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地震灾害?日常生活中怎样获取地震预警服务?在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应急广播联合推出的《应急之声》节目中,我们请到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吉林省应急管理厅综合减灾和改革
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地震灾害?日常生活中怎样获取地震预警服务?在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 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应急广播联合推出的《应急之声》节目中,我们请到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吉林省应急管理厅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处于德君处长、吉林省地震局吉林地震台陈俊杰台长,和我们一起解答上述疑问。
主持人:首先请于处长介绍一下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于德君: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烈度达到11度。这次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大地震,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堪称我们国家和民族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是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主持人: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内涵和意义呢?
于德君: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的通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相关人为因素等影响,自然灾害的异常性、频繁性、极端性进一步加剧,多年不遇、突破极值的情况多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地方相继发生重大基础设施塌方、垮塌等群死群伤灾害,暴露出自然灾害相关风险防控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对及时排查处置灾害风险隐患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聚焦排查群众身边的灾害隐患,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突出涉灾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组织开展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整治,推动安全防范措施深入群众、落到基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隐患排查,省里已下发通知,排查的重点涉及水利、交通、市政、农业、森林草原等多个领域,包括山洪灾害危险区、城市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风险区、森林草原高火险区等重点区域,还有城市地下空间、尾矿库、病险水库、江河堤防、涵闸泵站等重点部位。同时,还要聚焦城镇燃气、消防、电动车充电等与群众生活密切领域,严密排查老旧小区、“九小场所”等重点场所部位安全风险,落实网格化安全管控措施。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全国防灾减灾日是为了表达对“5·12汶川地震”灾害遇难者的追思,那么请问下专家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地震灾害呢?
陈俊杰:地震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即大地震动,通常所称的地震指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活动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岩石圈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如挤压碰撞、拉伸走滑等,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岩石层产生错动和破裂,就会引发地震。大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害。尽管地震的发生无法避免,但科学认识地震致灾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防御和应急避险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主持人:我们应该怎样减轻地震灾害呢?
陈俊杰:“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我国防震减灾的基本方针。减轻地震灾害,重在防御。地震灾害防御是指人们提前采取防御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防御措施可分为工程性与非工程性两类。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建设工程科学选址和抗震设防,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设施要进行抗震加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建立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预案,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储备抗震救灾物资等。在防御基础上,结合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和抗震救灾,进一步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主持人:关于地震灾害大家不必过度紧张,有的群众曾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请问专家地震预警是怎样的原理?
陈俊杰: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根据震中附近地震台站观测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地震预警系统利用了两个时间差来实现地震预警,一是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大于破坏性地震波横波速度,二是电磁波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发生后,震中附近的地震台站自动检测到地震产生的纵波,通过电磁波迅速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系统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在具有破坏性的横波传到某地之前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可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提前应对时间,以减少或避免灾害损失。地震预警在生命线工程、高铁、高危生产作业、医疗手术、电梯、人员密集场所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主持人:如何获取地震预警服务?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关注地震部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专用APP、12322或12345等平台主动了解地震预警、地震速报、地震灾害风险、地震科普等信息服务。
通过安装地震预警、地震速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APP和小程序以及开启手机自带地震预警功能等方式,让自己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等信息服务,获得应急避险黄金时间。
地震预警发布信息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红色预警是最高级别,表示预估有极严重破坏,需立即避险。橙色预警是次高级别,表示预估有严重破坏,需快速躲避。黄色预警是中级警告,表示预估有中度影响,需保持警惕。蓝色预警是最低级别,表示预估有轻微影响,可保持正常活动。
主持人:说到咱们吉林省,大家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美好的画面,但自然灾害也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部分,想请问一下于处长,我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于德君:我省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我省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等特点,每年均不同程度发生干旱、洪涝、风雹、地震、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类自然灾害。其中,西部地区多发旱灾,以春旱和伏旱灾害为主;松原地区地震活动比较活跃,2013年以来,我省发生震级在5级至6级之间的地震多达7次。中部和南部地区主汛期多发暴雨洪涝、大风、雷电、冰雹等自然灾害,2017年7月,永吉县县城先后2次被淹,大量人员紧急转移安置,部分房屋倒损、农田、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给当地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020年以来,美莎克、巴威、海神、杜苏芮、格美等台风接连袭击我省,台风中心多次从我省贯穿并造成重大影响,舒兰、榆树、扶余、临江等多个县市遭受较大自然灾害。另外,东部山区还多发低温冷害、暴雨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
主持人:今年我省主要开展了哪些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于德君:省级层面,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已经下发通知,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普及防灾减灾技能和常识进行了专题部署。同时,我们通过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向全省手机用户发送防灾减灾公益短信;并加强与各类媒体的联动,宣传全省各地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还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各级各部门官方网站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防灾减灾宣传作品,面向不同社会群体推送防灾减灾视频,开展线上防灾减灾知识竞赛等。
全省各地也都围绕今年防灾减灾主题,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系列活动。长春、吉林、辽源、白山等地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LED大屏、悬挂标语等方式广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白城、延边等地还将开展网络公开课、线上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发挥社区、村屯宣传网络作用,通过新媒体推送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视频;推进应急广播“村村响”,将宣传触角直抵基层、直抵千家万户。
主持人:近年来我们在防灾减灾工作方面下了大力气,那么想问一下于处长,您在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中已经参与了多久呢?在这个过程中,您感觉群众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认知有哪些变化?有没有让您感到特别欣慰的地方?
于德君:我从事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防灾减灾技能的普及工作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了。我感觉,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和普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调整了灾害管理工作的方针,即“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这“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文字不多,但内涵非常丰富。按照这一思路,全省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也始终立足于灾前预防和科学防范,立足于减轻灾害风险,从源头上抓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普及,现在,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防灾减灾日这种集中宣传和常态化的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和普及,很多群众对灾害防范已经有了非常强的意识,更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是让我们做这项工作的人最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希望大家能够掌握避震常识,
真正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当您发现身边的安全生产隐患时,
请拨打12350有奖举报电话。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