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知识会改变命运吗?”面对贵州黔西南大山里孩子纯真的提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称“华水”)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团长刘帅冶坚定地回答:“一定会的!”这句承诺,不仅是他个人的信念,也是激励华水研支团接续奋斗的力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第二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何青/摄
“老师,知识会改变命运吗?”面对贵州黔西南大山里孩子纯真的提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称“华水”)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团长刘帅冶坚定地回答:“一定会的!”这句承诺,不仅是他个人的信念,也是激励华水研支团接续奋斗的力量。
2012年起,一批又一批华水学子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奔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为青春更出彩,更为山区孩子们的渴盼。13年间,60名队员如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润泽着这片土地。“水利”,既是华水母校的烙印,象征着华水人“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干得好”的实干精神,更是这群青年队员的行动写照——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如同建设精密的水利工程般,精心浇灌着大山深处的希望之花。
初心如磐,源头活水润黔土
2013年7月,华水首批研支团的3名队员曹一晓、韩剑鹏和公瑞祥,放弃出国和工作的机会,毅然踏上支教征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他们不仅要迅速适应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更要克服非师范专业的教学挑战。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心里还是有些发怵。”曹一晓回忆。为了上好地理课,他翻出中学笔记,自制地图,借鉴“三疑三探”教学法,硬是把“基础最差班”的地理成绩带到了重点班之上。这份初心使命,如源头活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水支教人。
第二十六届队员王怡然提到自己加入研支团的原因时说,“就像小时候奶奶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的答案从来没变过。”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她说,“我想同妈妈和奶奶一样,让教育的力量流动起来。”正是这份源自家庭传承的信念,让她坚定地踏上了这条追光之路。
13年来,华水研支团的足迹遍布安龙县的山山水水。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他们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红色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红色绘画等形式,将爱国爱党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也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日常,用行动践行对这片土地的承诺。
因势利导,“水利工程”育新苗
支教,远非想象中的浪漫,它更像一项精密的“水利工程”,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面对方言交流障碍、当地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等诸多挑战,队员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第二十五届队员王廷煜尝试将知识搬出教室,让当地学生在自然中学习《大自然的秘密》,在角色扮演中理解《狐假虎威》;艺术设计专业的王怡然发挥专业特长,将课文变成黑板上的连环画,用生动形象的图画解释抽象词汇……孩子们惊叹:“老师的黑板像魔术一样!”
除了课堂教学,研支团更着力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他们积极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各类特色社团20余个,如梦想课堂、普通话社团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第二十五届队员郑博文不仅推行“学导课堂”,还坚持为情况特殊的学生送教上门。队员们积极引入“守护花蕾计划”,为女孩们讲授生理卫生知识,设置卫生巾自取盒,用温柔和耐心呵护她们健康成长。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第二十二届队员殷卓的话道出了支教的深层意义。在“梦想课堂”上,队员们与孩子们探讨未来,告诉他们“大山深处也有彩虹”,激发他们走出大山的勇气和信心。第二十五届队员李金龙通过书法课,增强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二十六届的队员们则将航天科普带进课堂,点燃孩子们的“飞天梦”。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业成绩,更在他们心中播种下希望与梦想的种子。
双向奔赴,青春做渠映担当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受访队员在谈起支教经历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共同的感受——收获远大于付出。支教,不仅是单向的奉献,更是双向的成长。
“生命,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更是相互的照亮。”谈起支教的收获,王怡然这样回答。这份“相互的照亮”,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第二十四届队员贾婕嗓子沙哑着上课时,孩子们会更安静地听讲,默默送上热牛奶;当王怡然用画笔点亮课堂时,那个曾一度让老师头疼、调皮捣蛋的学生,会在私下交流后“默默地发生改变”。这些点滴的变化,都让队员们“非常有成就感”。
第二十四届队员任和分享了学生写在作业本上的一句话:“今天我受到了语文老师的表扬,他的话就像天空中的星星,把我的心照亮了。”这句话,让他深刻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他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愿意在这里挥洒青春,只为守护每一个孩子跨越山海的热爱。”
“我常常坐在桌前,面对大山,看我来时的路,也在望你们的归途……在山的那边,可能还是山,但山的那边不会一直都是山,你们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会有一个瞬间照亮你眼睛的世界。”贾婕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这样描绘。
这份朴实真挚的寄语,正是华水研支团十三载“水利”黔乡的生动写照。他们以青春的名义,将涓涓细流汇聚成希望的山渠,不仅浇灌了黔西南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心田,也映照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服务国家、奉献社会、勇于担当的青春底色。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潮头,这束“青春之光”,将照亮更多山区孩子的人生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