

该校“三峡低空经济研究院”成立,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该校集成无人机组装、飞行、消防等场景模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应用行业无人机技术,提升信息化素养。

来源:世界光谷动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